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樓臺先得月。
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登基稱帝,劉放和孫資被任命為秘書左丞、秘書右丞。
劉放和孫資作為曹操舊臣,在曹操時代并沒有多少聲音,到了曹丕時代,受到了曹丕的重用,成為天子近臣。
魏文帝曹丕登基后,將秘書署改為中書省,原本屬于尚書臺的詔書起草職責轉移到了中書省。劉放被任命為中書監,孫資被任命為中書令,這兩個人就成了曹丕加權皇權的核心人物。
曹丕上臺后,干了兩件大事,一件是上面說的這個設立中書省,以士人充任中書省官員;另一件就是采用陳群的九品中正制選官。
這兩件事將曹丕和士族深度綁定,曹魏政權實現了士族化,曹丕也因此能夠坐穩皇位。
與其說曹丕和士族深度綁定,毋寧說曹丕被士族裹挾,九品中正制最終讓士族把持了朝政。
劉放和孫資因此趕上了這波王朝更替的紅利,搖身一變,忝列中樞。
詔令起草的地方就是一個王朝運轉的大腦,干什么,怎么干,由誰去干,都通過皇帝詔令去決定,劉放和孫資算是掌握了權力的核心密碼。
魏明帝曹叡繼位后,劉放和孫資恩寵不減,按理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他兩人地位穩固,均加散騎常侍,劉放進爵西鄉侯,孫資進爵樂陽亭候。
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平定遼東,劉放和孫資以參謀之功,各進爵縣侯,曹叡還特加恩賞,讓他們爵封本縣。
劉放和孫資其實就是曹叡的兩條看門狗,為曹叡看家護院。但老虎總有打盹的時候,曹叡日理萬機,不能時刻處理政事,這就給了劉放和孫資機會,他們可以憑借曹叡賦予的權力為自己謀私。
曹叡生前,劉放和孫資還不敢太放肆,只能為自己謀小私,等到曹叡病入膏肓時,劉放和孫資就為自己謀了一次大私,從而斷送了曹魏的國祚。
二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記載,曹叡臨終前本來安排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輔政。
劉放孫資跟曹肇秦朗有矛盾,怕他們掌權后,他倆要倒大霉。所以兩人就趁曹叡神志不清時,向曹叡哭訴,說秦朗曹肇調戲宮女,還說他們主政會顛覆國祚。曹叡問誰能做托孤大臣,劉放和孫資推薦曹爽和司馬懿。
曹叡就下口諭讓劉放和孫資去召司馬懿回京,可兩人剛走沒多久,曹肇得到消息,來到曹叡床前哭訴,曹叡又改了主意,還是讓曹宇等人輔政,派人把劉放和孫資追了回來。
劉放孫資畢竟侍奉了曹叡多年,又是一頓哭訴,讓曹叡又改了主意,這回劉放學聰明了,口說無憑,需要曹叡親筆手詔。但曹叡病的已經拿不起筆,劉放就強行握著曹叡的手寫下了手詔。
劉放和孫資拿到手詔,立即免了曹宇、曹肇、夏侯獻和秦朗的官,讓他們回府不得外出,并火速召回了司馬懿。
曹魏的大權就這樣戲劇性的交到了曹爽和司馬懿的手上,曹爽是個草包,十年后就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了權,曹魏宗室從此退出了權力中樞,司馬氏正式上位。
劉放和孫資因為有擁立司馬懿的大功,自然是司馬家的座上賓,二人不斷加官進爵。
劉放孫資因為曹丕的賞識而位居高位,但他們不思報君,為了個人權力,助紂為虐,協助司馬氏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可以說是曹魏真正的掘墓人。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只是評價劉放孫資立身處世不夠高尚誠實,并且還為兩人辯解,說時人對孫劉兩人的批評有些言過其實。陳壽是晉室臣子,因為立場原因,只能這么干。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沒這么客氣,他認為劉放和孫資作為天子近臣,執掌中書,綜理萬機,歷經三世,深受信任,但兩人不思為君盡忠,反而篡改皇帝遺命,魏室之亡,實由此二人始。
裴松之的評價可謂至允至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