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境圈出現首例非侵權類TRO(臨時禁令)訴訟,300多家店鋪卷入其中,引發了行業的廣泛關注。
長期以來,TRO多因商標、專利、版權等知識產權侵權問題而起,致使眾多賣家面臨店鋪鏈接下架、賬戶資金凍結等重創。然而,此次案件卻有所不同,原告并未聚焦知識產權侵權,而是利用“合規程序漏洞”發起訴訟,跨境訴訟由此邁入“規則博弈”的全新階段。
非侵權類TRO訴訟:跨境電商合規的新挑戰
此次非侵權類TRO(臨時禁令)訴訟由美國某供應鏈合規機構發起,該機構以“商品未標注完整成分信息”為由,向伊利諾伊州北區法院申請了TRO。這一訴訟主要涵蓋兩起關鍵案件,分別由TOKA, LLC和Promier Products Inc發起。
第一個案件由TOKA, LLC在賓夕法尼亞州法院提起訴訟(案號:25-cv-593)。該案指控部分跨境電商賣家在產品描述中存在嚴重的虛假宣傳行為。具體表現為:賣家在銷售插座擴展器時,宣稱產品"安全可靠且通過ETL認證"。然而,經原告方實際采購并委托專業機構拆解檢測后發現,僅有產品的部分核心組件獲得了ETL認證,而非整體產品。這一發現直接證實了賣家在產品描述中的不實陳述,構成了典型的虛假宣傳行為。
第二個案件則由Promier Products Inc在同一法院提起(案號:25-cv-497)。該案同樣涉及產品描述的虛假宣傳問題,但發生在手電筒產品領域。被告賣家在亞馬遜平臺銷售手電筒時,聲稱產品亮度范圍"從500到500萬流明不等"。然而,根據光學工程領域的專業評估和實際測試數據,當前技術條件下,便攜式手電筒根本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亮度水平。這種嚴重脫離實際的夸大宣傳,不僅誤導了消費者,更直接違反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關于產品宣傳真實性的相關規定。
整體審視,原告在此次非侵權類TRO訴訟中提出的“非侵權”指控,精準地抓住了賣家在合規方面的幾個關鍵漏洞。
1.標簽合規性問題
原告援引美國《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CPSIA)作為法律依據,指控涉事商品未按規定標注關鍵化學成分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類案件中,即便產品本身質量完全符合安全標準,但只要標簽信息不完整或標注不規范,就足以構成違規。這反映出美國監管體系"程序合規"與"實質安全"并重的特點,對跨境電商企業的標簽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供應鏈溯源缺失
原告方特別強調涉事賣家無法提供完整的供應鏈追溯文件。在全球供應鏈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出廠的完整溯源能力已成為衡量企業合規水平的重要指標。這一指控暴露出許多跨境電商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上的短板:一方面是多級供應商體系導致信息傳遞不暢,另一方面是缺乏系統的文件管理體系。特別是在產品安全事件發生時,完整的溯源文件不僅能證明產品合規性,更是企業免責的重要依據。
3.平臺規則利用
本案最具策略性的特點是原告對亞馬遜平臺規則的巧妙運用。通過利用"商品合規性"條款,原告以站內信通知的方式成功觸發了平臺的自動凍結機制。這一做法揭示了跨境電商面臨的新型風險:平臺規則不僅是被遵守的對象,更可能成為競爭對手或維權機構打擊賣家的工具。隨著平臺自動化管理程度的提高,此類"合規性狙擊"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要求賣家必須深入理解平臺規則的運作機制。
非侵權TRO的出現,給跨境電商賣家帶來了遠超傳統TRO的“殺傷力”,對其經營造成沉重打擊。
首先,在成本方面,這類案件要求賣家提供完整的供應鏈溯源文件和專業檢測報告,導致單案應訴成本飆升至5萬美元以上。以某兒童用品賣家為例,僅第三方檢測費用就支出3萬美元,是傳統侵權案件的兩倍多,給資金鏈帶來嚴峻考驗。
其次,在時效性上,由于涉及復雜的合規審查,賬戶凍結期平均延長至45天。有賣家因凍結錯過母親節銷售旺季,直接損失20萬美元銷售額,這種季節性機會的錯失往往難以彌補。
最深遠的影響在于行業規則的重構。平臺為規避風險主動提高合規門檻,如亞馬遜要求兒童產品在6月30日前完成CPSIA認證。某賣家因未及時完成認證,導致50萬美元庫存被迫積壓,凸顯了新規的強制性。
賣家應該如何應對非侵權類TRO訴訟?
面對非侵權類TRO訴訟,賣家并非無計可施,而是可以通過以下幾種策略積極應對:
一是積極應訴。如果賣家認為自身不存在侵權行為,應迅速委托專業律師進行應訴。在準備過程中,賣家需要全面收集包括產品設計圖紙、采購憑證、質量檢測報告等在內的多方面證據,以證明產品來源合法、質量合格,并不存在虛假宣傳或其他違規行為。通過律師的專業法律分析和訴訟策略,賣家可以在法庭上有力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爭取撤銷TRO,恢復店鋪的正常運營。
二是和解協商。當賣家經過自我評估認為可能存在侵權行為時,可以選擇與原告進行和解談判。在和解過程中,賣家需要充分發揮談判技巧,盡量降低賠償金額,并明確和解的具體條款和條件。在支付合理賠償的前提下,盡快解凍賬戶,恢復正常經營。對于侵權事實較為明顯、應訴成本較高且勝訴可能性較低的賣家來說,和解是一種有效的止損方式。
三是預防措施。在日常經營中,賣家應高度重視產品上架前的審核工作,嚴格審查產品描述、圖片和關鍵詞,確保內容真實、準確、完整,避免虛假宣傳或誤導消費者。同時,加強產品質量把控,建立完善的供應鏈管理體系,確保產品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加工再到銷售的全過程都符合相關法規和標準要求。此外,密切關注行業動態和平臺規則變化,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預防此類法律風險。
作為行業首例,此次非侵權類TRO訴訟為跨境電商賣家敲響了警鐘。它提醒賣家,運營中不僅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更要關注產品描述真實性與合規細節。未來行業法律挑戰增多,賣家需提升法律意識,合規經營,才能在復雜的市場中穩健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