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我國糖尿病患者已超1.4億,居世界第一,預計2045將增加到1.74億。糖尿病并發癥不僅可導致失明、腎衰竭,還會增加冠心病和腦卒中風險1.5-2.5倍。因此,控糖絕不能掉以輕心。近日,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肖新華教授圍繞“持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的臨床應用、院內外一體化管理、糖尿病全周期防控等多個熱點問題,分享了前沿觀點與實踐經驗。
隨著持續葡萄糖監測技術在國內逐漸普及,其在糖尿病及高危人群中的應用價值日益凸顯。肖新華教授指出,CGM能實時反映血糖的動態變化趨勢,幫助患者識別飲食、情緒、運動等多種生活因素對血糖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個體化指導價值。
“CGM不僅能幫助患者發現高血糖趨勢,更重要的是能在患者尚無癥狀時提示低血糖風險,從而提前干預。”肖教授表示,借助動態血糖數據,患者可調整飲食結構、運動量及作息習慣,實現科學控糖。
對于患者在數據解讀方面的困惑,肖教授強調醫生的聯合指導不可或缺,“TIR(葡萄糖目標范圍內時間)等關鍵指標的達標與否,需要醫生在臨床中為患者提供針對性分析和行為干預建議。”
在談及CGM技術的產業推廣時,肖新華教授指出,“院內監測+院外管理”的模式正在成為糖尿病全周期管理的重要方向。但該模式在實際落地中仍面臨系統對接、數據傳輸、平臺整合等難題。
他提到,目前的就診模式主要是病人到醫院看病或住院,但住院時間較短,無法實現長期管理指導。然而,糖尿病是終身疾病,大部分時間患者都在院外,因此院外管理至關重要。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時間在院外,需要通過遠程隨訪與數字化管理平臺獲得持續指導,特別是在飲食、運動及用藥方面,院外動態監測將成為長期血糖控制的重要基礎。
在他看來,動態血糖監測很重要,但如何將動態血糖監測儀的信息通過有效系統反饋到內分泌科或建立一個糖尿病管理中心,存在一些挑戰。動態血糖監測儀的信息需要上傳到醫院的系統,但醫院信息系統通常不對外,信息共享很難打通。要實現內部構建,需要與每家醫院的會診系統進行協商溝通,這主要是信息對接的問題。一方面,公司需要解決數據如何上傳到醫院的系統;另一方面,公司后臺是否可以向醫院系統開放,因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信息收集平臺,信息如何傳輸也是一個需要協商溝通的問題。
肖教授建議,未來應借助互聯網醫院與人工智能平臺的賦能,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實現院內外患者管理的無縫銜接。
糖尿病管理不僅是內分泌科的職責。肖新華教授指出,醫院內部應推動多學科協同機制建設,實現“同病同院同治”,特別是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中尤為重要。
“多學科合作能提升治療的全面性與安全性,降低并發癥風險。”他表示,“糖尿病合并癥管理的目標不僅是血糖控制,而是通過血糖、血壓、血脂三位一體的調控,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
肖新華教授強調,糖尿病的防控應前移至“源頭”。對于高危人群,應加強篩查與干預,“年齡超過30歲、有家族史、肥胖、高血壓、孕期高血糖、久坐不動者都是糖尿病的潛在人群。”
動態血糖監測儀的應用對于未來篩查糖尿病前期高風險人群非常重要。肖新華教授表示。它不僅能幫助早期發現高風險人群,還能指導飲食、運動和生活方式,減少餐后血糖波動,提高血糖穩定性。動態血糖監測儀可以幫助早期發現和干預,改善血糖水平。過去使用的CGM相對準確,但與靜脈血糖并非完全一致,主要用于觀察趨勢。而國際上推廣的集成式持續葡萄糖監測系統(iCGM)標準要求更高,精準度也更高。
“未來,我們希望iCGM能更好地替代現有的CGM。iCGM不僅更準確,還具有廣泛的可視性,可以與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據進行連接,更好地指導患者。例如, CGM不能與胰島素泵結合,因為它不夠準確,無法精準指導胰島素劑量。而iCGM的血糖監測更準確,通過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可以很好地指導胰島素泵輸出精準的胰島素量,幫助控制血糖。iCGM還可以與多種儀器聯合,進行糖尿病管理。這是未來國際上的一個趨勢。”
此外,據最新REFLECT真實世界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雅培瞬感持續葡萄糖監測系統可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發癥的住院風險,其中,既往嚴重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患者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住院率降低78%,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發癥住院率同樣下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