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年5月21日(滿清乾隆二十年四月十一),翰林胡中藻因《堅磨生詩鈔》中多“悖逆譏訕”語被處斬,被稱為胡中藻詩案或胡中藻《堅磨生詩鈔》案,是乾隆時期知名的文字獄之一。
?滿清文字獄之胡中藻《堅磨生詩鈔》案?
人物生平
胡中藻(1712年—1755年),字翰選,號堅磨生,吏役胡大祉之子。江西南昌府新建縣人。
胡中藻于乾隆元年(1736年)中進士,選庶吉士,入翰林院學習清書。散館授檢討。乾隆六年(1741年),任廣西鄉試副考官。乾隆九年(1744年),任陜西學政,一年后補授通政使司右通政,升任左通政,詹事府少詹事。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月,任廣西學政。以奏報言過其實,下旨嚴加斥責,回京接受調查。
乾隆十六年(1751年),孫嘉淦奏稿案發,人多疑與胡中藻有關。適胡中藻《堅磨生詩抄》刊刻,其中“一把心腸論濁清”“一世無日月”“天非開清泰”“斯文欲被蠻”等句,被解讀為諷刺誹謗朝廷。加之其院試所出試題乾三爻不象龍說,被指責有對皇帝不好的隱喻。
乾隆二十年(1755年),胡中藻被押解入京,按律應凌遲處死。乾隆帝為表現寬大,改為斬首。一個月后,胡中藻被斬。
文字獄
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乾隆下了一道密詔,要求廣西巡撫衛哲治,將胡中藻任廣西學政時期所出試題、與人倡和的詩文以及一切惡跡徹查后上奏,并一再叮囑其慎重、保密。衛哲治不敢怠慢,兩日后,即嚴密調查了胡氏在廣西的蹤跡,并十分莊重地陳奏乾隆帝,其中指出“凡考試于扃門后復查號卷極其繁瑣,至為人辦事剛愎自用”,“詩文摭拾子書中怪僻之語以自炫其新奇,并不歸于清醇雅正”,并且將胡氏在廣西學政任上所出之試題、倡和之作、刊刻詩文一并呈上。
三月,乾隆帝再度下諭,要求陜甘總督臣劉統勛親往鄂昌撫署,將其與胡中藻的往來應酬詩文、書信嚴加搜查,另外,鄂昌與他人往來字跡中涉及譏刺、囑托的內容也一并查封,送達京師。與此同時,乾隆帝又下令軍機大臣,指出“胡中藻所著《堅磨生詩鈔》悖逆譏訕之語甚多”,而張泰開提督學政時為其作序編次刊刻,雖在內廷行走,見到胡氏的悖逆之作不知痛心疾首,反而為之刊刻傳播,“實乃喪心之尤”,要求在京總理王大臣會同阿里袞嚴加訊究。嗣后,乾隆帝下旨嚴厲指責胡中藻:
我朝撫有方夏,于今百有余年。列祖列宗,深仁厚澤,漸洽區宇,薄海內外,共享升平。凡為臣子,自乃祖乃父以來,食毛踐土,宜共胥識尊親大義,乃尚有出身科目,名列清華,而鬼蜮為心,于語言吟詠之間,肆其悖逆,詆訕怨望如胡中藻者,實非人類中所應有。其所刻詩,題曰《堅磨生詩鈔》,堅磨出自魯論,孔子所稱磨涅,乃指佛肸而言。胡中藻以此自號,是誠何心?從前查嗣庭、汪景祺、呂留良等詩文日記,謗訕诪張,大逆不道。蒙我皇考申明大義,嚴加懲創,以正倫紀而維世道。數十年來,意謂中外臣民,咸知儆惕,而不意尚有此等鴟張狺吠之胡中藻。
乾隆無視滿清入關后屠刀滾滾在中華大地上犯下的累累罪行,卻以光鮮亮麗的辭藻夸耀滿清的“光榮”歷史,怒斥胡中藻“鬼蜮為心,于語言吟詠之間,肆其悖逆”,并開始充分發揮多年文字獄功底,開始從其詩稿中尋章摘句逐字剖析。說“堅磨”二字本出自《論語》,指出是“晉國趙簡子的家臣佛肸準備叛亂,召孔子加入其中,孔子則以磨、涅自喻,以示自己不會與佛肸同流合污”。然后他就以反叛作為突破口,說胡中藻以“堅磨”為號就是有反叛之心,并拿他和雍正年間把《維止錄》杜撰為雍正斷頭的查嗣庭、因《西征隨筆》被雍正題詞“悖謬狂亂,至于此極!惜見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種得漏網也。”并下旨“作詩譏訕圣祖仁皇帝,大逆不道”罪名砍頭后頭被懸掛在菜市口十年的年羹堯好友汪景祺、死于康熙年間卻在雍正年間被剖棺戮尸的呂留良諸人的情形對比。
《西征隨筆》上的雍正題詞
緊接著,乾隆又正式解讀胡中藻的詩文,提出胡中藻的詩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譏刺本朝,私議國政。乾隆帝指出:
如其集內所云“一世無日月”,又曰“又降一世夏秋冬”。三代而下,享國之久,莫如漢唐宋明,皆一再傳而多故。本朝定鼎以來,承平熙皞,蓋遠過之。乃曰又降一世,是尚有人心者乎?又曰:“一把心腸論濁清”。加濁字于國號之上,是何肺腑?至《謁羅池廟》詩,則曰“天匪開清泰”。又曰“斯文欲被蠻滿洲”。俗稱漢人曰蠻子,漢人亦俗稱滿洲曰韃子,此不過如鄉籍而言,即孟子所謂東夷西夷是也。如以稱蠻為斯文之辱,則漢人之稱滿洲曰韃子者,亦將有罪乎?再觀其“與一世爭在丑夷”之句,蓋可見矣。
乾隆認為,胡中藻詩集中“一世無日月”“又降一世夏秋冬”是否定滿清通過屠殺取得天下的曠古功業,與當下承平之世的局面極不相符,而“一把心腸論濁清”這句更是死摳細節,說是在清前邊加濁是居心叵測,“天匪開清泰”也是非議滿清。
插一句,幸虧清明節不叫明清節,不然乾隆分分鐘給改名,然后再找個先賢拉下馬。
詩句里的“斯文欲被蠻滿洲”“與一世爭在丑夷”則是挑動夷夏問題,質疑滿清高層建州女真的蠻夷身份。他還提出《語溪照景石》詩中用“周時穆天子,車馬走不停”“武皇為失傾城色”兩句與所詠之物并無關聯,說他就是為了這碟醋包的餃子,肯定就是拿周天子和武則天就是諷刺首腦,至于“老佛如今無病病,朝門聞說不開開”則是在譏刺乾隆不開門聽政,“白雪高難和,單辭贊莫加”“三才生后生”皆帶有指斥之意。他還認為“一川水已快南巡”“周王淠彼因時邁”是暗自用昭王南征之事來指責自己,而“那似偏災今降雨,況如平日佛燃燈”一句則是私議蠲免之事。
總之乾隆就是充分發揮閱讀曲解和主觀能動性,看啥都不順眼。二是,詩語險僻,心術叵測。乾隆又指出:
朕初見其進呈詩文,語多險僻,知其心術叵測。于命督學政時,曾訓以論文取士,宜崇平正。今見其詩中,即有“下眼訓平夷”之句。下眼并無典據,蓋以為垂照之義亦可,以為識力卑下亦可,巧用雙關云耳。至其所出試題內,《孝經》義有“乾三爻不象龍”說。乾卦六爻皆取象于龍,故象傳言,時乘六龍以御天,如伊所言,豈三爻不在六龍之內耶?乾隆乃朕年號,龍與隆同音,其詆毀之意可見。又如“鳥獸不可與同群”,“狗彘食人食”,“牝雞無晨”等題,若謂出題欲避熟,經書不乏閑冷題目,乃必檢此等語句,意何所指?其種種悖逆,不可悉數。
乾隆認為,胡中藻作為學政,其所出的試題中“乾三爻不象龍”,乾卦六爻本取象于龍,是故象傳言,時乘六龍以御天,而乾隆乃年號,龍與隆同音,有詆毀之意,至于“鳥獸不可與同群”,“狗彘食人食”,“牝雞無晨”等題則完全是悖逆之語。
第三就是,依草附木,攀援門戶。乾隆責難道胡中藻在鄂爾泰門下,“依草附木”,詩中乃有“記出西林第一門”一句,“攀援門戶,恬不知恥”。他還痛批胡中藻、鄂爾泰陰結門戶:
胡中藻系鄂爾泰門生,文辭險怪,人所共知。而鄂爾泰獨加贊賞,以致肆無忌憚,悖慢诪張。且于其侄鄂昌,敘門誼,論杯酒。則鄂爾泰從前標榜之私,適以釀成惡習耳。胡中藻依附師門,甘為鷹犬。其詩中讒舌青蠅,據供實指張廷玉、張照二人。可見其門戶之見,牢不可破。即張廷玉之用人,亦未必不以鄂爾泰、胡中藻輩為匪類也。
此案最后的處理是,胡中藻被立斬,鄂爾泰則被撤出賢良祠,鄂昌則被削職,最后賜死。此外,刊刻胡氏詩集的張泰開遭降職,知情不報的李蘊芳被處死,與胡氏有文字通信的裘曰修遭革職。
最后在針對乾隆的處置,署理湖南巡撫楊錫紱特上陳奏,加以頌揚跪舔:
竊逆犯胡中藻狂悖性成,肆行訕謗,為覆載所難容、臣民所共憤,蒙我皇上如天之仁,免其寸磔,僅肆市曹,并免緣坐株連,恩施法外,凡稍有人心者無不感激圣主鴻恩,共敦人倫大義,惟是江西士習民風浮薄囂凌已非一日,經大學士、九卿等奏請將江西一省鄉會兩試暫行停止,以示儆戒,實屬罰所應行,乃復蒙皇上天恩,不忍因逆犯胡中藻一人而阻通省士子上進之階,降旨所奏不必行,臣籍隸江西,身忝卿列,沐圣主矜恤全省之恩,感激難名,惟有率先子弟,誡語鄉閭,期于痛改積習,仰副高厚深仁。
意思就是老板的一切都是對的,這個胡中藻罪大惡極,本來該凌遲處死的,幸虧乾隆如天之仁德,免了他的凌遲僅僅只是砍死他還沒乾隆家人,真的是圣主鴻恩,實在是巴拉巴拉一通贊頌。
然而正常人的反應是,,時任吏部尚書的梁詩正感慨“總之筆墨招非,人心難測,凡在仕途者,遇有一切字跡必須時刻留心,免貽后患”“從不以文字與人交往,即偶有無用稿紙亦必焚”,如此小心翼翼,生怕因文字招惹是非。
編輯 | 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