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5月21日,一場針對平民的暴力事件再次撕裂巴基斯坦社會的脆弱神經,在西南部動蕩不安的俾路支省胡茲達爾地區,一輛滿載學童的客車被炸彈襲擊,導致至少四名兒童死亡,另有三十余人受傷。新華社援引巴警方通報稱,此次襲擊發生在一所軍營學校附近,車輛疑似正運送學生前往上課。而據路透社消息,當時車上載有約四十名學生,這意味著傷亡人數或將進一步上升。
孩童的血灑在上學的路上,殘忍程度令人發指。無論是從人道主義、反恐政策,還是國家治理層面,此事件都不僅僅是一場孤立的“恐怖爆炸案”,它更是巴基斯坦國家治理與地方矛盾深層沖突的集中體現。
俾路支省是巴基斯坦面積最大的省份,卻長期處于“政治邊緣區”狀態。它不僅資源豐富,尤其擁有銅礦、金礦、天然氣等關鍵戰略資源,還地理位置關鍵,是中巴經濟走廊的必經之地。然而,矛盾正是從“資源與權力的不對等分配”開始不斷激化。地方民族主義勢力認為,聯邦政府對資源的開發不過是“巧取豪奪”,對俾路支人民的實際生活沒有改善,反而帶來更多軍隊駐扎、更多安全檢查、更多權力滲透。
結果是怎樣?是爆炸、是襲擊、是反抗,最終落在無辜者頭上。過去十年,俾路支省類似的暴力事件從未停歇,反而以更加隱蔽、更加殘忍的方式持續發生:針對工人、警察、政府人員,如今已擴大至最脆弱的學生群體,甚至校車。為什么一輛載有40名學生、進入軍營的車輛,仍然無法避免炸彈襲擊?是情報失敗,還是警戒松懈?又或者,這場戰爭早已不分敵我,不分前線與后方?
站在中性立場,我們不能輕易將一切歸咎于“恐怖分子”這三個字,仿佛說出這個詞,所有的社會矛盾便都能掩蓋過去。事實上,俾路支省至今仍沒有有效融入國家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體系,其代表聲音在議會中微弱甚至被刻意忽視。歷史上的數次反叛與清剿行動,不僅未能真正緩解矛盾,反而使地方反感情緒更為極端化。部分地方武裝甚至開始以民族主義或分離主義的名義組織襲擊活動,主張“俾路支獨立”,而聯邦政府則持續以軍事打擊回應。在這種惡性循環中,平民成為“夾心層”,成了爆炸與報復之間的犧牲品。
此次受襲校車的目的地是一所“軍營內的學?!保@釋放了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教育場所已經不再被視為中立區。某些武裝組織已經將其視為“國家機器的延伸”,將學校、教師、學生納入襲擊目標。這種對教育系統的敵視情緒,本質上是對國家主權、認同體系的一種極端反抗,也標志著沖突已經失控、非理性化。長此以往,這不僅破壞一代人的受教權與基本人權,也為巴基斯坦未來社會埋下長期不穩定的地雷。
一個國家的未來寄托于它的孩子,而如今,俾路支的孩子在校車上被炸得血肉模糊,意味著這個國家的未來也在流血。如果政府與武裝組織仍堅持以零和邏輯處理問題,只知動用軍力,而無視民意、缺乏包容、壓制表達,類似的悲劇恐將不斷上演。和平不是靠士兵壓住的平靜,而是靠人民的參與、利益的分享、文化的尊重實現的共識。
當然,襲擊平民尤其是孩童的暴行在任何立場下都無法被正當化。即便地方有冤屈、有不滿,也不應將手伸向無辜者,更不能用生命去制造談判籌碼。此類行徑只會使國際社會愈發站在巴基斯坦聯邦政府一邊,正當訴求也將被標簽為“恐怖主義”。這是地方激進派必須認真反思的政治后果。
此事件還折射出區域性問題的連帶影響。俾路支省地處阿富汗邊境附近,向來是多種勢力活動的交匯點,包括塔利班殘余、伊斯蘭國地方分支、俾路支解放軍等。這些組織之間既有合作也有沖突,但在反對中央政府這一目標上卻出奇一致。長期以來,這一地帶的邊境治理形同虛設,反恐戰略缺乏精準打擊,最終導致各方武裝混入平民社會,難以區分敵友。此種狀況如果持續發展,將使整個巴基斯坦西部地區深陷安全泥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