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三最”紀錄,口子窖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來了
文 | 張強
在白酒行業中,能夠最直接、最直觀展示企業歷史底蘊的便是釀酒遺址。
從五糧液釀酒作坊遺址、劍南春酒坊遺址、水井街酒坊遺址到如今的濉溪長豐街釀酒遺址,中國白酒的多元一體的格局在這里全面呈現。
5月18日,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開館,它的出現為研究中國明清時期黃淮釀酒、中國兼香品類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證據,而且在多方面凸顯了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那么,濉溪長豐街釀酒遺址展示館的開館,對中國白酒行業與口子窖有著怎樣的意義?對于中國兼香品類的發展有著何種意義?
01
口子窖,輝煌的來時路!
古往今來,浩浩蕩蕩的濉水與汴河,孕育了淮北平原的繁華景象,也孕育了沿岸生生不息的釀酒產業。
大國兼香的口子窖,其根便在于此。
明朝的“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揭開了濉溪釀酒業的發達的開端。清末民初,“團城七十二,居中盡得法。”的民謠,讓濉溪釀酒達到新的高度。
然而,這些文字還不足以說服行業與消費者,只有找到“實證”,才能找到口子窖的來時路。
2018年,淮北濉溪長豐街釀酒作坊群遺址的發現,無可爭辯地證明,明清的濉溪已有高度發達的釀酒業。
它們不再是抽象的詞,也不是書中高深的詩句,它們就是靈動的、和諧的實體,它們便是口子窖的來時路。
那么,口子窖所在的濉溪曾經釀酒業到底有多輝煌?
2019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濉溪釀酒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勘探面積達37萬平米,挖掘面積達3600余平米。
發掘顯示,遺址主要集中在龍脊山路與武家巷之間,共分布四個釀酒糟坊,自西向東分別是信源坊、魁源坊、大同聚坊和祥源坊,這也證實了72酒坊的傳說。
遺址發掘過程中,共發現有鍋灶5個,水井5口,晾堂3處,發酵池50余處,房址20余處,以及制曲房、店鋪等若干,出土遺物約700余件,包括酒壇、酒杯、酒瓶、酒盞、建筑構件和石碑等,以及百余斤碳化小麥、大麥、高粱等釀酒原料。
在這些考古數據背后對應的是國內多個第一與唯一。
這是目前全國發現面積最廣、發掘面積最大的釀酒遺址。這也是目前全國唯一覆蓋蒸餾釀酒全流程設備的釀酒作坊遺址。這還是目前全國出土要素最全面的釀酒遺址。
多個第一與唯一的出現,讓濉溪釀酒遺址榮獲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4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在微酒看來,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的建成開館,鮮活再現了黃淮流域白酒生產場所,有力填補了黃淮地區古代釀酒遺存的空白。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口子窖輝煌的來時路!
02
口子窖,兼容的文化魂!
“如果沒了口子酒的香,中國酒文化就少了一絲靈魂。”六朝博物館館長胡阿祥在會上說道。
可以說,濉溪釀酒遺址的發現,讓濉溪千年釀酒文化找到了魂,讓大國兼香的口子窖也找到了文化的魂。
那么,從濉溪釀酒遺址中,我們能看到口子窖大國兼香文化的魂包含了哪些特性?
首先,展現中國釀酒文明的獨特魅力;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認為,從明清七十二坊的興盛到現代化著名民營企業的傳承創新,這里的故事以考古遺址為證、以非遺技藝為魂,展現了中國釀酒文明的獨特魅力。
其次,展現了大運河文化的兼收并蓄;
濉溪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坐落于大運河文化帶上,大運河文化的包容性、創新性與敢為天下先的特性,融入進了濉溪的釀酒工業中。
▲復旦大學教授、文化學者錢文忠
復旦大學教授、文化學者錢文忠指出,濉溪釀酒遺址,既是千年運河文化的不朽豐碑,也是華夏釀酒技藝的鮮活注腳。
最后,展現了活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釀酒文化是“活態文化”的具體體現,“活態文化”的核心在于通過持續地傳承與動態創新,使文化傳統擺脫靜態的封閉性,成為當代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博物館首任館長潘震宙
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博物館首任館長潘震宙表示,博物館正在成為社會生活的百寶箱,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的開館不僅是展示文物的場所,還是連接歷史與當下、文化與產業的橋梁,具有賦能產業、連接未來的潛力。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
在宋書玉看來,濉溪釀酒遺址的落成開館和相關考古成果的發布,回應了中國酒業文化戰略的三大命題:
其一,通過文化遺產的活化機制,將歷史遺存轉化為中國酒文化敘事的文化地標和空間載體,創新性構建了酒業文化遺產賦能產業發展的實踐模型;
其二,依托考古學實證研究體系,系統性梳理濉溪作為黃淮名酒帶的歷史文脈,建立起產區價值評估的時空坐標;
其三,打造酒業遺產活化利用與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示范,為產業落實促進消費、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國家重大戰略提供了實踐樣本。
03
口子窖,大國兼香的根!
濃香、清香、醬香,在歷史中都能找到品質的“根”,而兼香,這么多年一直在尋根。
濉溪釀酒遺址的出現,另一個重大意義是為兼香找到了“根”,讓兼香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清時期。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科研單位進行院校合作,對發酵池、曲房以及儲水池等遺跡進行微生物科技檢測。
在遺址發掘出的發白塊狀遺存,被證實為酒曲,雖然其顏色與現代酒曲顏色差異大,但與酒曲形狀相似,考古認為是堆積的曲塊,而堆積是一步兼香的重要工藝流程。
同時,在已發掘出的40多個發酵池中,按形狀劃分有圓形、長圓形、亞腰形、長方形等,按砌筑材料分有泥窖、磚窖、磚泥混筑窖及缸窖,有的窖池底部甚至還存有黃水坑。
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超分析:“窖池底色材質、形狀不同,說明了釀造工藝上的不同,從而形成了酒體風味的不同?!?/p>
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者們,還在遺址的發酵池內檢測出了大麥、小麥、大米、高粱,并發現了近似醬香型大曲的物質,說明當時已經采用了多糧釀造的工藝。
種種跡象表明,口子窖現在的“兼香”特質,其實正是源自于此,“兼香”不是空穴來風,恰是得益于這片土地,這方環境,這份自然之釀。
因此,濉溪釀酒遺址被稱為中國兼香的“起點”,是因為它夠硬核:窖池種類多、堆積的出現、多糧的工藝、醬香型大曲物質。
可以說,濉溪釀酒遺址展示館的開館,為大國兼香的歷史傳承找到了源頭,為口子酒業以及中國釀酒產業發展,注入文化動力。
您對此有何看法,歡迎下面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