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5月20日,中國宣布向全球多個國家的7家科研機構提供分享嫦娥五號帶回的1731克月壤樣本,其中包括美國布朗大學和夏威夷大學。然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名字卻不在名單之列。
這一場景其實也似曾相識——2024年的嫦娥六號任務后,中國向30余國發出合作邀請,NASA同樣被“拒之門外”,主要原因在于美國自己作繭自縛。
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夫修正案》,以“國家安全”名義禁止NASA與中國開展任何官方合作,甚至禁止NASA資助的科學家參與中方項目。這一冷戰思維產物,卻在14年后成為美國科學界的“緊箍咒”。
2024年,英國行星科學家馬赫什·阿南德從中國“借”走60毫克月壤,法國、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國科學家也陸續拿到樣本,唯獨美國科學家蒂莫西·格洛奇的研究經費只能靠紐約州立大學自籌——因為NASA的聯邦資金被法案“鎖死”。NASA局長比爾·納爾遜曾公開抱怨:“中國沒有邀請我們,這不合理!”但他或許忘了,正是美國親手焊死了合作之門。
更諷刺的是,美國并非沒有合作先例。1975年美蘇“太空握手”時,兩國宇航員在軌道艙內互贈禮物;冷戰時期,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曾是美蘇科學家的聯合項目。而今,當中國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直言“障礙根源在于《沃爾夫條款》”,NASA卻只能在法律夾縫中掙扎——2023年嫦娥五號數據共享時,美國科學家足足等了兩個月才獲美國會開綠燈“特批”。
NASA想求卻不可得的中國月壤,正成為揭開月球演化史的關鍵。嫦娥五號從呂姆克山脈帶回的玄武巖樣本,將月球火山活動結束時間推遲了10億年,顛覆了NASA此前基于阿波羅樣本的結論。2024年嫦娥六號更首度從月球背面采集2公斤土壤,填補了人類探索月球44年來的空白。這些“年輕”樣本如同地質時鐘,幫助科學家重構太陽系形成歷史。
另外,中國的開放姿態還與美國的封閉形成了鮮明對比。2025年,中國不僅將月壤申請流程全面公開,還允許國際團隊在同一個實驗室對比阿波羅樣本與嫦娥樣本。巴黎行星物理研究所的弗雷德里克·莫尼耶贊嘆:“中國為科學合作樹立了標桿。”
反觀美國,其航天合作正陷入雙重困境:一邊是NASA局長喊話“期待積極結果”,另一邊卻是美國會嚴防死守。一邊是美國科學家呼吁“數據共享”,另一邊卻是美國政府和輿論炒作“中國太空威脅論”。
2024年,挪威醫學博士特里西婭·拉羅斯宣布將登陸中國天宮空間站,而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卻因老化而面臨退役——這種對比讓美媒都不禁哀嘆:“美國正在把未來讓給中國。”
美國的困境主要暴露了其戰略矛盾:既想維持技術霸權,又難以抵擋科學合作的誘惑。NASA曾試圖繞過《沃爾夫修正案》,提議以“租借協議”獲取中國月壤,但美國會反華鷹派堅持所謂的“不能向中國低頭”。這種撕裂在2024年達到頂峰——當中國聯合歐空局、沙特啟動月球基地建設時,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的盟友名單卻越來越短。
中國航天的發展軌跡正在給美國好好上一堂自強不息的科技發展進步之課。從建設國際空間站被美國排擠,到自主建成天宮;從被航天技術封鎖到實現月背采樣返回。中國用20年驗證了“開放合作”與“自主創新”并行的力量。正如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所言:“自信源于國力。”如今,嫦娥七號、八號已規劃搭載16國載荷,中國正以“月球版一帶一路”重塑合作共贏的太空新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