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說第1091篇現場報道,發自安徽淮北
一座古城,千年酒史。
2025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之際,一場聚焦中國酒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盛會在安徽淮北啟幕。由口子酒業主辦的“千年酒韻·大國兼香——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開館暨酒文化交流研討會”吸引了業界關注的目光。這場融合考古實證、文化研討與產業展望的活動,不僅揭開了中國白酒千年文明的神秘面紗,更以歷史遺產為支點,升華了酒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維度。
1
1
遺址:規模宏大,見證千年酒脈傳承
在開館儀式上,文化部原副部長潘震宙、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等嘉賓共同見證了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的啟幕。
這座創新性采用“三維敘事”的場館——地下遺址層保留考古現場原貌,地表歷史層通過場景復原再現明清酒坊運作,空中體驗層以數字技術模擬釀酒微生態——將靜態的文物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體驗空間。
正如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所言,展示館通過“文化遺產活化機制”,將深埋地下的歷史遺存轉化為“中國酒文化敘事的空間載體”,為行業提供了“以考古賦能產業”的實踐模型。
濉溪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位于大運河文化帶上的濉溪縣,是濉溪深厚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據文獻記載,濉溪古城釀酒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久遠年代,在明清時期迎來迅猛發展,清晚期至民國時期,酒坊數量多達72家,總面積達37萬平方米,由此可見當時濉溪釀酒工業的發達。
2019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對濉溪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目前已清理面積達3600余平方米,發掘區域主要集中在龍脊山路與武家巷之間。在此范圍內,共發現四個釀酒糟坊,自西向東依次為信源坊、魁源坊、大同聚坊和祥源坊。
在遺址發掘過程中,諸多重要遺跡和遺物重見天日,共發現鍋灶5個、水井5口、晾堂3處、發酵池50余處、房址20余處,以及制曲房、曲池、店鋪等若干。出土遺物約700余件,種類豐富多樣,包括酒壇、酒杯、酒瓶、酒盞等與酒相關的器具,還有建筑構件和石碑等。此外,還發掘出百余斤碳化小麥、大麥、高粱等釀酒原料,為研究古代釀酒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021年8月,該遺址榮獲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稱號;2022年,遺址保護利用方案入選安徽省數字創意和文旅產業“雙十佳謀劃項目”儲備項目;2024年,成功晉升為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重要性和歷史價值得到了廣泛認可。
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的建成開館,鮮活再現了黃淮流域白酒生產場所,有力填補了華東地區古代釀酒遺存的空白。淮北市委書記汪華東出席開館儀式并致辭,他表示,“我們將堅持以酒為媒、文旅融合,全方位抓好出土遺址和文物的研究闡釋、活態利用、展示傳播,努力讓每一件文物都能開口說話,講好動人故事;讓每一滴美酒都能回味無窮,沉淀歲月悠長,為我市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歷史使命、賦予文化內涵,推動百年老字號煥發新生機、再創新輝煌”。
1
2
展館:巨資打造,沉浸式酒文化體驗圣地
“讓遺址會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口子酒業董事長、總經理徐進現場致辭,要以“守護者、傳承者、創新者”的姿態,切實做好遺址的保護利用與文化傳承,守護文化根脈,傳承匠心工藝,做好酒旅融合,更好賦能地方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2年開始,口子酒業全力籌建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該展示館占地13492.5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500余平方米,總投資額約1億元。展館主要包含遺址展示體驗區、多功能展覽區和考古基地研學區三大區域。
場館以濉溪釀酒作坊群考古發掘成果和遺址展示為核心,圍繞“明清七十二坊”這一主題,生動講述了在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開通、津浦鐵路通車等重大歷史事件背景下,濉溪釀酒業從興起、發展到繁榮的全過程。
在歷史遺產轉化方面,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創新性采用“三維敘事”——地下遺址層、地表歷史層、空中體驗層,將考古現場轉化為沉浸式酒文化體驗圣地。
在歷史技藝進化方面:口子窖“非遺工法+微生態研究”的雙軌模式,用現代科技解析老窖池中1600余種微生物的共生機制,實現傳統工藝的精準調控。
在產業煥新方面:通過“酒旅融合”生動展現歷史場景,將七十二坊傳說轉化為可品鑒、可體驗的文旅IP,推動區域經濟價值提升。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在現場發言中指出,這種“考古實證-技藝傳承-創新表達”的三位一體模式,為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化提供了精準范本。
“當老街的石板路與智能化釀酒車間共處同一時空,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瓶美酒的誕生,更是一個文明體系在堅守本真中的創造性演進”,馬勇這樣說。
濉溪釀酒遺址的開館,不是對歷史的封存,而是對未來的啟幕。當明清老窖池的微生物群落與現代智能生產線相遇,當“前店后坊”的市井煙火與沉浸式文旅體驗交融,中國酒業正在完成一場“從文物到文化,從遺產到產業”的華麗轉身。
正如馬勇所言,濉溪的實踐證明: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化,需以考古實證為“骨”,以技藝創新為“血”,以體驗場景為“肉”,最終構建起可觸摸、可感知、可消費的文化生命體。對于正處于“文化覺醒”階段的中國酒業而言,這既是一次對文明本源的回望,更是一場面向未來的出征——唯有讓歷史遺產真正“活”在當下,才能讓中國白酒的香韻,在世界舞臺上流淌千年。
1
3
價值:國內罕見,實現從技藝到文明的升維
多位專家在發言中強調,濉溪釀酒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國內釀酒遺址中占據重要地位。
從規模上看,它是迄今發現全國發掘面積最大的釀酒作坊群遺址,比已發掘的十余處釀酒遺址面積總和還要大。
同時,它也是目前全國唯一覆蓋蒸餾釀酒全流程設施的釀酒作坊遺址,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皖北乃至北方蒸餾酒制作工藝。該遺址時代傳承有序、從未出現斷層,這種情況極為罕見,其中發現的并排雙蒸餾灶釀酒布局在全國也屬罕見。
遺址的布局和功能分區十分清晰,坊與坊之間界限分明,涵蓋制曲、發酵、蒸餾、攤晾、儲存、店鋪等多個區域,是明清時期北方保存較為完好的釀酒手工業遺存。其“前店后坊”的釀酒格局在北方釀酒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
濉溪釀酒遺址的價值,在于它將中國蒸餾酒的歷史敘事從“技藝層面”提升到了“文明層面”。遺址中連續500年的生產痕跡,證明了中國蒸餾酒文明具有獨立的起源和發展脈絡,這為構建中國酒文化的自主話語體系提供了關鍵物證。
“一部中國歷史,洋溢著撲鼻的酒香”,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從文化哲學視角切入,指出中國酒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與現代生態釀酒高度契合??谧咏褜?600余種窖池微生物的研究,正是將古代“道法自然”的智慧轉化為現代品質控制體系的典型案例。這種“傳統基因的現代轉譯”,為行業破解“老工藝與新消費”的矛盾提供了思路。
“濉溪釀酒遺址無論發掘面積,還是工藝流程的完備,都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獨特,人獨特我唯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中國歷史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六朝博物館館長胡阿祥表達了充分肯定。
對于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的未來打造,胡阿祥提出了三點希望。一是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要讓好喝酒、喝好酒的人來參觀的時候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二是發揮聯動效應,比如淮北市博物館、柳孜運河遺址、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口子窖的新老酒廠四處聯動,美美與共,它們分別代表了濉溪的古代、近代和當代;三是開放“美酒是怎么釀成的”旅游項目。
“如果能做到這三點,口子窖的兼香就是文化、生活、旅游的兼香,也是可看、可說、可想的兼香”,胡阿祥這樣說。
在圓桌對話環節,山西大學考古學院院長高大倫、四川省考古學會副會長孫智彬等專家,圍繞“遺址保護與產業創新”展開熱議。
“這是口子窖的根,這是大國兼香的魂”,黨委書記徐欽祥在對話中這樣講,“過去我們講白酒是技藝傳承,現在濉溪釀酒遺址證明,這是一種有完整工業鏈條、清晰發展脈絡的文明形態”。
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也肯定其學術價值:濉溪釀酒遺址以“連續、完整、全流程”特征,成為研究中國白酒釀造史的“標準器”,為行業申遺提供重要支撐。
這個曾經深埋地下的釀酒文明基因庫,如今正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項目”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白酒的文明厚度與產業活力。
這是中國白酒從“工藝自信”邁向“文明自信”的關鍵一步。
真正的文化自信,從來不是對過去的簡單復刻,而是讓千年文明基因在當代產業變革中持續生長。當我們在展廳里凝視那塊歷經百年的酒壇碎片時,看到的不僅是祖先的智慧,更是中國酒業走向世界的底氣——因為唯有扎根文明深處的產業,才能在時光的長河中源遠流長。
監制:馮亞偉 美編:吳寧
聲明:
①酒說始終踐行客觀呈現、真實表達的新聞立場;
②酒說原創文章歡迎個人及公眾平臺轉載、分享,但務必在顯著位置標明文章來源酒說!否則,酒說有權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