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小吃Top10,劉邦吃了都說頂!”
徐州雖屬江蘇,卻以其雄渾厚重的飲食文化獨步華夏。
其燒烤之源,可溯至漢代——徐州博物館藏有2100年前的青銅烤爐,
漢畫像石更生動刻畫庖人持便面煽火、翻轉肉串的場景。
彭祖「羊方藏魚」的傳說在此生根,將魚鮮與肉香融于一爐,奠定「鮮」之至味。
漢代煉鐵技術成熟,鐵質炊具普及,
催生了「牝雞抱蛋」「沛公狗肉」等佳肴,燒烤之風隨劉邦軍隊傳遍四方。
千年間,徐州飲食在南北交融中淬煉風骨。
彭祖養生之道融入烹調,雉羹、麋魚雞等藥膳流傳至今;
魏晉「東食南遷」與北魏飲食北徙,使徐州菜兼具魯菜豪放與蘇菜靈秀,
獨創「鮮咸醇厚、五味兼蓄」之境。
唐宋文人如韓愈、蘇軾在此留下「愈炙魚」「東坡四珍」,
白居易更以「樂天鴨子」賦予飲食詩意。
明清時期,釋家素宴與食療菜崛起,「天花宴」「菊花宴」為飲食注入禪意。
徐州民風如燒烤般熾烈,「無鯉不成席」的習俗暗含「魚躍龍門」的期許,
孩童入學必食鯉魚以祈文運。
廟會之上,烙饃卷馓子的酥脆、蜜三刀的香甜、饣它湯的醇厚,交織成市井煙火的長卷。
彭城魚丸以「細嫩若雪」聞名,康有為贊其「聲譽久持越南北」;
地鍋雞圍爐而食的酣暢,更將楚漢豪情融入舌尖。
這片土地上,飲食不僅是果腹之需,更是文明的年輪,每一道菜都是歲月長河中的文化密碼。
把子肉
傳說東漢末年劉關張桃園結義時,張飛把五花肉捆成「兄弟肉」犒賞將士,
這豪邁做派竟被徐州人刻進了DNA,如今街頭巷尾的老館子里,
師傅們仍沿用古法:
選三層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拿草繩扎成厚實肉塊,
往老鹵湯里一扔,大火催香,小火煨透,直到肉皮顫巍巍泛著琥珀光。
本地人吃把子肉講究「肉汁拌飯」的儀式感,白米飯澆上兩勺濃稠肉湯,
再夾塊顫巍巍的肉片,肥肉透亮如瑪瑙,瘦肉酥軟似云絮,
咬下去滿嘴都是醬香與脂香的纏綿。
辣湯
這湯底用牛骨、鱔魚絲和老母雞熬足24小時,
湯色雖渾卻透著骨香,胡椒的麻、辣椒的烈、姜末的辛在舌尖炸開,
配著彈牙的面筋絲和吸飽湯汁的豆腐皮,喝得人鼻尖冒汗卻停不下勺。
北宋蘇軾抗洪時,百姓用黃河鱔魚煮湯果腹,這口鮮辣便刻進了徐州人的基因。
如今街邊老店仍守著古法,但辣湯早就不止是早餐,
配油條是晨光里的煙火氣,配小籠包是深夜的暖心慰藉,就連泰國公主來徐州,
都得先嗦完這碗“千年老湯”才肯動筷。
八義集臭豆腐
是本地人藏在巷子里的心頭好,也是外地人聞著“臭”找來的寶藏。
這方火柴盒大小的青灰豆腐,祖傳秘方發酵,得在鹽缸里腌足七八個月,
啟缸時連老師傅都要捏鼻子,可一旦入口,臭得有層次,
先是舌尖一抿化開的綿軟,接著豆香混著咸鮮炸開,最后喉頭泛起醇厚的回甘,
配著煎餅蒜苗小酒,黃昏時分的疲憊都能被這口“臭香”熨帖得服服帖帖。
乾隆年間逃荒來的劉祥勝父子大概想不到,
當年陰雨天誤打誤撞腌出的臭豆腐,
竟成了非遺技藝,在八義集的街頭巷尾飄香了數百年。
烙饃
薄如蟬翼卻柔韌筋道,像張會呼吸的“面皮毯子”。
這吃食能追溯到楚漢相爭時,百姓給劉邦軍隊烙餅果腹,
后來北宋抗金英雄趙立駐守徐州,百姓卷著酥脆馓子送上前線,
烙饃裹著熱血故事流傳千年。
如今街頭老奶奶支起烏黑鐵鏊子,柴火噼啪中搟面杖翻飛,
面皮薄到能透光,咬一口麥香混著炭火氣,
卷上辣椒炒蛋或羊肉串,暖意直竄心尖,這韌勁兒不正像徐州人骨子里的硬氣?
八股油條
這傳承百年的老味道,用八根細面坯編成麻花辮,
在油鍋里炸出金黃的云朵,咬一口“咔嚓”作響。
老輩人說,這手藝是跟著駱駝商隊學來的,八股象征著“發”,圖個吉利彩頭。
馬市街的老師傅天不亮就支起油鍋,面團在案板上摔打的聲音比鬧鐘還準時。
剛出鍋的油條像藝術品,中間空心能灌進熱騰騰的饣它湯,
吸飽湯汁的油條變得綿軟,一脆一糯在舌尖纏綿。
羊肉滑脊
這道蘇北小吃里的“白月光”,藏著徐州人骨子里的豪爽與細膩。
傳說乾隆下江南時被它征服,賜名“江南第一美食”,從此成了徐州美食江湖的傳說。
選用本地散養山羊,肉質嫩到能掐出水,
裹上農村自磨白薯淀粉調的糊,炸得金黃酥脆,往奶白羊湯里一滾
撒把香菜辣椒油,熱氣騰騰端上桌,
咬開酥脆外皮,羊肉汁水混著面香在嘴里炸開,像咬住了一口徐州春天的云。
伏羊節時,老饕們專程趕來,就為這口又滑又嫩的治愈感,暖胃更暖心。
蝴蝶馓子
是蘇東坡都寫詩點贊的千年美味。
纖薄面絲在油鍋里翻騰成金蝴蝶,酥脆得能聽見“咔嚓”聲,咸香里裹著芝麻香,
干吃像咬碎一嘴陽光,泡進米粥又化作綿軟云朵。
老徐州人最懂行,用烙饃卷起馓子,再塞兩根小蔥。
這手藝從寒食節禁火時的“寒具”演變而來,
蘇軾《寒具詩》里“壓扁佳人纏臂金”的比喻,讓金黃馓子成了穿越千年的風雅吃食。
如今街頭老灶飄香,2017年非遺認證的馓子作坊,
還守著古法搓條抻面,炸出的每根馓子都帶著漢文化的酥脆基因。
沛縣冷面
起源于漢高祖劉邦故里沛縣,用紅薯淀粉壓出透亮銀絲,根根裹著牛骨高湯的鮮香。
冷面之“冷”實為溫食,湯底必是現熬牛骨打底,
撒一撮辣椒面潑熱油激出焦香,再澆兩勺老陳醋,酸辣直沖天靈蓋!
當地人吃面必配狗肉、壯饃,號稱“靈魂三件套”,冬日嗦一碗能從腳底暖到天靈蓋。
這碗面藏著楚漢風韻,傳說劉邦起義時用冷面犒軍,如今卻成了游子歸鄉的“接頭暗號”。
外地人總被它粗獷的外表迷惑,實則面條彈牙似果凍,
湯頭醇厚不膩口,連湯帶面呼嚕完,額頭沁出薄汗才叫地道。
賈汪鹽豆
徐州賈汪區傳承千年的"臭香"瑰寶,老輩人傳說是楚漢相爭時軍糧發酵的意外之喜。
黃豆經18小時浸泡、文火慢煮至綿軟,
趁熱裹進稻草堆捂足五天,待表面浮起白絨菌絲,
再拌上辣椒面、姜絲和鹽粒,在春日暖陽下曬出紅油晶亮。
這股子臭香像極了徐州人的性子,
直爽里藏著細膩,咬開鹽豆子,咸鮮混著發酵的醇厚在舌尖炸開,
配著剛烙好的饃卷成筒,或是和蒜苔香油涼拌,
連乾隆年間流落揚州的賈二廚子都念著這口,最終帶著鹽豆秘方回了賈汪。
如今這非遺手藝仍活在蘇北農家,壇子一開,滿屋生香。
大王集燒雞
這道康熙年間就飄香蘇北的鹵味,用本地散養草雞配二十余味草本秘方,
老湯慢燉出琥珀色雞皮,肉質酥到脫骨卻仍保留嚼勁,
咸香里藏著若有若無的甘甜,像極了徐州人骨子里的溫厚與爽利。
傳說乾隆年間御廚傳下的“八料加老湯”古法,
在這兒被改良得愈發接地氣,
砂仁、白芷在湯鍋里翻滾三百年,愣是把一只雞熬成了非遺。
當晨光染紅戶部山的青磚,街頭辣湯攤已騰起熱霧;
暮色爬上回龍窩的瓦檐,燒烤架上滋滋作響的羊肉正滴落星火。
這里的美食品得不僅是味道,更是楚漢遺風與市井煙火的交響。
若想讀懂徐州,不妨讓舌尖帶路:
咬一口酥脆的蝴蝶馓子,舀一勺滾燙的地鍋雞湯,與巷口搖扇烹肉的老饕共話春秋。
從青銅烤爐到非遺老灶,從彭祖藥膳到網紅夜市,千年文脈在炊煙里生生不息,
畢竟在徐州,每一口都是活著的文化密碼,等您來破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