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我原不打算再寫 AI 產品了,直到被 Skywork 驚艷了。
并非行業不熱、沒東西寫——幾乎每天都有新的 Agent
首個吧啦吧啦 Agent,跑分超過 Manus
各種 AI 確實都很厲害,但寫下來也只是又一篇“這玩意真猛”的文章,沒太多必要
另一方面,我在寫一篇 3 萬字的大稿《中國大模型紀實》
希望以客觀公正的方式,來展示目前各大模型廠的真實情況,包括組織架構、業務方向、當下進展等,已經寫了 2 萬+字了
過程中,昆侖萬維的朋友找到我,說:他們新出了一個新的 Agent
全稱Skywork Super Agents,天工超級智能體
太長了,后面就叫他 Skywork
www.tiangong.cn
目的純粹:希望我寫篇文章
說實話,我當時內心是抗拒,拒稿策略都規劃了:先花 10 分鐘找 Bug,再告訴說不合適,理由是balabala
事與愿違:
用了還不到 5 分鐘,便被深深震撼了,交互「非常」驚艷
不僅覺得可以大書特書,還找到了他們的產品負責人,深聊了倆小時。
這篇文章,由此開始。
我愛拼好飯
說個背景,除開酒吧外,我最近還在研究倆東西:見手青刺身和拼好飯外賣。
我的微信群昵稱
這倆東西,按現在說法,這倆可謂大有來頭:
?見手青是「首個通用幻覺 Agent」
?拼好飯是「首個通用省錢 Agent」
就想著,我以后就干見手青刺身外賣了,西湖醋魚外賣也行
很隨意的,我在 Skywork 上扔了個 prompt:
「如何運營拼好飯?西湖醋魚專賣」
從結果上看,它生成了一份結構完整、語言通順的內容。
從供需兩端入手,拆了拼好飯的底層邏輯,分析了選址策略、流量路徑、履約模型,還順手配了張可視化成本模型圖。
結果是不錯的,能拿去開店,或者做培訓了
最讓我震驚的,是他的交互,先看完整視頻:
仔細看這一段,澄清表單:
簡直是天才設計:即便啥也不懂,也能操作他干狠活
這一交互,完美解決了各種OpenAI 中的 DeepResearch 的莫名其妙,總是讓我在一開始,補充一堆我自己都說不清楚的需求。
OpenAI 這設計,就很類似于 「高等數學」課本的防自學設計:
? 如果你懂高數,你就能看懂教材
? 如果你不懂高數,你就看不懂教材
而「澄清表單」是一套「把你當成老板」的機制:讓你做選擇,而不是做表述
職場小技巧 不要讓老板做填空題,讓他做選擇題。 比如,不要問:想吃什么? 而要問:西湖醋魚,還是九轉大腸?
通過提前幫你把任務框起來,Skywork 把模糊的問題變清楚。
當然,如果你并行了多個任務,在「項目」面板上你可以看到哪些任務運行到哪了,哪里又需要你來幫助。
你可以看到每個項目的執行進度
還有個很妙的點:在任務完成后,你可以直接操作修改。
每一段文字都能點進去改,PPT 結構可以在線編輯,生成的圖表能重算參數。你不需要復制粘貼到 Word 或 Notion 再折騰,而是在原地就能把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
對于生成的內容,我可以直接編輯
真的,在我用過的所有 AI 工具里,這是為數不多讓我覺得“它不是要展示自己厲害,而是真心想幫我把事做好”的產品。
對話團隊
正如前面所說,我帶著“找個 bug 然后不寫”的心態去試 Skywork。最后成了找團隊做專訪,然后寫到停不下來
在采訪前,我是帶著提綱去的(J 人藝能)。
但真正交流的時候,反而變成了我的驚呼現場(逐漸 P 化)
原先準備的采訪
我問他們:“你們做這個產品時,有哪些決策是完全違背業內共識的?”
對方很淡定:“好多”,說完就展開了一整套產品哲學。
總結大概三條,都踩在“主流做法”的反面,但又極其合理。
一、按“交付模態”來劃分 Agent
別的 Agent:“你想做什么?”
Skywork:“你最終要什么?”
市面上的各種 Agent,像一個個擬人劇本,是角色型的、場景導向的,比如「小紅書文案專家」「市場分析師」「牛逼的產品經理」。
Skywork 則是按輸出結果來劃分:「你要一份結構完整的策劃方案,是寫在 DOC 里,還是講成一份 PPT,還是配個網頁版本?」
Skywork 的交付分類交付,還都有進一步的細分
這種做法其實很反直覺,但非常實用。
尤其對 AI 用戶不熟、對交互不敏感的人來說——直接說出“我要什么樣的結果”,遠比“我想做一件什么事”更容易起步。
這背后,是一種“從交付反推任務流程”的路徑思維。
職場小劇場 穩定交付結果的同事,比只會 BB 的同事,更靠得住二、有意壓縮交互鏈條
很多 Agent 追求“看起來像人”,要有擬人感。
連敷衍的,都這么像人
Skywork 選擇反其道而行:只保留一輪澄清交互,其余全自動處理。
我問他們為什么不多對話,回答是:“對話不是目標,任務才是目標。”
如果一輪確認就能拿到任務核心,那就不再繼續“纏著你聊”。
這是一種非常清醒的聰明——不是炫交互技巧,而是減少用戶負擔,收斂路徑分支,保障交付結果。
這類克制的產品設計,在今天很多“越復雜越高級”的 AI 產品里,挺稀缺的。
職場小劇場 開會有必要,但總是開會沒必要三、幫你“降低預設負擔”
很多 AI 工具以“極度自由”為賣點,仿佛你輸入任何話,它都能幫你搞定,雖然并不。
Skywork 是反過來的:它在流程一開始就通過“澄清表單”,提前把任務拆解、框定、簡化。
比如你說你要寫個報告,它會自動彈出幾項確認,讓你點擊:
? 這份內容,是面向投資人,還是發朋友圈?
? 你更在意內容邏輯,還是視覺呈現?
? 有沒有參考資料,有沒有行業案例需要引入?
這些提問本質上是:“讓我替你厘清任務”,而不是“逼你講清楚”。
從用戶視角看,這種交互更像是“當老板”:你只要點幾下,Skywork 就已經代入了你的需求,反推了任務結構。
在這里,你被智能“托舉得更輕松”。
這些設計,很反常識,用 Skywork 團隊的話來說,就是:
“我們不是希望 AI 顯得更聰明,而是希望它真的把事辦了。”
這是結構性的聰明,是“像一個靠譜實習生”那種聰明:能聽懂你半句話、補全你沒說出口的任務、最終按時把東西交上來。
在聊天后半段,我問他們:“你們在這個 AGI 熱潮下,最想打碎的集體印象是什么?”
他們想了想,說了一句我非常喜歡的話:
“AI 的終局不是替代人類,而是通過人機協作,產生更震撼的效果。”
這話聽著像觀點,其實是路線選擇。
很多人以為 AGI 是“更高效的人類替代物”,但 Skywork 反而在強調: AI 的真正潛力,是為人類提供‘升維的觀察力’——不是做你做的事,而是讓你看見你以前看不見的事
比如他們提到 DeepSeek 是一個“很棒的產品”,因為它把任務的推進過程、思考邏輯、決策鏈條都“顯性化”了——這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擴展了人類對“如何完成任務”的認知方式。
Skywork 想做的也是這個方向:把一件原本模糊、復雜、需要反復試錯的工作,結構化地展開給你看,并在每個節點都提供 AI 助力。
你不會因為它“像人”而感動,但你可能會因為它讓你像一個更專業的人類而驚訝。
賽博打工人
聊完 Skywork,我反復回想一個問題:它到底屬于哪一類 AI 產品?
它不是 Chat,也不是 GUI 工具;不是模型殼子,也不是插件整合器。
如果非要歸類,我覺得它像是一個「賽博打工人」——不炫技、不扯皮,也不“陪聊”,它只關心兩件事:
1. 任務到底該怎么推進?
2. 哪一環該我干、哪一環該你確認?
就像現實中的靠譜同事,「一時聰明」不是標簽,「長期可靠」才是
在今天的 Agent 世界里,這類氣質,反而很稀缺。
最后插一嘴,從5 月 22 日起,Skywork 不需要邀請碼,海內外用戶均可直接注冊使用:
? 全球官網: https://skywork.ai
? 中國官網: https://tiangon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