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記者 趙麗
法治日報實習生 宋昕怡
當前,大量用文具(中性筆)組裝“筆槍”的教程視頻出現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還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度,那么,用文具組裝“筆槍”能否被簡單地定義為“文具改裝”?是否應該對組裝“筆槍”類視頻進行規制?圍繞這些問題,《法治日報》記者采訪了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未成年人學校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濤。
記者:從對未成年人的引導效應來說,這類視頻應該如何定性?
任海濤:引導未成年人將文具改造成“筆槍”的教程視頻,從對未成年人的引導效應方面來說,應當定性為不良導向內容。這類視頻表面上以“創意手工”作為包裝,實質上可能引導未成年人嘗試制作具有危險性的物品,存在明顯的社會風險和倫理隱患。
從發展心理學視角看,未成年人尚處于認知發展的特定階段。7歲至11歲兒童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他們已經能夠按照指令精確模仿動作,但缺乏對后果的全面預見能力;11歲以上青少年雖進入形式運算階段,開始具備抽象思維能力,但其風險評估和自我控制能力仍不成熟。這種認知特點使他們在接觸此類視頻后極易產生即時模仿沖動,但卻無法充分理解其中潛藏的風險,形成認知偏差。
更為關鍵的是,此類視頻可能對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形成產生深遠影響。當文具被改造為具有攻擊性的“筆槍”并被包裝為“有趣”“創意”形式時,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錯誤認知,將具有攻擊性的行為與“創造力”“個性表達”等正面概念關聯起來,弱化對攻擊行為的道德戒備。
記者:在社交平臺上,“手工教學”視頻是否應與這種“危險器具改造”類視頻劃定明確邊界?
任海濤:的確如此。
從安全風險角度看,若改造后的文具具備明顯傷害性,例如能夠遠距離發射尖銳物體的圓規改造、具備爆炸性的文具改裝等,平臺應當設立紅線,限制此類視頻的傳播。這不僅是出于保護未成年人的考量,也是基于公共安全的普遍要求。
從社會倫理角度看,即使某些改造尚未達到明確違法程度,但若具有誘導攻擊性行為的傾向,平臺同樣應該限制其傳播。例如,將中性筆改造成迷你弓箭的視頻,雖然傷害力有限,但這種導向本身就值得警惕。
從創意表達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角度看,社交平臺應當鼓勵創意表達,但這種鼓勵不應擴張至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領域。“手工教學”視頻需要遵循基本的安全倫理底線,不能以“創意自由”為名規避社會責任。對此,平臺應建立相應審查制度,避免未成年人接觸到不適合其認知和判斷能力的內容。
記者:視頻作者或者相關博主作為傳播主體應當負什么樣的責任?
任海濤:創作者作為文具改造成“筆槍”視頻的傳播主體,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和道德責任。創作者享有創作自由,但這種自由的邊界是,創作內容不能對公眾特別是未成年人產生不良影響。
一方面,創作者應具備內容影響評估意識,在內容生產前,創作者需要充分考量視頻可能的受眾群體和潛在影響,尤其是針對未成年人群體,創作者更應認識到,自己的創作不僅是單純的技術展示,還包含著價值導向和行為引導;另一方面,創作者需要承擔社會責任與法律義務,互聯網時代的內容創作者不再是簡單的個人表達者,而是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公共角色,內容創作者應遵守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
具體來說,創作者應該評估文具改造過程中是否涉及危險操作(如削尖、加熱金屬)、成品是否具有傷害性、模仿者(特別是未成年人)是否可能因操作不當而傷及自身或他人等。對于可能存在危險的操作環節,創作者應在視頻中添加明顯的文字或語音警示(如“未成年人禁止嘗試”“需在成人指導下進行”等),并說明不當操作可能導致的后果。
記者: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始終是基本原則,所以,平臺是否應該采用算法、人工審核等方式對此類視頻進行限制?
任海濤:平臺在審核“手工教學”類視頻時,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界定標準,區分“創意DIY”與“危險器具”。
技術界定方法。平臺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視頻內容進行多維度分析,識別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元素,如特定結構(彈射機構、切割裝置)、使用方式(瞄準動作、射擊行為)等。同時,也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視頻標題、描述和評論區內容,識別潛在的危險。
制定綜合評估指標。平臺可從創作目的、使用材料、制作工藝、最終用途四個維度進行綜合判斷。創作目的是純粹娛樂還是可能導向攻擊性行為;使用材料是否包含鋒利、堅硬或具有彈性勢能的危險部件;制作工藝是否涉及高風險操作;最終成品是否符合實際功能與是否存在可能的誤用風險。舉例而言,將圓規改造成具有瞄準功能的彈射裝置,其創作目的明顯指向攻擊性用途;使用了具有較強彈性的橡皮筋和尖銳的金屬部件;制作過程可能涉及改造金屬尖端;最終成品具備遠距離傷人潛能。這類視頻顯然超出了“創意DIY”的范疇,應歸入“危險器具改造”類別。
建立專家介入機制。對于難以界定的邊緣案例,可引入安全專家、教育心理學家等第三方專業人士參與審核決策。通過多方評估,確保平臺的界定標準既不過于寬松導致風險內容泛濫,也不過于嚴苛限制正常的創意表達。
記者:在尊重創作者創意的前提下,平臺如何引導未成年人觀看此類視頻?
任海濤:平臺在尊重創作者創意的同時,應針對未成年人制定特殊保護措施。可以實施智能識別與彈窗提示。通過用戶畫像技術識別未成年用戶,當其嘗試觀看包含潛在風險的文具改造視頻時,系統自動彈出風險提示窗口,提醒潛在危險并建議在成人陪伴下觀看。構建專屬內容池。平臺可為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定制安全可靠的內容庫,確保他們接觸到的手工創意內容既有趣味性又不存在安全隱患。這種專屬內容池應由專業團隊負責篩選和更新,定期引入新穎且安全的創意內容,滿足未成年人的創造力發展需求。
來源: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