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再一次迎來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呼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創和美永續之路,進而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新進程。
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每一次脈動,都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從灰棕、柔和的主體色彩到今日的五彩斑斕,從雄孔雀炫目的羽毛到絢爛多姿的花朵,地球歷經了一系列的進化——生命的色彩是基因密碼的具象表達,是物種生存的底層邏輯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生物多樣性構筑了人類生存的根基。
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全球眾多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正在加速喪失,那些承載著適應潛能的基因寶藏正悄然枯竭。我們不得不正視這一情況,因為每一片孔雀羽毛的虹彩,都是人類命運的鏡像;每一朵花的綻放,都在為未來播種可能。
今日,我們將從地球生命色彩的進化說起,了解遺傳多樣性是如何影響生物的生存與發展,看看人類如何能夠有效保護那些瀕危的多彩生命。
生命的色彩進化
我們的遠古地球,是一個以柔和的棕色、灰色和綠色為主的世界。但今天,我們的星球已被萬花筒般的色彩所點綴。從雄孔雀炫目的羽毛到絢爛多姿的花朵,地球歷經了一系列的進化,才得以如此五彩斑斕。然而,這場色彩的爆發是如何發生的?又為何會發生?
視覺的進化
生物世界向色彩敞開的旅程始于視力的進化。
早在6億多年前,最早的生物或許僅能感知光明與黑暗。隨著時間推移,視覺系統逐步進化,使生物能夠感知更廣泛的光譜。例如,三色視覺的進化與“寒武紀大爆發”(大約5.41億年前)相吻合,那是生命迅速多樣化的時期,高級感官系統也在這一階段得到發展。
最早擁有三色視覺的動物是一類非脊椎動物——節肢動物(如昆蟲、蜘蛛和甲殼類動物)。而在4.2億至5億年前,脊椎動物也開始具備三色視覺,使它們能夠比單色視覺的生物更精準地識別獵物和捕食者,提高在環境中的導航能力。
化石證據提供了進一步的線索。例如,三葉蟲——一類生活在5億多年前的已滅絕的海洋節肢動物,就擁有復眼。這一視覺結構能夠探測多種光波長,使三葉蟲在昏暗的海洋環境中獲得進化優勢,提高運動感知能力和生存競爭力。
這些證據表明,生物在自身變得五彩斑斕之前,便已具備感知色彩的能力。
動植物的色彩革命
生命世界的第一場色彩革命由植物引領。早期的植物進化出了五彩斑斕的果實和花朵,如紅色、黃色、橙色、藍色和紫色,以吸引動物幫助傳播種子和授粉。
基于現代植物變異的分析模型顯示,彩色果實大約出現在3億至3.77億年前,并與以果實為食的動物(如哺乳動物的早期近親)共同進化。相比之下,花朵及其傳粉者的出現更晚,大約在1.4億至2.5億年前,這標志著地球色彩進化的重要轉折點。
到了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被子植物(開花植物)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了色彩的大爆發。因為花朵為了吸引蜜蜂、蝴蝶和鳥類等傳粉者,進化出了比種子更鮮艷的色彩,塑造了豐富的生態景觀。
動物的顯著色彩進化不早于1.4億年前。在此之前,大多數動物的體色以柔和的棕色和灰色為主。色彩的進化并非必然,是由生態和進化因素塑造的,這些因素可能在不同的情況下導致不同的結果。
鮮艷的色彩通常是一種用于吸引配偶、震懾捕食者或建立等級優勢的生存信號。不過,色彩的進化并不總是簡單明了的。
例如,毒箭蛙的鮮艷色彩并非用于吸引配偶,而是一種警戒信號,用來警告捕食者它們具有毒性,但一些與毒箭蛙親緣關系較近的物種雖然同樣有毒,卻進化出了偽裝色,而非警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物種感知的色彩并不相同。例如,人類看到的花朵顏色,與蜜蜂等傳粉者所看到的并不一致。蜜蜂能夠探測紫外線光譜,它們看到的花紋往往隱藏在人類視野之外,這顯示了色彩是如何根據不同物種的生態需求進行定制的。
地球的色彩并非一成不變的。氣候變化、棲息地喪失及人類活動正在改變顏色的進化壓力,并可能重塑未來的視覺景觀。例如,有研究發現,一些生活在受污染水域的魚類正在失去鮮艷的色彩,因為污染物干擾了色素的合成或影響了視覺交流。
從遺傳多樣性出發,拯救瀕危物種
在物種走向滅絕之前,它們的種群數量通常會顯著減少并變得孤立。健康種群通常擁有豐富的基因庫,內部循環著大量的遺傳變異。然而,隨著種群銳減,基因庫逐漸縮小,遺傳多樣性的喪失會削弱物種應對疾病、氣候變化等環境威脅的能力。
以金海帶(Ecklonia radiata)為例,這種海藻偏好冷水環境。然而,群體中偶爾會出現更適應溫暖水域的基因突變。2011年,當一場毀滅性的海洋熱浪襲擊澳大利亞西海岸時,攜帶“耐熱”突變的個體表現出更高的生存率和繁殖率,幫助整個種群在變暖的環境中得以延續。
金海帶。(圖/John Turnbull/Flickr)
在一項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研究中,來自20個國家的57名科學家系統梳理了過去30年超8萬篇科學論文,評估了全球622個物種、36個分類群在141個國家的遺傳多樣性變化。研究結果令人震驚:全球眾多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正在加速喪失,尤其以鳥類和哺乳動物最為明顯。在受到棲息地破壞、新疾病傳播、自然災害以及人類活動(如狩獵和伐木)影響的地區,這一趨勢尤為嚴重。然而,研究也強調——我們仍然有希望:通過科學的保護策略,可以有效維持甚至提升遺傳多樣性。
如何有效保護甚至恢復瀕危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為了解答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運用了一種名為“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多種有助于維護遺傳多樣性的有效策略,以下五項被認為尤具潛力:
行動1:增加個體(補充種群)
向現有種群引入新個體被稱為“補充”。研究發現,補充是唯一與遺傳多樣性顯著增加直接相關的保護措施,特別在鳥類中效果突出。
補充種群有助于降低近親繁殖的負面影響,這是小型孤立種群常見的問題。例如,在保護新西蘭的南島鴝鹟(Petroica australis)的項目中,研究人員將雌鳥在孤立的島嶼間遷移。與近親繁殖的后代相比,這些跨島繁殖的后代擁有更強的免疫系統、更高的存活率和更好的生殖能力。補充種群不僅能促進遺傳多樣性,還能提升種群健康,增強其環境適應力。
行動2:種群調控
與補充相反,有時“移除個體”也有助于提升種群健康,特別是在減少資源競爭方面。
但在種群控制研究中,遺傳多樣性的結果差異很大。那么如何有效地運用這個策略呢?
在一個案例中,美國的保育人士通過調控孵化場中的美洲紅點鮭(Salvelinus fontinalis)數量,防止少數家族基因過度擴張。這種做法幫助維持了多樣的基因譜系,從而提高了種群的整體遺傳多樣性。
行動3:生態系統恢復
生態系統恢復包括植樹造林、濕地修復或恢復火、水等自然生態過程。研究表明,生態恢復有助于長期維持甚至提升遺傳多樣性。
以草原松雞(Tympanuchus cupido)為例,這種鳥類因棲息地喪失而瀕臨滅絕。研究顯示,恢復并擴展其棲息地不僅有助于種群復蘇,更是維持其遺傳多樣性、實現長期保護的關鍵。
行動4:控制入侵或競爭物種
某些野生、有害或數量過剩的物種可能會對瀕危物種造成威脅,如搶占資源或直接捕食。新的研究表明,控制這些物種可以有效幫助瀕危種群恢復遺傳多樣性。
例如,瑞典通過控制赤狐(Vulpes vulpes)的數量,成功幫助北極狐(Vulpes lagopus)種群恢復。這一策略減少了食物競爭,同時引入來自挪威的北極狐新個體,也降低了近親繁殖的風險,提升了種群的生存能力。
行動5:保護引種與再引入
在新的區域建立種群被稱為“保護引種”,而在物種曾經存在的區域恢復種群則稱為“再引入”。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行動下的遺傳多樣性的結果好壞參半。那么,哪些因素有助于成功呢?
西澳大利亞的案例表明,從健康的島嶼種群中再引入大量金袋貍(Isoodon auratus)到三個新棲息地,經過六代繁衍后,這些新種群的遺傳多樣性與原始種群相當。成功的關鍵在于:初期種群規模足夠大、基因庫多樣且管理得當。
我們能做些什么?
支持遺傳多樣性并非遙不可及。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簡單的行動可以產生積極影響:
· 打造多樣化花園:種植本地植物有助于增強棲息地連通性。
· 保護傳統品種:栽培地方特色蔬菜、稀有果樹,或飼養傳統家禽,有助于維持農業系統的遺傳多樣性。
· 參與社區保護活動:加入植物園、自然保護組織,參與棲息地修復和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
· 負責任地享受大自然:外出旅行時,避免無意中將植物、種子或土壤帶入新環境,以減少外來病蟲害的傳播。
每一個微小的努力,都會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藍圖中留下重要的一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原理」(ID:principia1687)
#參考來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did-life-evolve-to-be-so-colourful-research-is-starting-to-give-us-some-answers-247136
https://theconversation.com/gene-pools-are-getting-dangerously-shallow-for-many-species-we-found-5-ways-to-help-24270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083-6
https://www.sydney.edu.au/news-opinion/news/2025/01/30/landmark-genetic-study-shows-global-decline-diversity.html
#圖片來源:
封面圖&首圖:adilabiid
壹
貳
叁
肆
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