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見:龍門盧舍那造像樣貌欽確定始末『原創』
01
公元652年,唐帝李治永徽三年,洛州刺史賈敦頤、添通法師和伊闕高崖佛教造像策劃團隊的主要人員,自洛陽前往長安,向皇上李治匯報伊闕巨龕和佛教造像的規劃事宜。
李皇上已提前敕令洛陽,五月二十六日是先帝李世民逝世三周年的紀念日,務必于此日之前一旬,審定洛陽伊闕佛龕造像的規劃設計,五月二十六日,到昭陵祭祀之時,“稟報”先帝之前,謹請祈求保佑。
洛州團隊赴朝廷匯報,有兩個內容,一是“定佛”,鑿建一尊什么佛像?二是“定像”,這尊佛像的樣貌如何確定?
02
李唐王朝,本來是崇奉道教的,認為道教始祖老子李耳是他們的遠祖。
開基先帝李淵,建業先帝李世民,都是懷著道教思想根源的。
他們認為,自家跟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同姓,以李耳為李唐皇室的圣祖,也好神化權力。李世民尤其樂意宣揚這種血緣傳承關系,明確聲言道:“朕之廟史,起自柱下。”
老子做過周朝的“柱下御史”,“柱下”演變成了老子或《道德經》的名號。
后來唐朝皇室由“崇道抑佛”漸漸變成“崇佛抑道”。
原因很多。客觀的主觀的都有。。
03
客觀因素是隋唐以來,佛教的發展一直高揚著頭,上自官宦,下到百姓,以崇佛信經為摩登,為時髦。
主觀因素是皇上和權貴在“主觀意識”上逐漸傾向于崇佛了。李耳這個先祖太過遙遠,李家還有部分鮮卑血統,難于從根本上讓人信服。高級知識分子參與道教的較少,“道”得不到灌溉,“術”盲目生長,愈來愈追不上佛教的神圣級別。
道教的廟宇一般都比較古老,歷史悠長,但佛教作為新生代文化意識現象,年輪厚大,力度兇猛,甚至可以說把朝廷都裹挾起來了。
因而,在北魏之后,唐朝又推出了一個佛教造像的高潮。
04
洛州伊闕高崖佛龕造像策劃設計專家組,到了長安,在旅舍中短暫休息幾日,便受到了皇帝李治的召見。
在“關于奉旨實施洛陽伊闕西山造像工程之第一階段佛像設計的匯報”中,他們首先向皇上匯報了貞觀以來的龍門摩崖造像概況。
洛陽伊闕造像,較之隋朝,熱度持續上升。
貞觀十一年,劉太妃、十五年,豫章公主和宰相岑文本、十六年,石坦妃、二十年,張世祖,均有開龕營造。
05
在洛陽伊闕開龕營造和供奉佛像的人,見縫插針,見隙坐佛,至終弄得雕繢瑣碎,零亂不堪。
吾朝先皇,功蓋天地,陛下宏愿造像,朝廷重點工程,必欲大眼光、大氣魄。
洛州召集佛學、雕鑿、繪畫、風水等各路專家,支付食宿費用,就巨龕佛教造像的構圖設計,夜以繼日,一輪,一輪,又一輪,一稿,一稿,又一稿,比較,論證,修訂,于此敢于斗膽奉上意見。
賈敦頤和添通法師他們專家組的意見,實為九個方案的集合,九個佛教造像的設想。
06
賈敦頤說:“皇上發起的為先帝祈請冥福的大愿,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洛州組織人員,丈量伊闕峭壁,勘察其方位、石質、硬度,分析其裂痕與走向,并調研南龍山的降水、流水情形,尤其是進行風水評判,確定佛像的高度為:六丈。”
洛陽伊闕現有佛像,最高者為兩丈半。
那些矮小的佛像,多為前代一些小朝廷所雕鑿。我大唐氣勢恢宏,勝過前朝不知多少倍。六丈高的佛陀造像,依山體巖壁位置測算,已是至高。在技術上可以實現,就財力而言,連年風調雨順,朝廷府庫充足,因此,建議為六丈高。
07
洛州向李皇上匯報了九個佛像選擇。
第一個造像方案,是“如來佛”。
如來,音譯為多陀阿伽陀,意思是“真身如來”——好像佛的真身來了。
在佛的世界里,“如來”屬于最高秩級。“如”,又可認為是憑借真如之法,不斷累積善因,最后成佛,真身如來。
“如”又指“學來”,通過推行“真如”之法,使眾生增添智慧、獲取利益,故名如來,這是應身如來。
人們一般認為,如來佛只有釋迦牟尼可以承當,僧眾也常稱“我佛如來”,所以,如來佛又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有時候,就把如來當作釋迦牟尼了。
08
天竺佛教的創建者,那個姓喬達摩名叫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的釋迦族圣人,他可以承擔得起“如來”的名號。
或者也可以理解如來不是某個人的專用名字,而是大能者的德號。
佛經《成實論》說,如來的意思,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涅槃名如,知解名來,正覺涅槃故名如來”。
如來佛的造像,北魏最早雕鑿的伊闕石窟古陽洞中的主佛即是一尊,其通高兩丈半。
但大唐如果重復北魏,似有技窮的嫌疑。
09
第二個造像方案,是“應供佛”阿羅漢。
阿羅漢,又音譯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啰呵等,意譯為殺賊、應供、應真、不生、無生、無學、真人等。
阿羅漢在佛界,是斷盡三世之惑,堪受世間大供養之圣者。
阿羅漢的秩級,通行于大、小二乘,有時也專指小乘佛教中之位次最高者。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座部、上座部佛系之最高秩級。
《大智度論》、《大乘義章》,都對阿羅漢做過詮釋,稱殺賊、不生、應供三義。
10
“殺賊”的“賊”不是小偷,更不是反抗政府者,指的是一切世間煩惱。斷盡一切煩惱,謂之殺賊。
不生,就是無生。阿羅漢證入涅槃,不復受生于三界中,故曰不生,無關乎今生。
應供,意思是阿羅漢斷除一切煩惱,自然應受人天之供養。在殺賊、不生、應供三義之中,“應供”一義較為適切。
漢人信徒,望文生義,常常直接解釋“應供”為“應受十方眾生之供”。
阿羅漢幫人們斷盡一切煩惱,人們還不趕快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幢幡、寶蓋、香、花、燈、油來禮敬和供養嗎?當然應該“供”,所以叫“應供”。
11
第三個造像方案,是“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正遍知,音譯三藐三佛陀,又稱三耶三佛檀、正遍智、正遍覺、正真道、正等正覺、正覺等、正等覺。
“正”是正確,“遍”是所有,“知”是知道,正確地知道所有的佛法。這個佛,堪稱界中的知識專家。
《大明三藏法數》對正遍知佛的詮釋,是悉知十方諸界的名號及眾生的名號、先世因緣、來世生處,以及一切心相、結使、善根等宇宙諸法。
佛陀所證得的智慧,真正而又圓滿,無所不包,無不了知,故有此號。
12
第四個造像方案,是“明行足”佛陀。
明行足,又作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圓滿等。
“明”,是佛陀心中的智慧。佛陀的行動來自光明的引導,先有智慧判斷,謀定而后動。
“行”,是佛陀的善行、福德的資糧。佛陀的內心具足了光明的智慧,外在又具足了善行的福德,所以叫作明行足。
佛教經典中對“明行足”有多種解釋。明,指宿命、天眼、漏盡等三明。三明,相仿于六神通。
13
圣者知道自己以及眾生過去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劫之事,是為宿命通,佛陀知道自己以及眾生一切因緣劫數,是為宿命明。
菩薩等圣者知道眾生未來生此死彼之事,是為天眼通,佛陀知道因緣果報及生死相狀等事,是為天眼明。
菩薩等圣者不能了知他人煩惱是否已斷盡,是為漏盡通;佛陀了知眾生煩惱是否斷盡或已斷若干,是為漏盡明。
佛陀修諸善業,曠劫精進,究得解脫,永離煩惱,所以叫做“明行足”。
14
第五個造像方案,是佛陀“善逝”。
善是“好”,逝是“往”。《地藏經》云:“言善逝者,此從德義以立其名。善者名好,逝者名去。如來好去,故名‘善逝’。”
佛陀隨時隨地可以涅槃,在人間化緣圓滿之后,出現涅槃時,佛陀是以不可思議的方便善巧來實現的。
佛陀的“善逝”是非常難的,而且佛陀又在別的地方繼續受生,弘化于人世,這樣的“善逝”,不是一般的阿羅漢們做得到的,諸地菩薩也做不到。
簡單地說,就是懂得要怎么死去——如何謝世而去。世俗之人,逝世不善,非常痛苦,稱作“惡死”,只有諸佛能夠做到“善逝”。
15
第六個造像方案,是“世間解”佛陀路迦憊。
佛陀了解世間的一切情狀,故名“世間解”。
世間,分為眾生世間、非眾生世間兩境,佛陀心不著相,虛空清凈,卻了知眾生、非眾生之間的一切相狀,有常、無常,有邊、無邊,去、不去等。
佛陀具足徹悟宇宙真相的智慧,即“一切智”,故美譽之曰“世間解”。
16
第七個造像方案,是佛陀“調御丈夫”。
大慈大智的佛陀,能以種種方便法門,調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正道,正如馴馬師善于調御馬性,故名調御丈夫。
佛家講消除情緒和煩惱。常人喜怒哀樂常常發作,佛陀卻能把情緒化解為智慧,把煩惱鎮伏在逆境,不會外面境界影響,不會對人有負面作用。
17
第八個造像方案,是佛陀“天人師”。
天與人,均以佛陀為師,故稱“天人師”,又作“天人教師”。 所有天上人間、邪魔歪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
人的煩惱較薄,天的智慧較利,二者若能趨向佛道,得度者較多,因此以天、人為代表,稱佛陀為“天人師”。
《智度論》曰:“何名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舍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問曰:佛能度龍神等墮余道中生者,何獨言天人師?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
18
第九個造像方案,是三界獨尊號“世尊”。
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名。又,于世獨尊也。
《阿含經》及《成實論》皆曰“世尊”。《 智度論》曰:“路迦那他,秦言世尊。”《成實論》曰:“如是九種功德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凈影大經疏》曰:“佛具眾德為世欽仰,故號世尊,若論胡音樓伽陀伽,此云世尊也。”
九個造像方案,除了口頭匯報,還一個個排列在長長的奏疏上。
九個佛陀,列著隊出來,把個李皇上弄得眼花繚亂。
19
唐帝李治苦心攻讀了三天,洛州奏疏上所有的匯報文字,都認得,然而,不得要領。
召來秘書監上官儀討論,上官儀也無有明確的意見。
李治傳命在旅舍候旨的賈敦頤:“汝等只需報知朕最高的佛即是。”
賈敦頤帶著團隊進宮,由首席宗教人士添通法師稟報“佛事”:佛有三身,分別是:法身、化身和報身。其法身是毗盧遮那,化身是釋迦牟尼,報身是盧舍那。
李皇上道:“汝只將這佛陀的‘三身’細細說來。”
20
毗盧遮那佛,是佛的法身。在佛教中,位置最高。
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即佛之自身。而一切佛,同一法身,一切法皆由此出。
佛之法身,常處寂光凈土世界。寂光凈土一片光明,沒有生滅之事。
“毗盧遮那”,在梵語意為“大日”,或“光輝遍照”。 光芒如同太陽,驅散無邊黑暗,普照一切眾生。故毗盧遮那又稱作“大日如來佛”。
毗盧遮那佛又能照亮眾生內心的“無明”,引導人走向解脫之路。
毗盧遮那佛,莊嚴而神圣。身著華麗的袈裟,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佛容慈祥而寧靜,眼神中透出無盡的智慧和慈悲。
毗盧遮那佛的頭頂有一輪圓形光環,象征著光明和神圣。
21
法身最為非凡,是佛教中超越外形之存在,是宇宙的主宰。觀想毗盧遮那佛,念誦毗盧遮那佛的心咒,獲得加持和啟示,即可實現凈化和覺悟。
毗盧遮那佛以無盡的慈悲關注一切眾生,幫助他們擺脫苦難,超越自我,實現升華。
毗盧遮那佛被認為具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和應身。
法身是佛陀本身,報身是佛陀在修行圓滿后所顯現的莊嚴,應身是佛陀為了救度眾生而化現的各種形貌。
三身一體的毗盧遮那佛,象征佛陀的圓滿和無限,也告示凡人皆有佛性,通過修行,可以三身統一,進達覺悟境界。
22
李治道:“早說‘一切之佛,同一法身’不就得了。整了九座佛,眼花繚亂,本系一佛。佛有三身,法身‘大日如來’,朕知道了。化身和報身呢?”
化身佛,又稱應身佛,顯教教主,是佛陀為了度化不同根器之眾生而顯現的各種實相。也就是釋迦牟尼的佛身。
化身,意為變化之身。佛陀以無限慈悲和智慧,根據眾生的不同因緣,化現出各種不同形貌。
化身,作為佛為開化世人而顯現的法相,本是為了適應不同的情境和眾生的根性。其中釋迦牟尼本師,就是佛開化世人的應身,有生老病死之過程顯現,可為世間一切人畜見到。
23
化身佛體現的是佛陀對眾生的深切關愛和救度眾生的大愿。
化身佛的顯現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人形,也可以是動物、植物等形。佛經中有許多關于化身佛的傳說和故事。
有的故事講的是佛陀在人間示現成釋迦牟尼佛,以人身教導眾生,通過言傳身教,傳授佛法,引導眾生走向解脫之境。
佛陀還可化現為菩薩、羅漢等,幫助眾生解困。在特殊情況下,佛陀甚至可以化現為動物或植物,以其特殊度化眾生。
24
化身佛的最大特點是適應性強。對于根性較淺的眾生,化現為簡單易懂的形象,以淺顯語言來教導他們;對于根性較深的眾生,化現為更加高卓的形象,用深奧的佛法來引導他們。
化身佛始終以慈悲為懷,關注眾生苦難。無論眾生處于何種困境,化身佛都會給予他們幫助和救度。
化身佛的慈悲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更體現在精神上的引導和啟發。
智慧無窮的化身佛,能夠洞察眾生內心,幫助他們擺脫輪回痛苦,實現涅槃重生。
25
報身佛,又叫盧舍那佛、受用身佛,是佛陀在修行圓滿后所顯現的莊嚴形象。其義曰:光明遍照,因而又稱作“凈滿佛”。
報身,即由因行果德所感得的圓滿色身。
佛陀經過累世修行,積累無量功德和智慧之后,呈現一種殊勝狀態,即謂“報身”。報身佛是佛陀修行成果的具象化,也是為了讓眾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佛陀的偉大與神圣所呈現的,代表著佛陀的智慧與功德的圓滿。
報身佛極其莊嚴殊勝。身著華麗袈裟,佩戴各種珍貴的珠寶飾品,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面容慈祥而寧靜,眼神中透露智慧和慈悲。
在報身佛的周圍,通常有眾多菩薩、羅漢等圍繞。
26
更重要的是,報身佛所代表的內在智慧和功德,以及對眾生的救度。
報身佛在于讓眾生直觀感受佛陀的力量,生起敬仰和崇拜之情。敬仰和崇拜之情又可激發眾生的修行動力,促使他們努力追求覺悟和解脫。
報身佛與眾生之間關系密切。盡管佛的境界非常高,但并非與眾生完全隔絕。眾生通過祈禱和供養,獲得報身佛的加持和庇佑,通過不斷修行,積累功德,最終實現像佛陀一樣的圓滿境界。
27
“稟告陛下,這些就是報身佛與法身佛、化身佛的三身一體之意。謹請陛下恩裁。”
李治道:“如此說來,朕即明白。此三佛者,乃系佛之莊嚴法相。其‘報身’者,光明普照,頗合為先帝祈求永世福報之大意,朕決定供養盧舍那佛。汝等據此進一步設計,繪出圖樣奏報吧。”
28
洛州賈刺史提請:伊闕龍門如此宏偉的佛像,前面應有寺舍,常住僧徒,日夜灑掃供奉。現已勘知,將來成就的大佛龕之前,開鑿之后,會有數十丈地面,適于建寺。惟此寺名,請陛下賜之。
李治說:“大龕之前有地面建寺,實使朕喜出望外。供奉先帝,自然是‘奉先寺’啦。”
皇上陛下欽定:洛陽伊闕奉先寺,依山就巖,開鑿巨龕,后窟前寺,寺內住持僧人,供養窟中圣像。
選自任見著《龍門密碼》上卷第二章,有刪節。
后山,另名任見,有《西歐史傳》(6卷)《大唐上陽》(10卷)《牡丹傳奇》(10卷)《洛陽城》(15卷)等著作。
國家出版基金優秀項目《絲路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