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釀酒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兼香的基因和血脈,一直在這片土地上傳承不息。
口子窖的“考古實證-技藝傳承-創新表達”三位一體模式,為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化提供了精準范本。
文|孫靜
全球剛剛度過第49個世界博物館日。酒業對這一天的記憶,更多來自安徽淮北——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在這一天開館。
這座新近落成的遺址展示館,展示著原本埋藏在歷史中的兼香根脈。
作為工藝創新的產物,兼香型白酒是現代產業命名。但濉溪釀酒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兼香的基因和血脈,一直在這片土地上傳承不息。
▎徐進
口子酒業董事長、總經理徐進表示:“從明清時期的釀酒遺存,到今天最具代表性的釀酒文化遺產,濉溪這片土地始終流淌著白酒最本真的基因。”
從工藝創新,到產區地理、歷史積淀、文化傳承,經過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的考古呈現和系統梳理,一套完整且獨特的兼香話語體系已經構建完成。
在此基礎上,口子酒業的下一程,無外乎奔向更廣闊天地,讓兼香型白酒走上更多餐桌。
從體驗到跨越時空的體驗
這是胡南(化名)第二次來到口子酒業。
作為一名酒類相關從業者,他喜歡喝酒且有點酒量,這兩年到過不少酒企。
去年,他借工作之機,第一次前往口子窖酒廠參觀考察。幾天時間,除參觀廠區,還與廠里工作人員交流相處,由此形成對這家酒廠的初印象,記住釀酒師傅講話的語調、那句經典的工藝總結“三多一高兩長”,以及“不怕看”的自信和豁達。
當然,還酣暢地喝了一頓。
最直觀的印象,其實就是“好喝”,入口柔順、風味宜人。
此前,他沒喝過兼香型白酒,這種新奇的酒體觸碰舌尖時,他沒感到任何不適,反而十分享受。
向來不太在意專業酒評語言的他,第一次知道“一口三香,諸味協調”原來是寫實的。飲后舒適度也不錯,這是親身體會。
不久后,為寶寶操持滿月宴時,胡南毫不猶豫地選了口子窖一款兼香產品。
這是體驗的魅力??催^、嘗過,知道這酒是怎么釀出來的、是什么樣的人在釀造和經營,還在當地留下不錯的記憶,下單時自然很堅定。
今年再來口子酒業,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正在開館。這對胡南而言是另一種體驗,一種跨越時空的體驗,關于濉溪酒脈、關于綿延于歷史長河的兼香基因。
“兼”從何來?
從此消費者也能講明白
走進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胡南知道,墻上蔚為壯觀的七十二酒坊名,正是明清至民國時期濉溪釀酒業繁榮的印記。
濉溪釀酒遺址目前已發掘3000多平方米,是其中的三家酒坊:信源坊、魁源坊、大同聚坊。
作為目前發掘面積全國最大的釀酒遺址,這里也是唯一覆蓋蒸餾釀酒全流程設施的釀酒作坊遺址——遺址劃分出制曲區、發酵區、晾堂區、蒸餾區、陳釀區、銷售區的功能布局。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泥窖、磚窖等不同材質的窖池,印證著當時的濉溪已經釀造不同類型和風格的蒸餾酒;發掘于大同聚坊的并排雙蒸餾灶,罕見于全國其他釀酒遺址,借此可窺見大同聚坊當時技術之先進和效率之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者們,還在遺址的發酵池內檢測出大麥、小麥、大米、高粱,說明當時已采用多糧釀酒工藝,用以豐富酒體風格。
更難得的是,該遺址時代序列清晰,發掘的位置與文獻記載對應,說明當地釀酒技術傳承有序,沒有斷層。
在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對面,同為昔日七十二坊之一的小同聚坊,今天仍是口子酒業用于釀酒的一個分廠。始建于1951年的口子酒業東關分廠,距離這里也不過3公里。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濉溪釀酒業跨越時代變化,在這片土地上繁榮至今。很少有酒企能像口子窖這樣,能如此完整地找到自己的來處。
在展示館里徜徉,或許會追問濉溪釀酒業的盛況因何而來,講解人員會講述南北過渡地帶特有的兼容、隋唐運河和濉溪口帶來的通達、文人墨客的詩酒印記等。
過去,對胡南來說,兼香是一個相對陌生的香型。但經過兩次深度體驗,他已能在朋友面前侃侃而談,把兼香的來龍去脈講得明明白白。
兼香下一程的廣闊天地
胡南乘坐出租車前往展示館時,司機師傅聽到這個目的地,跟他打聽什么時候開館、是否免費、里邊是什么樣的。
當年,這片遺址的發掘可是大事,當地市民幾乎無人不知。
如今,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迎來開館,對酒行業同樣意義非凡。
▎宋書玉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認為,濉溪釀酒遺址的落成開館和相關考古成果的發布,回應了酒業文化戰略的三大命題。
一是通過文化遺產的活化機制,將歷史遺存轉化為酒文化敘事的文化地標和空間載體,創新性構建了酒業文化遺產賦能產業發展的實踐模型。
二是依托考古學實證研究體系,系統性梳理濉溪作為黃淮名酒帶的歷史文脈,建立起產區價值評估的時空坐標。
三是打造酒業遺產活化利用與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示范,為產業落實促進消費、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國家重大戰略提供了實踐樣本。
▎馬勇
文化屬性是酒業的特性之一。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表示,淮北市和口子酒業打造濉溪遺址博物館這一釀酒工業現代化發展實踐,為行業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文化啟迪。
在歷史遺產轉化方面,精工建造的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創新性采用“三維敘事”——地下遺址層、地表歷史層、空中體驗層,將考古現場轉化為沉浸式酒文化體驗圣地。
在歷史技藝進化方面,口子窖“非遺工法+微生態研究”的雙軌模式,用現代科技解析老窖池中1600余種微生物的共生機制,實現傳統工藝的精準調控。
在產業煥新方面,通過“酒旅融合”生動展現歷史場景,將七十二坊傳說轉化為可品鑒、可體驗的文旅IP,推動區域經濟價值提升。
馬勇認為,這種“考古實證-技藝傳承-創新表達”的三位一體模式,為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化提供了精準范本。
白酒史上,兼香的誕生和壯大,是一次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工藝創新。
如果說兼香的第一次標志性事件,是口子窖通過技藝創新,開創了這種獨特的香型。那么,站在酒類消費多元化的今天,以品質戰略與文化戰略疊加,兼香很可能正經歷著第二次跨越,目標是更廣闊的消費市場、更豐富的飲用場景、更廣泛的消費群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