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國IBD已從過去的少見病逐漸發展成常見病。這與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西化、環境變化等多重因素密切相關。
●由于IBD具有慢性進展、反復發作的特點,又被稱為“綠色癌癥”。與普通感染性腹瀉不同,IBD病程長、難治愈,隨著時間推移還可能增加癌變風險。
●腸外表現是IBD的另一重要特征。患者可能出現外周關節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眼部炎癥、口腔復發性潰瘍等,克羅恩病較潰瘍性結腸炎更常見這些腸外表現。這些癥狀可能與腸道炎癥共存,但相互之間多無直接影響,增加了診斷的復雜性。
●臨床觀察發現,IBD的誤診率較高,特別是克羅恩病發病比較隱蔽,部分癥狀體現為間斷的腹痛及腹瀉,患者易疏于就診。提高公眾對IBD癥狀的認知,縮短從癥狀出現到確診的時間,對于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雨桐
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炎癥性腸病日(WorldIBDDay),2025年正值第十六個紀念日,主題為“IBD無國界——打破禁忌,暢所欲言”。這一全球性健康日旨在提高公眾對炎癥性腸病的認知,消除社會偏見,促進科學防治。腸道作為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屏障,其健康狀況直接影響整體生活質量。
炎癥性腸病又稱“綠色癌癥”
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羅恩病(Crohn'sDisease,CD)兩大類型。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發病率呈現快速攀升態勢,預計到2025年,中國IBD患者總數將突破150萬。
此病地域分布特點在我國尤為明顯——潰瘍性結腸炎(UC)在北方更流行,而克羅恩病(CD)則在南方更常見。這種差異可能與飲食習慣、環境因素及遺傳背景的綜合作用有關。值得注意的是,IBD已從過去的少見病逐漸發展成為常見病,這與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西化、環境變化等多重因素密切相關。
炎癥性腸病對患者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身體健康角度看,潰瘍性結腸炎的典型癥狀包括黏液膿血便、腹痛、腹瀉等,主要累及大腸,尤其是直腸和乙狀結腸;而克羅恩病則可發生在從口腔到肛門之間的任意胃腸道部位,以小腸末端和結腸多見,癥狀更為復雜多樣。重癥患者每日腹瀉可達10~30次。兒童青少年患者還會因長期營養不良而出現生長發育遲緩,老年患者則面臨更高的并發癥風險。
除身體癥狀外,IBD還給患者帶來沉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由于癥狀涉及排泄功能,許多患者特別是年輕群體羞于啟齒,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
研究表明,IBD患者出現焦慮的概率是健康人的兩倍,疾病活動期患者常伴隨抑郁情緒。這種心理問題與腸道炎癥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重病情。經濟方面,IBD需要終身治療,生物制劑等新型藥物費用高昂,給患者家庭帶來持續壓力。
由于IBD具有慢性進展、反復發作的特點,又被稱為“綠色癌癥”。與普通感染性腹瀉不同,IBD病程長、難治愈,隨著時間推移還可能增加癌變風險。病程超過20年的患者發生結腸癌風險較正常人高10~15倍。面對這一嚴峻挑戰,提高公眾認知、早期診斷和規范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識別“腸”警報,把握治療黃金期
了解炎癥性腸病的早期信號對于及時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期至關重要。
IBD的癥狀復雜多樣,既包括典型的消化道表現,也涉及全身性癥狀和腸外表現。一般而言,IBD起病緩慢,少數可急性起病,病情輕重不一,但具有易反復發作的特點。
青春期或成年初期,如果出現腹痛、腹瀉、黏液性膿血便、里急后重、腹部包塊、肛周膿腫等癥狀時,應警惕IBD的可能性。
消化系統癥狀是IBD最直接的表現。潰瘍性結腸炎最主要的癥狀是血性腹瀉,糞中含血、膿和黏液。輕者每日腹瀉2~4次,嚴重者可達10~30次,呈血水樣;而克羅恩病腹瀉多為糊狀或水樣,一般無膿血或黏液,便血量較少。
腹痛表現也有所不同:潰瘍性結腸炎常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陣發性痙攣性絞痛,排便后疼痛暫時緩解;克羅恩病腹痛多為隱痛、陣發性加重或反復發作,以下腹多見,也可表現為全腹痛或餐后腹痛。
值得注意的是,克羅恩病10%~20%患者可出現腹部包塊,多位于右下腹與臍周,這是由于腸粘連、腸壁增厚或局部膿腫形成所致。
全身癥狀反映了疾病的系統性影響。IBD患者常有輕度貧血,急性暴發時可致嚴重貧血;約1/3克羅恩病患者有中度熱或低熱,間歇出現。由于腸道吸收障礙和消耗過多,患者常出現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等營養不良表現,年幼患病者還伴有生長發育遲緩。這些癥狀往往被忽視或誤認為普通消化道問題,導致診斷延誤。
腸外表現是IBD的另一重要特征。患者可能出現外周關節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眼部炎癥、口腔復發性潰瘍等,克羅恩病較潰瘍性結腸炎更常見這些腸外表現。這可能與腸道炎癥共存,但相互之間多無直接影響,增加了診斷的復雜性。
當出現上述癥狀時,應及時就醫進行專業診斷。IBD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和內鏡檢查等多方面證據。
提高“腸”認知,以防延誤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通過結腸鏡檢查通常可以確診,但克羅恩病的診斷更為復雜——約1/3的病人只累及小腸,另有1/3的病人結腸、小腸均受累,因此僅通過常規的大腸鏡檢查無法明確診斷,還需進一步通過小腸CT、小腸鏡等檢查方能確診。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以及糞便鈣衛蛋白等特異性指標;影像學檢查如CT小腸造影、MRI等有助于評估病變范圍和嚴重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患者因將IBD誤認為普通腹瀉而延誤治療,最終導致短腸綜合征等嚴重后果,表現為體重急劇下降。
臨床觀察發現,IBD的誤診率較高,特別是克羅恩病發病比較隱蔽,部分癥狀體現為間斷的腹痛及腹瀉,患者易疏于就診。提高公眾對IBD癥狀的認知,縮短從癥狀出現到確診的時間,對于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目前IBD尚無法根治,但通過科學用藥、長期規范管理與綜合干預,患者完全可實現與疾病和諧共處。治療策略應根據疾病類型(UC或CD)、病變范圍、疾病活動度及并發癥情況制訂個體化方案。
總之,炎癥性腸病的有效管理不能僅依賴藥物,生活方式調整在疾病控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整體管理理念涵蓋了飲食、運動、心理和日常監測等多個維度,為患者提供了超越藥物治療的全面支持。
走出炎癥性腸病八個誤區
近年來,炎癥性腸病(IBD)在中國呈迅速上升趨勢,目前中國大陸地區發病率為1.96~3.14/10萬。這個好發于年輕人,卻常被誤認為“普通腸胃炎”的疾病背后,是數百萬中國患者與慢性腸道炎癥的長期斗爭。以下是有關炎癥性腸病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IBD只是拉肚子?
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簡稱UC)和克羅恩病(簡稱CD),是一類常發生于青壯年,主要損害胃腸道的慢性炎癥。其核心是腸道免疫系統“失控”,導致黏膜反復潰瘍、出血甚至穿孔。
潰瘍性結腸炎的炎癥通常局限于黏膜表面,我國發病高峰年齡為20~49歲,常見癥狀包括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大便混合黏液及血,伴隨有腹痛、不停想要排便的感覺,還可能出現發燒、全身乏力和體重下降等。
克羅恩病在我國發病高峰年齡為18~35歲,常見的癥狀包括腹瀉、腹痛、便血,還可以出現肛周不適、發燒、食欲不振、疲勞、乏力和體重下降等。其炎癥可能貫穿腸壁全層,引發腸梗阻、瘺管等嚴重并發癥。數據顯示,我國克羅恩病患者中,約30%首發癥狀為肛周膿腫或瘺管,易被誤診為痔瘡。
誤區二:IBD是“吃出來的病”?
IBD與遺傳易感性、腸道菌群失衡及免疫紊亂相關,飲食并非直接病因。但高糖、高脂飲食可能加重炎癥。
誤區三:IBD的癥狀緩解就能停藥?
IBD需長期“維持治療”,擅自停藥可能導致病情反復。
誤區四:IBD一定會癌變?
不一定。長期未控制的炎癥確實可能增加腸癌風險,可以達到普通人群的十幾倍,但規范治療與定期監測是防癌的關鍵。建議每1~2年進行腸鏡監測,早期癌變可通過內鏡切除。
誤區五:手術就能根治IBD?
不能。手術僅適用于并發癥(如腸穿孔、癌變)或藥物無效者,但無法根治疾病。
誤區六:IBD只能靠西藥控制?
目前,西藥還是IBM治療的核心手段。還可以通過中藥、針灸、腸內/外營養支持和心理干預等非藥物手段輔助。
誤區七:IBD是“不治之癥”?
IBD雖無法根治,但已從“致殘性疾病”轉變為“可控慢性病”,并非“絕癥”。
誤區八:IBD未來不可能被攻克?
從“糞菌移植”重建腸道菌群,到CAR-T細胞療法精準清除致病性免疫細胞,在一些基礎研究(包括免疫學、微生物學、基因組學等)以及臨床研究(包括內科、外科、營養科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我國已有多個IBD創新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鐘艷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