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作者丨魚頭
尊重原創,拒絕一切未經授權的轉載
在湖南的美食圈子里,很少能夠真正有一道菜能夠做到“僅此一家”,畢竟按照餐飲人的悟性,今天在你店里賣出了名氣的菜,不下三五個月,市面上就會處處可見。
只要不是什么不可言說的玄機妙法,大概率從食材、調料到烹飪手法、上菜儀式都會被學個遍,恐怕連器皿餐具都要被扒個底朝天。從大小餐廳的辣椒炒肉都變為帶火上桌的形式開始,再到火遍無數街頭小館子的醋炒蛋,幾乎皆如此。
畢竟“先模仿,再超越”,是試錯成本最低的創新方法。幾乎所有招牌菜、暢銷菜,都逃不過被模仿的宿命。 在看到苦瓜燒魚之前,我一度如此認為。
“奇怪”組合,成就小店招牌
這家開了十幾年的小店,仿佛游離在定律之外。不論是以菜名為店名的做法,還是平平無奇的門店環境,都能隱約看出某個時代的印記。在那個柴火雞、跳跳蛙、火焰鵝等品類橫行市場的年代里,這樣的店實在算不上特別。
說他網紅吧,他并不像水庫十五棟、益華家菜屋等市井小館子時常出現在老饕博主的推薦名單里,也比不上娟娟餐館、天下客飯店那些活躍在媒體視野里的“老紅人”,與當下東茅街茶館、文和友等熱門品牌更是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既不靠當下熱門的民俗或農耕元素來突出某種氛圍感,也不玩街景廢墟、復古懷舊的情懷,它像任何一個你走出居住的小區后會在街邊遇到的店一樣,比不了品牌連鎖的風格獨特,但又比街邊支棱起的小攤要看起來更靠譜一點兒——它的這種“普通”,是一種資深探店博主到了都要思考半小時鏡頭語言和拍攝文案的地方。
但你說妙不妙,正是這樣一家店,不但開了十幾年,還在餐飲競爭壓力愈發增大的這兩年,連續入選“必吃榜”。
要說奇,就奇在這道招牌菜的食材搭配。
你說小炒才能體現苦瓜的清香?不,我偏要用來做湯品;你說青椒和紫蘇最能體現魚肉的鮮美,但我想用苦瓜試試新搭配!
在菜品研發上敢于打破常規,創造新鮮感,是這類小館子最吸引人的地方。相比起很多“規矩”“師出名門”的廚師來說,他們可以拋開束縛和顧慮來創作菜品。
你猜怎么著?還真就行了。
“本以為是黑暗料理,卻意外的和諧。”這是多數顧客在去過之后的最大感受。抱著獵奇的心態而來,苦瓜的苦不僅沒有濃烈到影響魚湯自身的鮮美之感,特殊的清香反倒成為一種記憶點,體驗竟然意外的好。
通過一道菜品,在顧客心中留下印象,曾經是不少餐飲門店的生存之道。
那些年,不乏一道菜撐起一家門店、一個品牌的傳奇故事。皮蛋肉丸、四方坪土雞、跳水魚……那些至今仍然聽起來耳熟能詳的菜品,有不少都是當年餐廳的“門面”。
為什么“苦瓜燒魚”的成績再難復制?
苦瓜燒魚的連續入榜,也代表著這家曾經被視作寶藏小店的小館子,即將被更多人看到。
那么,市面上會掀起一陣“苦瓜燒魚”的風潮嗎?
很顯然,在當下的湘菜館里,并不缺魚的做法。論“顏值”、儀式感,有精致好看的沖浪魚片,有大氣磅礴的剁椒魚頭,論新鮮感,有各種秘制配方湯底的魚火鍋,有熱門口味的酸湯魚,至于紅燒、香煎、清蒸等做法的魚類菜品,更是數不勝數。
曾經有人開玩笑說,要是店里沒有一道撐得起場面的魚,你都不好意思把菜單拿出來。
苦瓜燒魚對于他們來說,雖然“奇特”有余,但實在冒險,這種搭配,雖然有著相當一部分追隨者,但仍然很小眾,在自家餐廳有較為成熟的魚類菜品的基礎上,為啥還要做重復的魚類菜品呢?
而如今想靠味道出圈,實在太難,因此餐廳要“卷”的也不僅僅只是菜品,而是菜品背后的文化。做一道苦瓜燒魚或許容易,但相比起代表粗獷豪放真性情的柴火魚,文化氛圍十足的漁村、魚市,苦瓜燒魚能夠講的“故事”卻不多。
再來看上榜的苦瓜燒魚本身。實際上,這類寶藏小店、奇特菜品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未被發現”的稀缺性和探索樂趣,若是當真成為一陣風潮出現在市面,新鮮感很有可能會被迅速耗盡。
他會成為下一個“壹盞燈”“笨羅卜”嗎?誰也不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