在全球范圍內,從吸引員工重返辦公室、推動辦公空間轉型,到邁入人工智能時代與著眼于未來的改造需求,2025年正成為房地產行業的關鍵轉折點,并將深刻影響各類空間的設計方向。仲量聯行近日發布《2025全球空間設計趨勢展望》,以全球視角總結當前最關鍵的四大空間設計趨勢,為開發商、業主與企業租戶等各領域房地產決策者提供關于未來空間策略的深度洞察。
面對人工智能崛起、城市更新加速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新期待,空間設計正被賦予新的使命。在辦公、零售與城市等多元場景中,設計正從裝飾手段升級為戰略工具,不僅影響企業吸引人才、塑造文化、提升資產價值的方式,也深刻影響城市空間的活力營造、公共體驗與更新節奏。
1、人本體驗成為設計首要考量
從日常工作、消費體驗到社區活動,空間正在重新定義“連接感”和“參與度”;社交聯系、健康支持與文化歸屬感,成為各類場景中被重點關注的設計維度;
2、科技融入設計主流程
從生成式AI到數據輔助決策,技術正加速嵌入設計的策劃、執行與評估機制,提升設計的效率、精度與可追溯性;
3、可持續目標驅動設計與空間轉型
翻新與再利用正逐漸替代新建,成為建筑存量市場中實現資產增值與減碳目標的現實路徑。
仲量聯行的多項研究顯示,正在涌現的一系列新趨勢將影響辦公場所、零售門店及綜合體項目的設計方法,其中《2024未來辦公調研》更顯示了全球企業租戶在辦公空間設計、樓宇翻新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投資意愿正在增強。
隨著開發商與企業租戶加大對樓宇設計或空間改造的投入,對于空間功能與體驗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將推動設計與施工引入新的視角與創新方法。
以下四大關鍵設計趨勢將有望在未來持續塑造空間與場所的設計方向:
01 構建“全觸點串聯”的無縫體驗旅程
隨著全球辦公室出勤率和城市人流的持續回升,“體驗”將成為貫穿全流程設計中的核心要素。用戶的體驗旅程始于穿行城市街區、逐步接近目的地的過程中,促使空間設計更加聚焦于打通并優化用戶旅程中的各個觸點,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整體體驗。
02 重構社交與社區的空間想象全球在經歷多年的辦公出勤率波動后,無論企業還是員工,都更加認識到實體空間在促進社交連接與文化建設方面的獨特價值。這一趨勢也延伸至更廣闊的城市場景,在“高質量社交”需求持續上升的背景下,辦公、零售與城市空間的設計正重新聚焦社區氛圍與互動體驗的營造。
03 通過適應性再利用與翻新改造釋放整體價值隨著全球建筑存量老化、重點行業與核心地段可用空間日益緊張,以及ESG目標逐步主流化,翻新改造與適應性再利用正成為企業租戶、業主與開發商優化空間體驗與運營效率的優先策略,推動空間設計從局部升級走向價值挖掘與綠色轉型。
04 擁抱人工智能,以科學方法引領空間設計演進技術進步正重塑設計思維模式,生成式AI等新興工具的出現,讓設計決策不再僅憑經驗。從數據驅動、行為預測到神經建筑學,科學方法正深入設計流程,為更精準的空間規劃與人性化體驗提供技術支撐。
報告鏈接:
中文:https://app.jingsocial.com/mF/cms/none/EwGqzqMaXXdknmvtydJKmE/cehcaN5BWFMpRHQvKvKVtn1
EN:https://app.jingsocial.com/mF/cms/none/KFvTzhR43MpKfH7fMCEYoc/qjRfa8EpZfvEmWCYX99h3b1
“全觸點串聯(Street to Seat)”的設計理念,強調打造完整的“無縫體驗旅程”。以通勤場景為例,從交通接駁、步行動線、社區氛圍,到辦公樓大堂、共享配套設施,再到最終抵達的工位,每一個觸點的體驗,都會影響員工的身心狀態與工作表現。
這一理念還涵蓋了辦公場所設計與員工體驗場景策劃之間的協同。企業正積極投資于提升員工在辦公室中的整體體驗,例如引入各類“主題活動”(如外部講者分享、烹飪小課堂等),這也對空間的多樣性與功能支持提出了更高要求。仲量聯行調研顯示,當前已有43%的企業設有支持此類活動的空間,另有17%的企業計劃于2025年引入相關設施。
體驗至上的設計趨勢同樣適用于更廣泛的城市場景。在零售、綜合體及城市更新項目中,體驗設計正成為吸引人流回歸實體空間的關鍵手段。仲量聯行《消費者體驗調研》顯示,84%的Z世代受訪者認為,城市要保持活力,必須不斷創造新鮮體驗——遠高于整體受訪者的76%。未來,靈活零售空間、創意景觀設計與街頭藝術等元素,將持續激活“過渡空間”,提升城市的公共吸引力與互動價值。
案例研究:FWD曼谷辦公室
仲量聯行設計團隊通過連通室內外的空間配置與多項細節優化,為 FWD 位于曼谷的辦公空間營造了完整的體驗閉環。
·抵達區即社交樞紐(Arrival and social hub)
集用餐、頭腦風暴與非正式聚會于一體的多功能區域,鼓勵自發協作。空間亦可清空,用于舉辦活動。
·品牌體驗(Brand experience)
大膽而充滿活力的色彩,將 FWD 品牌與本地文化融入抵達空間的視覺體驗中。
·虛擬天窗(Virtual skylight)
親自然設計的天花板顯示屏,提升員工健康福祉,營造由內至外的連通感。
·協作空間(Collaboration spaces)
提供多樣化的辦公點位,支持小組討論與專注工作,滿足不同需求與工作風格。
·在地連接(Connecting to locality)
半開放式卡座區的設計不僅采用品牌色,強化了視覺識別,也借由景觀視野打造出與周邊社區的連接感。
2025年的空間設計重點將聚焦于:房地產如何滿足人們的基本社交需求,推動整體社會福祉的實現。那些經過精心設計、可靈活變換用途的社交空間,正重新回歸社會心理學的根本命題,強調共享體驗在辦公場所與社區空間中的重要性。
在這一趨勢推動下,設計師、心理學家、社會學者與其他專業人士的跨界協作將更加緊密,共同探索如何通過空間布局與視覺連通性,增強社群歸屬感,滿足不同群體的社交偏好與互動需求。
無論是辦公還是零售或酒店項目,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客戶傾向于通過‘共享空間’與‘過渡空間’來促進人際間的自然交流和互動、營造文化歸屬感。同時,團體用餐區、游戲化設計與智能科技的結合,也正在不斷刷新社交場景的設計邊界。
李源|仲量聯行
設計總監
中國區項目與開發管理
案例研究1:The Great Room,曼谷
仲量聯行設計團隊為位于曼谷核心商圈的高端共享辦公空間 The Great Room 進行重新設計,以精致、酒店化的空間語言,營造出兼具質感與社交吸引力的辦公氛圍。其開放而靈活的空間布局,不僅增強了短租型辦公場景中的互動體驗,也通過設置多樣化的社交節點,進一步強化了社區感,幫助租戶在靈活辦公模式中建立歸屬與連接。
案例研究2:MMC吉隆坡辦公室仲量聯行設計團隊為位于吉隆坡的MMC辦公空間打造了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社交空間,通過在地設計語言與功能性布局的有機結合,營造兼具互動性與歸屬感的員工體驗環境。
·親自然照明(Biophilic lighting)植物元素結合照明裝置,引入自然意象,為協作空間營造健康、放松的氛圍,提升員工幸福感。
·多元場景家具配置(Activity-based furnishing)兼具用餐、工作與娛樂功能的多元空間,通過游戲化設計激發團隊協作,促進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茶水間/廚房區(Office pantry / kitchen area)提供冷熱飲、鮮果與簡餐服務,滿足員工在社交和協作場景中的營養需求。
·社區與在地連接(Community & connection)室內設計融入馬來西亞文化元素,通過強化地方認同提升員工歸屬感。
·藝術墻(Mural wall / artwork)多功能協作區的視覺焦點采用吉隆坡在地藝術創作,為用餐和協作體驗注入文化張力與能量。
· 會議空間(Meeting rooms)配置多種會議空間和智能科技,支持高效協作與跨區域團隊合作。
隨著全球建筑存量老化、優質空間供給緊張,以及ESG壓力持續上升,對存量空間的再利用與翻新,正從“修補式更新”邁向“系統性重構”。建筑和空間設計在其中的角色也日益重要,成為激活空間潛能與釋放資產價值的關鍵路徑。
越來越多項目正在跳脫傳統的功能補齊思路,以長期運營和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在材料選擇、空間布局、視覺系統與文化表達等層面展開系統性優化,推動空間從節能減排走向情緒價值的全鏈路升級。
仲量聯行調研顯示,60%的企業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增加在空間設計、裝修及煥新改造方面的投入,65%的企業將加大對房地產可持續績效的投資。而這一趨勢的背后,既源于企業自身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也反映出員工價值觀的轉變——72%的Z世代與千禧一代消費者表示,他們在消費時始終優先選擇更環保的選項。
企業租戶希望辦公空間既能滿足員工體驗與環保標準,又能體現品牌主張;而開發商與業主則尋求通過空間煥新提升資產吸引力與運營效率。這一共同訴求正在推動空間設計從單一維度的技術改造,邁向整合可持續戰略、品牌價值與社區連結的綜合性解決方案。
案例研究:Startway Multiburo,巴黎
仲量聯行設計團隊以“重塑經典”的巧思,將巴黎市中心一座歷史悠久的郵政分揀中心煥新演繹為兼具共享辦公與會客功能的創意空間。項目在保留原始建筑肌理的基礎上,通過精妙的結構優化與空間再造,激活場所氛圍,令舊址煥發新生。
? 空間再利用(Adaptive re-use)通過對歷史郵政建筑的改造,賦予其全新用途,打造兼具共享辦公與接待功能的獨特目的地。
? 既有結構優化(Existing structure)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同時抬升天花板,放大空間感知,實現結構與審美的雙重突破
? 自然采光與材質(Natural light & materials)大面積木質窗框引入自然光線,在混凝土與鋼結構中注入有機溫度,增強空間的自然親和感。
? 燈光與綠化(Lighting & greenery)將綠植墻與氛圍照明有機嵌入歷史建筑語境中,打造全觸點串聯的連續體驗旅程。
隨著全球建筑存量老化、優質空間供給緊張,以及ESG壓力持續上升,對存量空間的再利用與翻新,正從“修補式更新”邁向“系統性重構”。建筑和空間設計在其中的角色也日益重要,成為激活空間潛能與釋放資產價值的關鍵路徑。
越來越多項目正在跳脫傳統的功能補齊思路,以長期運營和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在材料選擇、空間布局、視覺系統與文化表達等層面展開系統性優化,推動空間從節能減排走向情緒價值的全鏈路升級。
仲量聯行調研顯示,60%的企業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增加在空間設計、裝修及煥新改造方面的投入,65%的企業將加大對房地產可持續績效的投資。而這一趨勢的背后,既源于企業自身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也反映出員工價值觀的轉變——72%的Z世代與千禧一代消費者表示,他們在消費時始終優先選擇更環保的選項。
企業租戶希望辦公空間既能滿足員工體驗與環保標準,又能體現品牌主張;而開發商與業主則尋求通過空間煥新提升資產吸引力與運營效率。這一共同訴求正在推動空間設計從單一維度的技術改造,邁向整合可持續戰略、品牌價值與社區連結的綜合性解決方案。
案例研究:仲量聯行東京辦公室
仲量聯行設計團隊在其東京辦公室的搬遷項目中引入了“空間科學(Work Science)”理念,結合員工調研與腦電波(EEG)測試,科學評估空間設計對員工專注力、情緒狀態與工作效率的實際影響。
結果表明,新辦公室在多項維度上顯著提升了員工的主觀體驗與認知表現,這一成果得益于對自然采光、聲環境、空氣質量及人體工學等關鍵要素的系統優化。
· 滿意度由58分提升至83分(提升約43%)
· 工作效率得分由52分提升至71分(提升約37%)
· 壓力感知從42分降至37分(下降約12%)
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企業在討論空間策略時,不再只聚焦成本控制或審美呈現,而是將其視為推動業務發展的關鍵資源。真正面向未來的設計,必須同時回應技術進步、可持續轉型與員工體驗三重挑戰,唯有在三者之間取得平衡,空間才能釋放出長期價值。
李晶 | 仲量聯行
智動辦公中國區主席
在辦公、消費與生活邊界日益模糊的背景下,開發商與企業租戶正從“空間資產”轉向打造更具連接力與適應性的“戰略平臺”。設計實踐也正朝以下三方面演進:
· 從人本出發,邁向影響力設計:關注空間對個體健康、團隊氛圍與社區歸屬感的實際影響,設計需融合心理學、社會學等跨學科視角。
· 從經驗積累,邁向科學引領:AI工具與科學方法正深度融入設計流程,助力應對更復雜的使用需求。
· 從美學投入,邁向業務協同:設計將更緊密地服務企業戰略,推動人才吸引力、運營效率與長期價值的全面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