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長河奔涌千年文脈,藝術殿堂再啟傳世之門!今日云端匯聚書畫大家心血之作,這些鐫刻時光的筆墨,如一座座文化豐碑屹立在世界東方。
當代書畫名家李趙名先生傾心力作震撼登場,每一幅作品皆是藝術史長卷中的璀璨明珠,堪稱藝術投資與精神收藏的至臻之選。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的震撼,更是一場與藝術靈魂的深度對話。
識者知遇,藏者得珍,愿與您共鑒這場穿越古今的精神瑰寶盛宴,讓經典永駐心間!
李趙名,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小二郎》為中國美術館收藏,《龍舟競技》參加香港回歸中國藝術大展,《太陽出來照四方》獲得四川省紀念抗戰五十周年大展一等獎,《樂園》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重慶言子》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商鞅變法》入選講中國故事全國巡回畫展,《重慶人會說不會寫的那些字》入選第五屆全國架上繪畫展。
創作隨感
成教化、助人倫,是傳統文化定義,守正創新是當今中國的文化國策,這兩者之間似乎有一種歷經千年的文化傳承,央視的文化欄目也經常播放相關的節目,有哲人說過,中國是一種通過國家形式進行包裝的文明,作為生長在這種文明環境下的一代人,不可能不熱愛這片生養撫育我們的熱土。
和音樂、舞蹈、文學一樣,美術乃文化的一個分支,創作美術作品的目的是表達當下人們的思想情感,其實,人們對藝術的需求很簡單,就是在需要油鹽柴米的同時還需要詩與遠方,更何況,我們現在是一個衣食足而禮儀興的時代,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幽默風趣的習性已經植入我們的血液和骨髓,我們隔耶穌和真主很遠,我們和周易和八仙很近,這就是中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起源。
古人云,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道和器是什么?我以為道就是人以生命閱歷積累而成的情感認知,器就是為了表現這些認知的方法和手段,器是為道而服務的,沒有一個比較高遠的認知,再好的手段與方法也會歸于平庸,沒有一個好的手段和方法,再高遠的認知也無從表達。中國美術源遠流長,跌宕起伏,建國以來,經歷了政治美術、西化美術、市場美術,從照相術的沖擊,到Ai時代的到來,中國美術至今仍充滿變數,但道與器的問題乃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堅信,藝術永遠存在,藝術創作的真諦是無功利、真誠和原創,只要有高遠的認知,有從容表現的手段,認真記錄下自己所經歷的生活漣漪,就會平生無憾。
——李趙名
《八仙中隱圖》120×180cm
《群嫗野逸圖》120×180cm
《雨露青禾圖》120×180cm
《農家康樂圖》120×180cm
《核酸候檢圖》120×180cm
《塞北江南圖》120×180cm
梁曉聲小說(返城年代)插圖
《重慶人會說不會寫的那些字》入選第五屆全國架上繪畫展
《樂園》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