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沒有遠慮,必有近憂,雖然京東的年報一片亮色,遠超業界預期,但仔細研讀其Q1財報,尚有不足,并且存在幾點隱憂之處,這可能對京東的未來發展造成影響,如何化解也令人關注。
一、成績亮麗,尚有不足
京東2025年Q1成績單發布,營收利潤雙雙超出預期,數據亮眼,增速創近三年來同期最高,顯著跑贏社零大盤,引領行業。
總營收3011億元,同比增長15.8%,超過市場預期的2903億元及11.6%的增速;經營利潤沖到了105億,遠超市場預期的90億,同比增長36.8%,而利潤率從之前的3%出頭提升到現在的3.5%;歸屬于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109億元,同比增長52.7%,凈利潤率為3.6%。
并且京東自營GMV增速在10%左右,遠遠快于統計局公布的實物網銷行業均值5.7%的,本季度京東的活躍用戶規模繼續擴大,同比提高20%以上,Plus會員在購物頻率和ARPU方面都實現了雙位數的同比增長。
更為重要的是,京東幾個重要指標不是在Q1突然變優,而是具有連續性,這證明劉強東回歸以來,京東的業績在穩步提升,比如季度活躍用戶增速連續6個季度保持雙位數增長,商超連續5個季度雙位數增長,而總營收是最近12個季度里營收增速最快的一次,結轉毛利率15.9%,保持了連續12個季度同比改善。京東業績反彈有目共睹,確實已經從底部——2024年Q1——爬上來了,代表著三年來,劉強東主持的一系列變革,取得了成效。京東取得如此好的成績,自有其道理,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從來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京東的核心模式是自營,自營商品占比高達94%,已形成以"自營+平臺+生態"的供應鏈整合閉環,重金打造的550萬平智能倉儲網絡實現"211限時達"(當日/次日達覆蓋99%人口),消費者體驗很好,但不可否認,重資產模式導致流動性指標承壓。
有人說京東的自營電商模式落后,但數據已然證明,京東的自營電商模式已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認可和信賴,正迸發出越來越強的活力。其實,站在自營背后的是京東強大的供應鏈,最大化減少轉手次數,規模化采購方式掌握了議價權,形成了商品采購→倉儲管理→終端配送→售后服務的全鏈路供應鏈,滿足的是用戶多樣化、體系化、長效性的訴求。
自京東創始人回歸以來,身先士卒,沖鋒在前,深入業務一線,帶領各項業務創新突破,正如財報首頁寫的格言:“零售的本質,是永遠比消費者多想一步。”京東是如此寫,也是如此做的。
京東凈利率提升0.9pct至3.5%,京東零售經營利潤率從4.1%提升到4.9%,與規模效應+補貼收窄有關,也與京東這個季度營銷費用得到有效控制,沒像以前那樣瘋漲有關,不再大手大腳地花錢了。
營業成本占收入比重下降到84.1%,側面說明了京東的成本控制力;總費用占營收的比例為12.4%,比去年同期還下滑了0.1%,對比營收的高增長,說明京東整體還在降本增效。
其實,在2025年的Q1,京東核心策略是激進與保守的平衡,在外賣業務上的“激進”和零售與AI投入的“保守”并行。外賣業務高舉高打,用補貼快速搶占市場,復制當年京東家電逆襲策略;零售與AI投入強調“效率優先”,避免燒錢大戰。
京東今年市值明顯提升,當前市值是570億,隱含未來三年CAGR需達12%(現增速15.8%),在美股的PDD和JD的估值都不高,只有10倍左右,而阿里是在20倍。京東在Q1還斥資15億美元回購8070萬股,約占流通在外普通股的2.8%,維持了相當高的回購力度,但騰訊持16.9%股靜待解禁,到時可能影響市值。
懂財務的人常說,營收、利潤等數據是“面子”,資產負債表才是“里子”,京東Q1營收利潤超預期,那么負債表的情況如何呢?仔細研判京東Q1年報,亮麗的成績背后也暗流,核心零售利潤率仍被拼多多壓制,新業務虧損黑洞擴大,重金投入的全球倉網遭遇貿易戰狙擊。
毛利率同比提升0.8pct至15.8%,履約費用率下降0.1pct至6.6%,零售業務經營利潤率提升0.7pct,但低于拼多多同期的8.2%。其實,股東看重的是分紅,京東派息率僅15%,低于阿里30%,京東的重投資屬性壓制股東回報。
再說現金流。2025年Q1,京東的流動資產總額3572億元,流動負債總額2841億,流動資產凈額731億,目前的資產負債表處于相對不是那么寬裕的階段,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同比微降2.4%至580億。
京東12個月應付款項周轉天數越來越長,本季為57.6天,說明京東對供應商的占款周期進一步拉長了。在應付款周期越來越長的情況下,京東的自由現金流并不強勁,2025年一季度是-216.03億,同比減少39.59%。
如果按照過去12個月自由現金流計算,京東截止3月底的自由現金流-TTM下降到376億,如果自由現金流進一步下滑,則可能陷入“低估值陷阱”
再說周轉率。全球售業務推動存貨周轉率提升至12次/年,2024年為10.5次,資產周轉率提升至0.44次;但京東的12個月存貨周轉天數越來越長,這說明零售業務效率在下降。京東的活躍用戶數增長其實在放緩,有人分析指出,京東現在主要是在吃老客戶的復購,新用戶增長可能遇到了瓶頸,這也是京東需要外賣引流的原因所在。
就總體來說,京東的自由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仍然是穩健的,風險也相對可控,2024年Q1財報無疑是份喜報,京東又一次用實力證明自己,資本市場也給予肯定,財報發布后,京東美股漲幅超3%,港股漲幅接近3%。
在當前競爭愈發激烈的大環境中,需要對商業本質的認識和淬煉。成本、效率和體驗,是矛盾的共同體,關鍵是如何平衡的問題,如何化解成本、效率、體驗的不可能“三角”。
二、未來發展,幾個隱憂
從京東Q1財報來看,短期數據亮眼,長期隱患仍在,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外賣未來投入的不確定性
外賣是萬億市場,京東正憑借重資產的供應鏈優勢,殺入美團的腹地,我們都知道,京東的外賣劍指即時零售,那么,京東用20年建成的供應鏈護城河,能否在即時零售戰場復刻神話,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京東外賣來勢很猛,3月1日正式開始做外賣,4月15日單量為560萬單,4月22日單量突破1000萬單;到5月13日,已經接近2000萬單,但于美團的日均單量超七八千萬還有距離。
Q1用戶增長20%,其中應該有很大部分是外賣業務激活的。京東外賣最大的作用是帶來了流量,新用戶、提升了整體的流量轉化率。京東已經初步觀察到外賣用戶的跨品類購買行為,外賣用戶已向商超、生活服務品類延伸,印證了“高頻帶低頻”邏輯。
用補貼搶流量,速度之快是電商難比的,京東做外賣是為了即時零售,畢竟外賣業務在即時零售中是單量最高、頻次最高的業務之一。電商齊聚即時零售戰場,通過外賣業務對電商交叉賦能,大家爭奪的是同一批用戶,同一批品牌商,愿意以“更快”的速度來多付價格的年輕人,新中產。
2025Q財務顯示京東外賣業務增長很快,但沒有給出虧損指引,摩根士丹利、麥格理等公司看好京東的成績單,但是也對外賣未來的投入產生擔憂,京東外賣業務高速增長的背后,是每單外賣2.1元的真金白銀補貼。
知情人士表示,目前京東外賣最近幾天單均收入約7元,單均成本約19元,最終每單虧損12元,按照1000萬單來預估,京東每天投入1.2億元。若單均虧損5-10元,日均2000萬單意味著月虧3-6億,并且初期免傭金政策(5月前入駐商家免全年傭金)和用戶滿減(如首單0元,短期拉高數據,但支出也是很大。
外賣,歸屬于京東的新業務板塊,Q1財報顯示,新業務經營虧損翻倍,從6.7億元增加到13.3億元,經營虧損率從13.8%擴大到23.1%,可能有外賣的托累,
到Q1結束,京東外賣整體經營時間不長,所以帶來的影響還沒完全顯露在財報中。
從目前外賣大戰的形勢看,雖然國家有關部門約談了京東、美團、餓了么三家,但其戰火似乎還在延續,大概率京東二季度外賣業務規模擴大,支出增加,短期現金流可能進一步承壓。專家預測,外賣行業價格戰,最遲在三季度末進入常態,那么,二季度,京東外賣投入對它現金流的侵蝕可能還不夠烈,三季度或許會是壓力最大的時候。京東2025年Q2、Q3財報的看點,可能是外賣業務擴大規模對利潤和現金流的擠占情況。
業界與投資者關心的是京東外賣到底要花多少錢,餓了么9年燒了近千億元,還是位居老二,占十分之三的份額,而美團在與京東外賣直接交峰之后,強調在未來三年,將向餐飲行業整體投入1000億元,外賣會不會讓京東的低利潤率雪上加霜?到那時,京東的"高質量增長"敘事還能講多久?
京東首倡為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為兼職騎手提供意外險和健康醫療險,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同時穩定的配送團隊,有助于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但這也一是筆不小的支出。
其實,外賣很難單純靠價格戰留下用戶,免傭金結束后,中小商戶可能回流美團/餓了么。當然,京東外賣目的是即時零售,在這方面美團閃購無法撼動京東段位,美團閃購2024年的GMV大約為2620億到2700億,而京東去年的GMV大約為3.5萬億。
京東面臨的問題,不僅是資金投入,還有外賣戰略如何深植于京東生態系統,短期投入后將如何尋求長期協同效應問題,也就是說,在原有供應鏈基礎上做延展和深挖,以長板撬動增量,二季度的財報將是一個更合適的觀察窗口。
京東要解決跨部門協同與決策效率問題,避免資源內耗。目前,外賣、即時零售、傳統電商業務分屬不同事業群,數據互通和資源調度存在滯后。京東外賣業務補貼策略需經多層審批,美團同類決策快3-5天。京東外賣與京東到家的商戶資源重疊,導致內部爭奪優質商家。要明確業務邊界,通過算法動態分配流量,并設計“協同激勵”。
2、3C國補取消之后的發展路徑
京東之所以取得較好的業績,自營的電子產品功不可沒,是營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銷售額占了總收入的將近一半,增速沖到17%。同時,電子產品的熱銷還帶動了超市類商品的銷量,直接把整個電商業務的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16.2%拉到了16.8%。
然而,自營電子產品亮眼數據背后是國家補貼政策,也就是說,這波增長主要靠的是政府發錢刺激消費,不是京東自己真刀實槍打出來的競爭優勢,是國補保了京東基本盤優勢,而Q1業績印證了國補推動效果明顯。
國補不可能一直持續,補貼政策可能退坡乃至取消,補貼政策一停,京東還能不能保持這個增長勢頭,最終還是要看用戶的留存和轉化效果。畢竟現在電商行業的競爭格局沒啥本質變化,拼多多還在虎視眈眈,抖音快手這些新玩家也在不斷蠶食市場。
各家又可能回到價格戰的老路上,這也是資本市場最關心的一點。有觀點認為,國補可能會持續三年左右,但國補的機會窗口正在逐漸收窄,可能提前釋放部分市場需求,補貼動能自然衰減。目前調研得知,通訊設備和智能硬件的市場需求開始降溫了。
還有一個問題,國補是塊肥肉,其它電商平臺也盯著,為什么京東是最大受益者呢?并且在國補下,京東拿回部分被拼多多、抖音過去奪走的帶電品類市場份額,同時也增加家居等品類的收入,吸納品牌入駐,彌補品牌供給上的短板。
不僅因為帶電品類一直是京東的優勢,更因為京東自營模式下,健康可持續的供應鏈開始發揮作用,正逆向一體化,京東在全國的供應鏈中根據數據進行提前備貨,搭配京東物流快速運輸到終端消費者手中,
國補分為國家與地方,而地方政府通過補貼想把本地企業推向全國,帶動當地GDP,京東自營在全國各地都有成熟分公司;品牌想快速踏上國補列車,最好的辦法是去入駐自營電商,這都讓京東成為首選。總之,國補這波紅利,京東憑長期積累的供應鏈基礎和服務能力承接了這波富貴,但國補取消之后,京東肯定要面臨其它電商的競爭考驗。
3、京東物流如何保持盈利增長
物流是京東電商履約的基礎,重資產的投入,使京東商品能夠及時到家,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成為其重要的護城河,自建配送隊伍,貨物無論大小、輕重,皆送貨上門、同步安裝調試、實時售后,既縮短履約時效,又強化用戶體驗,比如去年Q1,京東75吋以上電視的占比尚只有40%,到Q4就擴大到了63%。
但自2007年成立以來,京東物流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直到2024年上半年才開始盈利,這一轉折反映了京東物流在優化運營效率、提升服務質量以及拓展新業務方面取得了成效。
京東物流開放戰略明顯,物流業務外部客戶收入占比突破50%,在取消“二選一”,實行“互聯互通”的大氣候下,京東順利滲入淘寶天貓系統,為其商家提供服務,從而拓展了客戶范圍。
從2025年Q1財報上可看到,京東物流收入470億元,同比增長?11.5%,比上個季度快了點,稍微有點起色,但跟電商業務比起來還是差得遠。
京東物流經營利潤率從0.5%下滑到0.3%,同比-35.27%,并且這一成績是在快遞行業全行業盈利的形勢下取得的,這還是在正式開啟和美團的外賣大戰之前,外賣肯定對物流造成影響,預計Q2將承受更大壓力。
倉儲物流費用這塊,本來應該隨著規模擴大越攤越薄,但這次財報里沒看出明顯的成本優勢,海外倉建設處于虧損狀態,北美倉網面臨10-15%成本上浮。
業內有“外賣挖快遞墻角”之說,不錯,外賣肯定會搶了同城快遞的生意,在這場外賣大戰面前,傳統快遞公司在同城業務方面幾乎已經沒有優勢可言,點對點直送、分鐘級配送、1小時達等新模式帶來的市場沖擊和影響越來越明顯。
數據也說明了這一點,以2025年1月為例,同城快遞業務量完成11.9億件,同比下降12.2%,相當一部分業務,被“外賣搶了”,這對京東物流來說,不是好消息。
如何扭轉這一局勢,那就要看如何解決京東物流與京東外賣協同問題,協同的好,成本下降,有1+1大于2的效果;協同的不好,成本上升競爭加劇。外賣業務深植在京東整個生態當中,與京東的物流業務之間可能會有巨大的協同價值,比如京東物流B2C經驗賦能騎手管理。
4、智能化還需完善
從2025年Q1財務來看,技術服務產業的效果已逐步凸顯。自2017年全面向技術轉型以來,截至2025年一季度京東體系的研發投入已累計達1,456億元,截至目前,京東內部已有超過1.4萬個智能體驅動運營。
京東云基于京東實戰經驗,成功解耦出協同辦公、專業助手、客戶服務、營銷推廣和數據應用五大核心場景。在需求端,京東正在通過AI來優化京東的搜推體系;在供給端,京東持續為商家更新一系列基于AI的工具,也將基于京東獨特的供應鏈優勢和積累,開發AI智能體,幫助采銷、提升人效。
京東AI更側重“降本”,相較阿里(通義千問多模態)、抖音(AIGC內容生成)缺乏顛覆性創新,2025年Q1研發開支46億元,同比增長14.6%,占收入的百分比為1.5%。說明也重視研發。
從戰略角度說,京東正從"零售平臺"轉型為"產業操作系統",在這一指導思想下,京東推出2000億出口轉內銷計劃,已對接上萬外貿企業,雖然中美就貿易爭端達成聯合聲明,但對華還是增加了25%關稅,屆時,京東可承接300億海外訂單轉內銷,提升商超GMV 5-8%。
通過該項目,京東將與國內制造企業合作,助力他們開拓國內市場,也為消費者帶來更多質優價廉的好物、好貨。比如京東與小米等眾多頭部品牌深化戰略合作,推出多款契合消費者需求的新品。
結語:時代對京東提出了新要求。只有解決了這幾個隱憂,京東才能有更穩固的“基本面”和更寬深的“護城河”,為集團壓艙石——零售業務的全面進步,注入活水,京東才能展現出越戰越勇的韌性,拿到競逐下個周期的底牌。
關注“物流產品網”視頻號
推薦企業
【聲明】本文為物流產品網原創。物流產品網發布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及圖片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更多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展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