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是風靡一時的‘夜宵霸主',今年為何面臨價格腰斬?”“從價格戰到價值戰,如何助力蝦農渡過難關?”今天(5月21日)正值小滿,金山開太生態農場的小龍蝦養殖塘旁擠滿了上海海洋大學農業經營管理碩士專項班的學生。他們手持釣竿、架起三腳架,在露天教室里上了一節以“價格波動破局”為主題的“小龍蝦經濟學”實踐課。
清晨的蝦塘霧氣未散,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晉洪濤帶著學生們一邊釣蝦一邊算經濟賬,探尋現代農業的解題之道。
“這是市場火爆帶來的‘牛鞭效應’。”學生周亮分析,有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突破3000萬畝,產量超300萬噸,綜合產值達4600億元,已經成為淡水養殖第四大品類。毫不夸張地說,有些地方甚至“有水面的地方就有小龍蝦”,這才導致價格下跌。學生錢昕輝則補充了另一則觀點,“近幾年,麻辣田螺、撈汁小海鮮等小龍蝦替代品崛起,預制菜消費占比也逐步提升,小龍蝦的價格優勢不再明顯。”
聽完學生的觀點,晉洪濤正式開講。“小龍蝦產業的震蕩本質是市場規律在發揮作用。”他分析,農產品市場經常發生蛛網型波動,而部分水產品如小龍蝦、河蟹更存在著季節性養殖的問題。當集中上市期價格大幅下跌時,消費者可以短暫享受“吃蝦自由”,但長久來看,價格的大幅波動并不利于產業的長遠發展。
然而,晉洪濤話鋒一轉,“我們可以通過養殖技術的發展,實現‘四季有蝦’,削平價格波動。”事實上,價格波動不能只盯著養殖端。晉洪濤說,要想完成從“價格戰”到“價值戰”的產業升級,離不開通過多元化經營提升附加值。
晉洪濤話音剛落,開太生態農場的負責人魏建軍作為行業導師接上課程的第二環。在這家農場,小龍蝦垂釣經濟發展火熱。每到周末這里都是家庭游、親子游的熱門選擇。因此,開太生態農場專門配備專業釣具、遮陽棚、加工服務等設施,為消費者提供“現釣現烹”的一站式體驗。多業態融合發展顯著提升了農場收益。魏建軍透露,如果農場單純售賣小龍蝦,每斤價格不過十幾元,而通過垂釣體驗,人均消費能超過百元,還帶動了周邊餐飲、農產品銷售等收入。“這就是產業融合帶來的附加值提升。”不過,魏建軍向學生們吐露,自己也遇到了新瓶頸。隨著小龍蝦垂釣經濟越來越熱,如何吸引更多客源,讓好產品被更多人看見?
“短視頻時代,我們要善于利用平臺算法,分析用戶喜好,定期發布固定主題內容,培養粉絲黏性。”現場,上海海洋大學校友、視頻賬號“高校釣魚之王”主理人蔡寧作為行業導師的分享讓師生茅塞頓開。蔡寧在抖音和B站擁有百萬粉絲,他的分享主題是如何利用短視頻開展小龍蝦直播營銷。
“大家看,我們現在所處的蝦塘就是最好的短視頻拍攝地。”蔡寧將鏡頭對準蝦塘,一邊操作手機調整拍攝角度,一邊講解,“短視頻營銷的關鍵在于場景化和故事化,我們要讓觀眾看到小龍蝦從塘里到餐桌上的全過程。”在蔡寧的指導下,00后學生們組成創意小組,圍繞小龍蝦產業升級設計短視頻營銷方案。有的小組計劃拍攝“小龍蝦養成記”系列視頻,用鏡頭記錄小龍蝦從幼苗到成熟的生長過程,展現綠色養殖理念;有的小組構思打造“小龍蝦美食挑戰賽”,邀請網友分享創意吃法,增加互動性;還有小組打算推出“新農人創業日記”,講述養殖戶與小龍蝦產業的故事,塑造品牌形象。
“在這里,小龍蝦不只是研究對象,更是育人的鮮活教材;價格波動不僅是產業難題,更是青年學子實踐報國的時代考題。”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方晨光感慨,真正的農科人才,既要讀懂書本理論知識,也要算得清田間經濟賬。“我們希望這堂課讓同學們真正理解,產業振興需要技術硬實力與運營軟實力的雙輪驅動。”
據悉,上海海洋大學農業專項班采取“課程學習+專業實踐+產業實戰”的農學交替培養模式進行培養。開班以來,專項班帶著學生深入菜市場、養殖場、生態農莊等地實地調研,未來將通過田間夏令營、多點輪轉實習、深度產業實戰等多種實踐方式,讓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