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之死和孫峻專權,是后孫權時代深刻影響了東吳朝堂格局的大事。
東吳后期之所以成為一盤散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兩件事。
諸葛恪想借北伐來打破江東大族對人才選拔渠道的壟斷,通過北伐為淮泗集團子弟提供一條穩固的上升渠道,從而維持朝堂上淮泗集團與江東大族之間的平衡。
若其北伐能成功實施,將會極好地與姜維形成呼應,在東西兩線進攻下,曹魏將面臨極大壓力。若此舉成功,為蜀漢和東吳再續命三、四十年完全不成問題。
可沒想到諸葛恪傾全國之力的北伐沒有輸給曹魏,卻敗給了江東大族和宗室勢力聯手破壞。后來諸葛恪也因此被宗室孫峻所殺。
而原本地位并不突出的宗室勢力卻因諸葛恪之死而迅速崛起。
但令人疑惑的是,以孫峻為代表的宗室勢力,并沒有珍惜鞏固東吳根基的大好機會,上臺之后卻是黨同伐異,導致最值得信賴的宗室也受到了國君孫皓的猜忌。
這樣一來,淮泗集團和宗室這兩大支柱勢力均遭受打壓,實力大為削弱。
是什么導致東吳末年出現如此亂局?首輔諸葛恪發動北伐,為何遭遇宗室和江東大族聯手絞殺?存在感不強的宗室孫峻靠什么迅速上位并掌控朝堂?為何說他削弱了東吳最后的支柱?
諸葛恪的北伐困境
要說起東吳末年的亂局,得從東吳的權力架構開始說起。
孫家本是江東草根,祖輩以種瓜為生。后來孫堅抓住黃巾軍起事和軍閥混戰的時機,在江淮招兵買馬,成為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
因為孫策出身寒門,且不講武德攻擊江東當地州郡官員,所以在進軍江東時,遭受了本土勢力江東大族的抵制。
對此孫策祭出了鐵血手段。當時一些江東大族,比如會稽盛憲、周昕兄弟、王晟、烏程鄒他、錢銅、吳郡高岱等,都遭到了嚴酷的打壓,有些甚至被滅族。
所以最初孫氏的主要核心力量,是來自江淮的淮泗集團。在淮泗集團的支持下,孫氏通過搶奪江東大族的利益空間,得以在江東站穩了腳跟。
赤壁之戰后,有個問題讓孫權一直感到頗為頭痛:隨他進入江東的淮泗集團發展迅速,漸漸有了尾大不掉的趨勢。比如周瑜就一直想要進軍蜀地,讓淮泗集團脫離江東去開辟新的生存空間。如果孫權不想辦法約束一下淮泗集團,那么他們會成為脫韁的野馬,讓孫吳政權變得四分五裂。
此時江東大族就成為了現成的制衡力量。于是在220年,呂蒙死后,出身江東大族的陸遜、顧雍等人開始發力。
顧雍從225年開始,持續擔任了十九年的丞相。
孫權在229年稱帝后,在大將軍之上又設置了上大將軍一職,其地位甚至比三公還高。陸遜便被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
江東大族由此迎來了快速發展期。
但江東大族的野蠻生長也帶來了新的隱患。231年隱蕃案事發。魏國人隱蕃機智有口才,魏明帝曹叡秘密派遣他詐降進入吳國,命令他要想辦法謀取吳國廷尉一職,伺機陷害大臣,挑撥孫權與淮泗集團、江東大族之間的關系,引發東吳內亂。后來隱蕃果然在東吳出任廷尉監。隱蕃靠著出色的交際能力獲得了東吳勢力的好感,其中左將軍朱據、廷尉郝普都稱贊隱蕃有王佐之才。
后來隱蕃東窗事發,郝普見責自盡,朱據被免官禁足四年。孫權想順著將東吳反對勢力挖出來,但隱蕃死不開口,只好作罷。
這件事,造成了孫權和江東大族的對立,雙方互不信任。
接下來,暨艷案引爆淮泗集團和江東大族的爭斗,此案江東大族大獲全勝。暨艷案后十年內,東吳再無人敢排擠江東大族。
為遏制江東大族尤其是顧、陸、朱、張四姓的權力,呂壹事件隨之發生。
日益強勢的江東大族也不甘示弱,進行了強力的反擊,他們抓住呂壹污陷朱據的罪證,最后逼孫權引咎自責,并處死了呂壹。
作為一國之君,孫權竟然被臣下逼到要認錯的地步。這至少透露出兩點信息:
1、孫權開始喪失對朝局的掌控,皇權的控制力開始縮水。
2、江東大族隱隱具備了取代孫氏家族的實力。如果任其發展,搞不好陸遜就是東吳版的司馬懿。
在原太子孫登死后,孫權開始扶持四子魯王孫霸,一度威脅新太子孫和的地位,形成“二宮之爭”的局勢。圍繞立嗣之爭,朝臣們分為了兩派:擁護新太子孫和一派主要是江東士族顧、陸、朱、張,儒家士族自然是推崇嫡長子制的,所以這一派幾乎匯集了江東大族的代表人物。擁護魯王一派主要是淮泗集團人士步騭等人。
當然此次事件,孫權還讓宗室參與其中,除了彌補淮泗集團的實力不足外,還有引導和控制淮泗集團的意思。
因為此前孫權已經先后打壓過淮泗集團和江東大族了,現在這兩派他都不太信得過。那么此時他便開始扶持宗室勢力,宗室總比外人靠得住吧?
在宗室勢力的穿針引線下,連逃難到江東的寄寓派都被牽扯進來。
全琮是寄寓派將領全柔之子,他娶了孫權長女孫魯班,所以在二宮之爭中他和孫魯班一起支持魯王。
宗室+淮泗集團+寄寓人士,三股勢力聯手方才具備了對抗江東大族的優勢。
孫權開始對陸遜的黨羽進行嘗試性打擊,將陸遜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人以“親附太子”的罪名全部流放。隨后太子太傅吾粲也因多次與陸遜書信往來而被下獄處死。
孫權借著立嗣之爭,將驃騎將軍朱據賜死,將尚書選曹郎陸胤下獄,將太子輔義都尉張純棄市。江東大族的主要人物很快便被清除一空。最后江東大族的領袖陸遜也在孫權的斥責之下憤懣而死。
最后孫權廢掉孫和,賜死孫霸,將皇位傳給了幼子孫亮。
作為淮泗集團的代表人物,諸葛恪在這樣的情況下,接受了孫權的托孤。
252年,孫權病危,召集諸葛恪、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以及侍中孫峻處理身后事。諸葛恪成為了首輔。
宗室+淮泗集團+江東大族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孫權制造了兩宮之爭
剛當上首輔,諸葛恪就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壓迫感:有人對孫權的托孤很不滿意。
這個托孤五人組中,諸葛恪、滕胤、呂據都是淮泗集團或外來勢力,孫峻是代表宗室,只有孫弘勉強能代表江東本土勢力。
這就只差把打壓兩個字貼江東豪族臉上了。江東豪族們不樂意了,那咋辦?直接抄家伙干啊。
孫弘平時與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鎖孫權去世的消息,想矯詔除掉他。只有干掉諸葛恪,孫弘和江東勢力才能拿回主場。
但好在孫弘的計劃被孫峻告發,諸葛恪聞知后,將孫弘殺死,局勢才穩定下來。
這說明當時宗室的目標在于聯手淮泗集團制約江東大族,從而形成三方彼此制約的均衡態勢。
但之后日漸強大的諸葛恪想打破平衡。
諸葛恪想北伐,讓淮泗集團在朝堂上占據絕對優勢。
利用北伐便可以不斷獲取軍功,為淮泗集團創造快捷上升渠道;利用北伐可以提高淮泗集團在朝堂上的話語權,獲得更多可供調撥的資源;此外還可借北伐名義,打擊不配合或反對北伐的江東大族。
于是諸葛恪率領二十萬吳軍,發起了規模最大的一次北伐。二十萬什么概念?結合東吳滅國前總兵力為二十三萬,便可知當時東吳幾乎是傾全國之兵一戰,是志在必得。
諸葛恪這么強勢,江東大族和宗室勢力都不樂意了。
要是諸葛恪的計劃成功,今后淮泗集團就會一家獨大,諸葛恪就會成為權臣。于是江東大族和宗室勢力暫時聯手,對淮泗集團發起了反擊。
江東系的將領們紛紛站出來,開始明目張膽地拆臺。
將軍朱異以軍事迕恪,恪立奪其兵,斥還建業。都尉蔡林數陳軍計,恪不能用,策馬來奔。
朱異和諸葛恪對著干,蔡林獻上一些損招。諸葛恪一概堅決回擊,毫不客氣。蔡林因為諸葛恪的反對,直接帶著部隊投降了曹魏。
中高層將領給諸葛恪各種挖坑使絆子。士兵則被要命的后勤給害得無力作戰,不是腹瀉就是腳氣,后勤問題不用說也是江東系將領暗中操作的結果。
最后諸葛恪還沒和曹魏軍隊在戰場上交鋒,便在合肥新城下損失慘重,最終不戰自退。
秋,七月,恪引軍去,士卒傷病,流曳道路,或頓仆坑壑,或見略獲,存亡哀痛,大小嗟呼。
253年,北伐失敗之后,孫峻就迫不及待地置酒請諸葛恪赴宴,然后在席間將其刺殺。
宗室勢力開始走上前臺。
這么做表面看起來是削弱了淮泗集團和江東大族,讓宗室勢力更加強大,但實際上卻是造成了三輸的局面,削弱了東吳根基。
上位后的孫峻,對維護和鞏固皇權并不太熱衷,而是將精力集中在如何清除宗室里的競爭者上。
253年,因有傳言說諸葛恪想擁立孫和為君,孫峻便收繳孫和南陽王璽綬,隨后又將其賜死。
252年,孫權在臨死前,曾一度后悔并想召回孫和,恢復其地位。但被宗室孫魯班、孫峻、孫弘等人阻止,讓年幼的孫亮得以繼位。
現在孫峻又逼死廢太子,此時其試圖掌控朝政的野心已經展露無遺。所以反對孫峻的宗室勢力紛紛起兵勤王。
254年,吳侯孫英密謀誅殺孫峻,因事情敗露而自盡。
255年,將軍孫儀、張怡、林恂等人密謀誅殺孫峻,事情敗露,孫儀自盡,林恂等伏誅,受牽連被殺者數十人;孫魯班還誣陷朱公主孫魯育與孫儀同謀,孫峻因此將孫魯育也殺死。
256年,在將宗室勢力折騰得差不多后,三十八歲的孫峻去世了。
孫綝接替堂兄孫峻掌控朝局,升任侍中兼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
孫峻殺諸葛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