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教育太卷了,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習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并且涉獵的面也不斷拓寬。就拿語文來說,每一年都會推薦一大堆課外的閱讀建議,甚至很多學校還專門考課外的知識。我曾經就寫過一篇,質疑給小學生看紅樓夢的必要性問題《我無法理解,讓小學生看紅樓夢的意義》。
今天就討論一個相關的延伸話題,關于青少年版本的問題。很多大著作,針對的群體都是成年群體,而且文學類的大部頭,很多都是反映人性、社會等比較深度的問題,大部分都會有些成人向的情節和話題。所以為了不讓青少年過早的接觸,青少年版應運而生(閹割版或刪減版)。
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樣的,首先領導們或相關部門推薦的,都以名著類為主,而之所以是名著,肯定是水平很高的作者寫出來的。那么問題就來了,既然作者水平這么高,那么他在寫這本著作的時候,會不會寫一堆并不重要的內容在里面呢?我認為大部分是不會的,因為文學水平很高的人,都是惜字如金的,也容易完美主義,所以不應該在著作里放無意義的內容,他的每一句話,都是對核心表達很重要的。
那么我又有一個問題,那些給這些大著作刪減的人,憑什么認為自己有能力,在刪減掉內容后還能準確和深刻的表達核心思想呢?他們在改編的過程中,又會不會過于主觀而改變作者的意思呢?再深入一點,有些內容目的就在于多元化的引發思考,那么這個作品在被二次加的過程中,如果被主觀化了,那么這個作品的最出彩之處還在嗎?
本來我就對青少年去讀一些大部頭不太理解,因為這些名著的精華在于文字背后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必須有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到。青少年社會體驗本來就少,特別是現在的孩子,根本沒空沒機會體驗社會,如何能參悟到這些作品的精華。這就像一個吃奶的嬰兒,消化系統都還沒長好,卻給他吃大魚大肉,他如何消化?最后只得了一個消化不良。
這些孩子讀這些書,有些帶故事的還好說,當故事看了,有些故事性不強的,為了標準答案而寫出來的心得,我都懷疑會不會先入為主,本來以后應該有的自己的感悟,卻被提前磨滅了。
我們都聽過拔苗助長的故事,但我們卻無法執行自己知道的道理。如果學習到的東西,最后都不會去用,那么學習意義是什么?現在為了文化自信,為了攀比,我們不斷提升孩子的成長速度,但這種成長真的是成長嗎?
我個人對孩子讀書這個事,一般都選擇適合她年齡階段的,并且是多元化的。一般都不會提前告訴他或者指導他,書里體現的中心思想,必須讓他自己經歷這個體會的過程,聽他自己的感悟,這才是閱讀的意義。如果被迫要讀一些超綱的,我也不選擇所謂青少年版的(金瓶梅這種除外),我寧愿花時間去解釋,去引導那些成人化的內容,既然讀了,講究的就是純天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