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一個朋友小米,一臉認真的跟我說,很羨慕我有一個貼心懂事的女兒。
說罷,小米嘆了口氣,“我就沒有那么好命,生了一個從不懂得心疼人的兒子,天天調皮搗蛋,心累。
小米是我朋友圈里遠近聞名的超人媽媽,“上得了課堂,下得了廚房,講得了故事,做得了蛋糕,搞得了活動,想得出創意”,只要是兒子的事情,小米都能做得到面面俱到。
看著小米一臉嬌嗔的埋怨,我打趣她:“你那么強,那么全能,活該你累!”
這句話是幾分玩笑,卻也帶著幾分實話。
小米對兒子的各種需求拼盡全力,從來不向兒子示弱,久而久之她自己累,兒子更是習以為常,當然也不知道怎么心疼媽媽了。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心疼父母,而是孩子長這么大,父母沒有給過孩子心疼自己機會。
發現一個奇怪現象:父母越勤快,做得越多,孩子越自私;而父母越“懶”,孩子將來越有出息。
父母“眼”懶
看到一個視頻,4歲的小男孩,要給媽媽準備做一頓大餐。
從逛超市、買菜、再到拿東西回家,研究菜譜,整個流程熟練得讓人贊嘆。
在倒飲料的時候,小男孩飲料灑了3次,還摔了一跤,但是他不哭不鬧,而是拿抹布,清理干凈,接著還把杯子里剩下的飲料喝完。
很多網友都為小男孩點贊,而我卻更佩服背后這位敢于放手的媽媽。
不盯著孩子的缺點,也不害怕孩子犯錯,而是選擇信任,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父母懶得較真,懶得盯,其實背后藏著的是智慧和信任。
只有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搞定,他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和摸索中成長起來。
父母“嘴”懶
閨女小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和她講道理,想讓閨女按照我的想法來。
她喜歡粉色的衣服,我就苦口婆心勸她選擇紅色;
她吃飯總挑食,我能巴拉巴拉講出一堆道理;
她晚上到點不睡,我會跟著在后面使勁催……
我以為這是在糾正閨女的壞習慣,可我后來發現:
閨女上廁所會跟我請示:媽媽,我要大便。
閨女有任何想法,只要看到我的情緒不對,就會馬上改口:媽媽,你別生氣了,是我錯了,對不起……
她整個人透露出的那種膽怯和自卑,讓我心里在很不是滋味。
我希望她是一個個性舒展、擁有自我的孩子。
之后我就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我開始學著“懶得說”。
想買粉色的衣服,那就尊重她;不想吃茄子,那就不吃……
當我不再試圖用發火的方式,逼著閨女順從我,讓她自己做決定,她反而多了幾分自信,凡事也勇于堅持自己的想法了。
懶得嘮叨,才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主見;
懶得催促,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懶得批評,才能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父母嘴上懶一點,少打壓、少批評、少說教,才能讓孩子有自主決策的能力,讓孩子學會以獨立思考。
父母“手”懶
平常我一個人把家里活全包了,有一次身體不舒服,對老公和孩子說:晚飯沒做你們的。
然后我就躺床上睡覺了。
等再醒來時,已經到了半夜,發現自己被子蓋好了,房間燈也關了,大門上了鎖,小狗也給喂了,碗筷也刷了,原來他們可以做的這么好,
其實,不止對孩子要示弱,對老公也是一樣的哦!
媽媽懂得示弱和放手,是給孩子和老公好好表現的機會!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父母的示弱,是一種讓渡,能激發孩子的勇氣和信心,讓他們學會擔當,快速獨立。
都說“為母剛剛”,可在是孩子面前,咱們其實可以適當“懶一點”,大可不必“太強”。
其實每個出色孩子的背后,都有個會示弱的媽,因為,最柔軟的最堅強。
父母在生活中像孩子示弱,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和自信心!
這樣孩子會特別有成就感,會促進他做事的積極性。
我們可以推一把孩子,讓他往前走;
也可以主動往后退,讓他站在前面。
適當的退出和示弱,讓孩子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孩子和父母是一場不斷分離的過程,讓孩子早一點獨立對他才是最好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