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收到粉絲爆料,我們拿到了一份免予公開的官方文件。
而這份文件解決的,正是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越秀星匯錦城的學校風波。
我們先來看這份文件:
謹慎起見 ,小前線還是進行部分打碼,只露出了部分重點內容跟大家分享一下:
1)關于配建學校辦學性質問題。
越秀星匯錦城的配建學校,是番禺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并納入廣東番禺中學教育集團成員校管理。
而且會將配建的中學與小學優化與整合成一所九年制學校,擬命名為“廣東番禺中學教育集團興南學校”。
學校的在編在職教師人事關系由番禺區教育局統一管理,由學校進行聘用。
2)關于配建學校師資及管理問題。
配建學校校長(負責人)將由廣東番禺中學附屬學校派出中層干部擔任,提升學校管理水平。
配建學校將參照創辦廣東番禺中學實驗學校時師資調配的做法,通過廣東番禺中學教育集團成員校派出骨干教師、區內調配在編教師和新招聘教師等方式組建教師團隊。
3)關于配建學校招生問題。
南村教育指導中心于4月30日發布了南村學區義務教育學校招生方案及配建學校的招生簡章,明確了配建學校招生計劃及星匯錦城業主子女學位安排原則,符合條件的業主子女入學權益得到保障。
不得不說,教育局的出面,的確是平息這場風波的最佳方式。
只是大家發現了嗎?廣州近些年來,因為學位引發的風波越來越多了。
最出圈的莫過于人均“名?!钡睦鬄?,去年確定10處地塊配套教育設備的辦學主體,全員都被打上名?;颍赫婀?、廣雅、康有為、西培、沙面、華僑......到處都是名校,到底是只貼牌掛名,還是實打實的資源輸送?
再到這次的星匯錦城的校名風波,更像是一個縮影,映射出廣州教育集團化的利與弊。
教育集團化其實是大勢所趨 ,近幾年,廣州不僅在積極組建教育集團,而且原有的教育集團大多都在新增新成員。
如今廣州多區都形成了教育集團全區覆蓋的態勢。
而教育集團化的優勢也很明顯,就是通過優質學校去帶動相對薄弱的學校和新建的學校共同發展,實現以強帶弱,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從而進一步增強廣州基礎教育均等化水平。
特別是一些省市屬教育集團,過去都集中在老城區,但通過集團化辦學,就能將優質的學校教育資源輸送到外圍城區,既能讓更多家長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也能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教育差距。
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適齡兒童“上好學”的需求,回應了家長們對優質教育的渴求。
當然,教育集團化辦學,最終的目標一定是實現所有成員校均好的目標。
但在這個過程中,集團化辦學也正在面臨一些問題,比如名校集團擴張可能稀釋核心校資源,若管理不善,反而拖累整體質量。
而且“貼牌亂象”也存在,部分集團校僅掛名,缺乏實質支持,導致部分掛名了的學校,成績仍然長期低迷。
無怪家長們如今對于“換個校名”這種事情那么敏感,畢竟教育集團下面的成員校們,實力本身就參差不齊,這是需要時間去改善的。
以星匯錦城這次的學位風波始末為例,亦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集團化辦學的階段性問題。
今年四月,廣州番禺的越秀星匯錦城因配建學校命名引發業主維權。
番禺區教育局發布關于開辦廣東番禺中學教育集團興南中學的批復,同意開辦位于興業大道南地塊的配建初中,學校命名為“廣東番禺中學教育集團興南中學”(簡稱“興南中學”)。
在確定了校名后,業主們認為番禺中學變成了興南中學,憂心學校淪為“貼牌”空殼,引起了一場風波。而其中爭議的焦點,就是名校招牌的落差。
而且隨著開學時間越來越近,業主們也越來越急,這個時候大家最重要的訴求是:星匯錦城配建的學校,到底會不會淪為“貼牌名校的村小”?
畢竟同為番中集團成員的南村中學成績不算太好,加劇了業主對于“名校貼牌”的恐慌,很怕興南中學也會走一樣的路。
這事好在最后有教育局出來“兜底”。
小前線很能理解業主們維權的初衷,花那么多錢買房,不就是為了給孩子拼一個好學校嘛?
但是好學校的標準,當然不應該只是一個“貼了名校牌子”的空殼,而應該是注重學校的硬件,師資的力量與品牌以及生源的抉擇。
客觀一點,越秀星匯錦城配建的是新學校,起碼硬件設施是新的,質量也不會太差。
而師資力量,教育局也明確答復了,會由番中派出中層干部與骨干教師來任職,標準也將參照創辦廣東番禺中學實驗學校時師資調配的做法。
△廣東番禺中學實驗學校
要知道,廣東番禺中學實驗學校是由廣東番禺中學(簡稱“廣東番中”)統一管理,開辦于2022年,到今年剛好將面臨要首次中考。
不過家長們都對學校很自信,一方面廣東番中是廣東省首批“省一級學?!?、首批“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也是家長信賴的高考升學大戶。
另一方面,廣東番中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死讀書”,籃球、田徑、足球、啦啦操,玩出大批高手,這點番禺中學實驗學校也有體現。
此外,興南學校作為新的學校,本身還沒開學,教育質量和結果都需要時間,沒必要一開始就那么悲觀。
只能說,這次教育局出來回應,的確是暫時緩解了信任危機。
但長遠來看,業主家長們對于“名校招牌”的不信任,還是集團化辦學發展中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對于“名?!?,家長們需要更理性,名校頭銜≠優質教育,關注師資、課程與管理更實際。
而官方層面也需要深化政策,完善集團??己藱C制,避免“貼牌”泛濫,確保資源真輸出。
學校們抱團結盟是過程,不是終點。
說到底,一所學校究竟能不能辦好,教育集團能有一定幫助,但求人不如求己,最終還是取決于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培養好每個校長、每個老師,讓學校真正實現“輸血”到“造血”的蛻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