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秦嶺發生的一場意外,終結了一位年輕的文壇新星,他叫卜文哲,是當地有影響力的青年作家。
圖片來自于網絡
就在不幸發生前,他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刻:即將成為名校博士,也將擁有自己的家庭,如今登山途中的一個失誤,卻讓他未及實現的夢想永遠留在了那片壯美的山巒之中。
生命定格秦嶺險峰
卜文哲,1997年生人,延安大學本科,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履歷光鮮,人生眼看就要大放異彩,結果卻因一次意外,永遠的留在了28歲。
圖片來自于網絡
他的筆下,既有對故土鄉情的繾綣描摹,字字句句都透著黃土地的醇厚,也有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洞察,帶著青年人特有的銳氣與思考。
至于留下他的嘉午臺,可不一般,它坐落在西安東南,是秦嶺山脈中一座以險峻著稱的山峰,山勢奇峭,怪石嶙峋,行路艱難,素有“小華山”之稱。
圖片來自于網絡
其最高處海拔一千八百多米,對那些熱愛挑戰、渴望征服的登山愛好者而言,無疑是個充滿魔力的地方。
卜文哲顯然也是這群“癮君子”中的一員,翻看他過往的朋友圈,那些定格的瞬間,記錄著他對登山近乎癡迷的熱愛:黃山蓮花峰的云海翻騰,秦嶺南五臺的層巒疊嶂,尖山頂的極目遠眺。
圖片來自于網絡
這些險峻的山峰,都曾留下過他堅實的足跡,也見證過他登頂后的喜悅,或許在他看來,每一次攀登都是對自我極限的一次突破,每一次站在峰頂俯瞰,都是一次與天地自然最坦誠的對話,能為他的文學創作注入不竭的靈感。
自古文人多愛寄情山水,卜文哲也不例外,他試圖在山水間尋找某種超越,只是這一次,他選擇了險峻的嘉午臺,命運卻以最殘酷的方式,給他開了一個無法挽回的玩笑。
圖片來自于網絡
據知情人講,事發當天,卜文哲攀爬的正是嘉午臺最為艱險、鮮有人跡的野路,更有網絡評論區的說法,直指一個令人心碎的細節。
意外的發生,可能與他不慎掉落了手機,在俯身去撿拾的那一瞬間有關,這個說法雖未得到官方的最終證實,卻無疑給這起悲劇又蒙上了一層令人扼腕嘆息的陰影。
圖片來自于網絡
試想在那樣的懸崖峭壁,一個小小的分神,一個本能的動作,竟可能瞬間就劃分了生與死的界限。
若真是如此,那真是應了古人那句“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警示,在極致的險境中,任何微小的失誤都可能被無限放大,釀成無法承受的后果。
圖片來自于網絡
更讓人心碎的是,卜文哲的人生畫卷,才剛剛在他面前徐徐展開最華彩的篇章,他的朋友透露,他不久前才訂了婚,人生伴侶已定。
更令人矚目的是,他也剛剛考取了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博士,這意味著,他即將牽手愛人,步入婚姻的殿堂,組建屬于自己的小家庭。
圖片來自于網絡
而這也意味著,他將在學術的道路上繼續攀登,前途一片光明,未來可期,他社交媒體上最后一條動態,永遠停在了5月14日,記錄的是他興致勃勃參加另一位作家簽售會的場景。
視頻里的他,笑容陽光,神采奕奕,誰能想到,這竟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后影像,如此鮮活,又如此刺痛。
責任青年的未竟之夢
圖片來自于網絡
28歲,對于一個寫作者而言,正是積累了相當的生活閱歷,思想日漸成熟,創作力噴薄欲出的黃金時期。
卜文哲生前是咸陽市作協會員,還曾擔任《延安散文基地》的執行主編,他的作品散見于《安徽文學》、《中國藝術報》、《延河》等多家知名報刊雜志。
圖片來自于網絡
他不僅擅長散文創作,也發表過學術論文,足見其文學功底之扎實與理論素養之深厚,翻閱他的社交動態,除了文學感悟和登山的豪情,還有他對家鄉關中大旱的憂心,對農村現狀的深切關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寶貴的責任感與擔當。
這樣一個有才華、有情懷、有擔當的年輕人,他的突然離去,對他的家庭是天塌地陷般的打擊,對陜西乃至中國當代文壇而言,也是一個難以估量的損失。
圖片來自于網絡
他的父親,在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喪子之痛時,確認了兒子是在嘉午臺登山時墜亡的事實。白發人送黑發人,這份痛,如山崩,如海嘯,足以壓垮任何人。
他的未婚妻,他的師長朋友,還有那些曾經被他文字打動的讀者,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表達著深切的哀悼。
圖片來自于網絡
有人在他的社交賬號下留言,愿他在另一個世界里,能繼續他的文學夢,沒有意外,只有熱愛。
參考信息
28歲的他爬山時意外離世!剛訂婚、考上博士……
2025-05-21 09:06來源: 廈門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