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中國革命遭遇了最黑暗的時刻。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緊隨其后“分共”,共產黨人從合法地位瞬間淪為被通緝的“赤匪”。上海街頭血流成河,黨的組織遭受重創,中央機關被迫轉入地下。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周恩來提出成立專門的情報保衛機構,1927年11月,中央特別行動科(簡稱中央特科)在上海秘密成立。
特科成立之初便面臨著嚴峻挑戰:人才匱乏、經驗不足,而敵人的搜捕網卻越收越緊。周恩來親自挑選骨干,將陳賡、顧順章等曾在蘇聯學習特工技術的同志調來擔任教官。陳賡將偵查、爆破、審訊等復雜技能編成口訣,讓隊員們快速掌握;顧順章則帶領隊員在黃浦江上練習射擊,培養實戰能力。特科迅速建立起總務科、情報科、行動科、交通科四大部門,形成了嚴密的組織架構。
總務科(一科)是特科的“大管家”,負責租賃秘密據點、籌備經費、布置會場,甚至為犧牲同志的家屬安排生活。情報科(二科)在陳賡領導下,通過“打進去、拉出來”策略,將觸角深入國民黨特務機關、租界巡捕房,甚至南京政府的核心部門。行動科(三科)以“紅隊”著稱,隊員多為工人糾察隊骨干,擅長暗殺、劫獄,專門懲治叛徒和特務,成為敵人聞風喪膽的“打狗隊”。交通科(四科)則承擔著秘密交通聯絡和無線電通訊任務,李強、張沈川等人白手起家,研制出中共第一部無線電臺,建立起與蘇區和共產國際的“紅色電波”通道。
中央特科的傳奇故事,充滿了驚心動魄的諜戰情節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1928年4月,叛徒何家興、賀志華出賣中央政治局常委羅亦農,導致其被捕犧牲。特科迅速行動,陳賡率隊在送親隊伍的鞭炮聲掩護下,沖進叛徒住所將二人處決。這一干凈利落的行動震動上海灘,讓叛徒們膽戰心驚。
1929年8月,中央軍委秘書白鑫叛變,致使彭湃、楊殷等重要領導人被捕。特科精心策劃劫囚車行動,雖因武器故障未能成功,但最終在11月11日夜,紅隊隊員在范爭波公館外擊斃白鑫,為烈士報仇雪恨。這些行動不僅震懾了敵人,更彰顯了特科捍衛革命的堅定決心。
特科最輝煌的戰績,當屬“龍潭三杰”深入虎穴的傳奇。李克農、錢壯飛、胡底三人組成的情報小組,成功打入國民黨最高特務機關。錢壯飛成為中統頭子徐恩曾的機要秘書,掌握核心密碼本;李克農控制上海無線電管理處,胡底在天津主持“長城通訊社”。他們將國民黨的剿共計劃、特務名單等絕密情報源源不斷送往中央,多次使黨中央化險為夷。1931年顧順章叛變時,正是錢壯飛截獲密電并連夜通報中央,周恩來緊急組織轉移,使國民黨“一網打盡中共中央”的陰謀徹底破產。
中央特科在情報技術和工作方法上的創新,堪稱隱蔽戰線的典范。為突破國民黨的通訊封鎖,李強、張沈川等人在上海租界秘密研制無線電臺。他們買來英文專業書籍自學,拆解進口設備研究原理,經過數百次試驗,終于在1929年10月成功制造出中共第一部收發報機。周恩來親自設計的“豪密”密碼,成為國民黨始終無法破譯的“天書”,保障了中央與蘇區的通訊安全。
特科還開創了“情報與統戰結合”的獨特模式。通過爭取國民黨駐滬特派員楊登瀛等“灰色人物”,特科獲得了大量關鍵情報。楊登瀛表面是國民黨特務,實則為中共提供租界巡捕房的動向,多次幫助特科化解危機。這種靈活的斗爭策略,使特科在敵人眼皮底下建立起龐大的情報網絡。
1931年顧順章叛變事件,成為中央特科發展的轉折點。盡管錢壯飛等人及時預警,特科仍遭受重創,組織架構被迫重組。陳云、潘漢年等人臨危受命,重建情報關系網,繼續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中堅持斗爭。1933年中共中央遷入蘇區后,特科部分人員隨遷,其余留守上海的同志繼續戰斗,直至1935年因組織多次被破壞而解散。
中央特科雖然僅存在8年,卻為中國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勛。它保衛了黨中央的安全,挫敗了敵人的多次圍剿,培養了大批隱蔽戰線人才。其工作原則和方法,如“秘密工作與公開工作相結合”“情報與統戰結合”等,成為中共情報保衛工作的寶貴遺產。毛澤東曾評價李克農、錢壯飛等人“立了大功”,沒有他們,“當時許多中央領導同志都不存在了”。
在上海武定路930弄14號的特科機關舊址,如今已成為紅色教育基地。那些泛黃的文件、陳舊的電臺,仿佛仍在訴說著當年的驚心動魄。中央特科的故事,是一部用忠誠與智慧書寫的傳奇,更是一座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