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2025年5月15日,阿里巴巴(NYSE:BABA;HK:09988)發布了2025財年財報。報告期內,阿里巴巴營收9963億、同比增長5.9%;經營利潤1409億、同比增長24.3%;凈利潤1260億、同比增長76.6%。
截至5月15日收盤,阿里巴巴港股、美股年內分別上漲43.8%、45.6%。除業績超預期、核心業務展現韌性之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投資人對阿里AI能力、AI路線的認可。在中國大型科技企業中,阿里最早布局,市場份額居首;在AI相關領域持續投入重金,保持領先地位。
2025年1月,阿里云公布通義千問旗艦版模型Qwen2.5-Max;2月13日,阿里官宣將與蘋果合作、為中國市場iphone開發人工智能功能。
2025年2月24日,阿里發布公告稱:“未來3年將投入至少3800億(530億美元)用于建設AI和云計算基礎設施”、“突顯本公司對AI驅動增長的聚焦及作為全球領先云計算供應商的定位 ”。
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全世界從整體上對中國人工智能有了全新的認識。
截至5月15日收盤,阿里市值約3000億美元,動態市盈率16.3倍。亞馬遜市值2.2萬億美元,動態市盈率36.8倍。
兩張圖看懂阿里營收結構
1)六大集團座次微調
2023年,阿里完成了“1+6+N”組織架構調整。其中“6”代表六大集團。
2025財年,六大集團按營收排序如下:
老大淘天集團(4498億),老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1323億),老三云智能集團(1180億),老四菜鳥集團(1013億),老五本地生活集團(671億),老六大文娛集團(223億)。
2025財年,在阿里集團合并收入中:淘天占45.1%,一家獨大;國際數字商業占13.3%、云智能占11.8%、菜鳥占10.2%,為第二梯隊;本地生活占6.7%、大文娛占2.2%,為第三梯隊。
與上個財年相比,六大集團營收排序僅有微小變化:排第二的云智能退居第三,國際數字商業躍居第二。
2)“出?!崩瓌訝I收增長
在不抵消分部間收入的情況下,2025財年營收同比增長815億,六大集團均有貢獻:
第一名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營收增長294億、貢獻率36.1%; 第二名淘天集團,營收增長149億、貢獻率18.3%; 第三名云智能,營收增長17億、貢獻率14.3%; 第四名本地生活,營收增長73億、貢獻率8.9%; 菜鳥、大文娛貢獻率分別只有2.8%、1.4%。
六大集團合計貢獻2025財年營收增長(未抵消分部門收入)的81.8%。六大集團之外的“所有其他”(包括盒馬、阿里健康、靈犀互娛、飛豬、釘釘)營收增長約100億。
若剔除分部間收入,數字商業國際、淘天、云智能、本地生活貢獻率分別為53.3%、27.1%、21.1%、13.2%。
淘天集團——瘦身成功的現金牛
1)淘天集團營收結構
淘天集團營收分為“中國零售”、“中國批發”兩部分,前者占比超過90%。
例如2025財年,淘天集團營收4498億。其中“零售”、“批發”收入分別為3323.5億、1031.8億,零售占比 94.6%。
“中國零售”營收又分為兩類——客戶管理及直營。由于業務調整,直營業務收入呈現下滑趨勢。
2024年Q4,客戶管理收入1008億、同比增長9.4%;直營收入287億、同比下降9.2%。
剛剛過去的2025年Q1,客戶管理收入710.8億、同比增長11.8%,遠高于2024年Q1(增幅為5%);直營收入245億、同比下降0.8%。
從上圖還可以看到電商平臺業績的季節性波動:自然年的第一個季度出現波谷、第四個季度出現波峰。
批發業務中阿里的傳統強項,居然老樹發新芽:2024財年營收205億、同比增長14.7%;2025財年營收243億、再增18.7%。但由于占比僅為5%,對淘天集團業績影響不大。
2)架構調整的效果
“淘天集團”是原“中國商業”的瘦身版,保留“中國零售”、“中國批發”兩大核心業務,將高鑫零售、盒馬、阿里健康等業務剝離、歸入“所有其他”(就是“1+6+N”中的那個N)。
2022財年,中國商業營收達5915.8億、同比增長18%。其中,直營收入增長781億(占中國商業營收增量的86.6%)。但是,中國商業EBIT卻下降了14.6%,少賺312億,利潤率從2021財年的42.6%降至2022財年的30.8%。根本原因是直營業務貢獻了營收、傷害了利潤。
2023財年,中國商業“瘦身”為“淘天集團”。對比發現,淘天口徑計入的營收“斷崖式”減少1695億,EBIT反而增加了42.8億,利潤率提高14.1個百分點(從31.7%至45.8%)。
2024財年,淘天集團EBIT達1948億、利潤率44.8%;2025財年,淘天集團EBIT達1962億、利潤率43.5%。
“瘦身”后的淘天集團,盈利能力顯著提高,現金牛更為“精壯”。
淘天集團以外的五大集團,既然被保留而不是裝入“所有其他”的筐,說明阿里對相應五大戰略方向的認可——出海、云智能、物流、娛樂、本地生活。目前,前三個已經有了“大模樣”。
國際數字商業
阿里國際商業分部也包含零售、批發兩部分。零售業務包括Lazada、速賣通、Trendyol和Daraz。批發業務主要通過Alibaba.com平臺完成交易。
2023財年,國際零售、國際批發收入509.3億分別為195.7億,零售占比72.2%; 2024財年,國際零售收入達816.5億、同比增長60%,占比提高到79.6%; 2025財年,國際零售收入1084.7億、占比達82%;
過往四個自然季(2024年Q2-2025年Q1),零售營收增速高于批發,2025年Q1占比提高到82.2%:
2024年Q2,零售、批發營收分別為237億、56億;同比增幅分別為38.2%、12.4%; 2024年Q3,零售、批發營收分別為256億、61億;同比增幅分別為35%、9.4%; 2024年Q4,零售、批發營收分別為316億、62億;同比增幅分別為35.7%、18%; 2025年Q1,零售、批發營收分別276億、60億;同比增幅分別為23.9%、15.6%;
自2025年5月2日起,美國對每件包裹繳納其價值90%或每件75美元的關稅。
2025年5月12日,美中雙方互降關稅;5月14日對來自中國包裹的關稅稅率下調至54%。幾個回合打下來,證明了世界各國(包括歐美)對中國價廉物美商品的需求有很大剛性,高額關稅不得民心。
盡管存在不確定性,國際數字商業仍將是推動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
云智能遠未到該賺錢的時候
云業務包括阿里云和釘釘,目前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IaaS提供商。阿里云也是中國最大的公有云服務提供商(包括PaaS和IaaS)。2023財年,阿里云營收772億、同比增長4%。
2023年4月,阿里云發布大語言模型(LLM)——通義千問,已開始融入阿里生態體系中各業務。而且,智能云集團已向外部客戶開放通義千問服務。
2024年大幅降價后,客戶幾乎可以免費獲得AI賦能,提高用戶體驗。
新增的AI功能幾乎免費,卻有力地推動收費服務增長,AI相關收入連續7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云智能板塊財年收入增速達11%。其中,2025年Q1增速接近18%:
2024年Q2,收入265億、同比增長5.7%; 2024年Q3,收入296億、同比增長7.1%; 2024年Q4,收入317億、同比增長13.1%; 2025年Q1,收入301億、同比增長17.7%;
2022財年,云智能首次盈利。最近三年盈利能力穩步提高:
2023財年,EBIT為41億、利潤率4%; 2024財年,EBIT提高到61億、利潤率5.8%; 2025財年,EBIT達106億、利潤率8.9%;
扭虧為盈曾是云業務的奮斗目標。現在看來,賺錢不該是首要目標,好比AI專業在讀的博士,還沒到賺大錢的時候。
重估阿里的三重邏輯
跨境業務
跨境業務是“第二增長曲線”,底層邏輯是做加法。假設市銷率保持2.0不變,營收增長50%,估值也提高50%。
與傳統貿易相比,跨境電商可以提供更多豐富的商品、更加快捷的服務,而且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給買賣雙方帶來實惠??缇畴娚逃袠O大的增長空間。
假以時日,出海業務有可能在境外再造一個阿里。
AI+云
云智能+AI對業務、對估值都是乘法。
依托“AI基建”,阿里內部、外部用戶在AI應用方面“先行一步”:淘天AI驅動“全站推廣”,顯著提高商家營銷效率;面向海外賣家的Accio企業用戶超過百萬;高德、飛豬、餓了么、菜鳥……均已上線各自的AI工具/服務。
估值方面,目前阿里市盈率是16倍。當AI能力得到充分認可,估值有望大幅提升。
國際資本
國際資本流動大勢是“東升西降”——美元及美元資產走弱、人民幣及人民幣資產走強。香港資本市場成為熱土,優質中國公司將受到追捧。
阿里在恒生科技指數(HZ083)的權重為8%(與騰訊、比亞迪、美團、小米并列第一),且阿里估值最低,僅為16倍(美團22倍、騰訊23倍、比亞迪29倍、小米53倍)。投資圈有“不熟不投”的戒律,歐美資本對阿里的熟知和認可顯然高于另外四家。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你對當前的投資市場有哪些疑惑?
目前作者Eastland的粉絲群正在招募中,他可謂是財報解讀方面的專家,本篇是他第1060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章,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加入彤師粉絲群,與他直接溝通~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65741.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