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提到汽車,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日系、德系或者美系。
沒人能想到,有朝一日中國也能在汽車行業崛起。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正在不斷改寫全世界汽車產業的命運。
日本作為汽車行業的領軍人,居然也開始瘋狂拆解中國汽車。
難道真的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這場技術變革的背后,又隱藏著什么真相呢?
中國汽車工業起步艱難
別看這幾年中國汽車在國際舞臺上狠狠出了一次風頭,二十幾年前,中國汽車工業可是一直都被人看不起。
1953年,在前蘇聯的援助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立。
彼時的中國,作為一個汽車制造行業的新人,雖然制作出了一些卡車、吉普等。
但在轎車行業,中國沒有市場,沒有技術,甚至連一輛屬于自己的汽車都造不出來,是真正的三無。
直到五年后,一汽拿到了一輛克萊斯勒C69轎車。
正如當今的日本和美國一樣,中國當時也將這輛汽車拆了個底朝天。
研究人員將車身的各個結構以及所有零部件的尺寸都測量、記錄,試圖將其“復刻”出來。
沒有合適的車床,工人就手打零件。
僅僅33天后,中國就手工攢出了第一輛紅旗轎車。
經過近一年的試驗和改進,于1959年敲定了這輛轎車的最終版。
這輛車就是紅旗Ca72,研制成功后便成為了國家領導人用車,還參與了1959年的國慶閱兵。
這款車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扇形格柵和宮燈形尾燈。
除此之外,包括V型八缸發動機和液壓無級變速箱在內的所有技術,都是通過拆解別人的車輛學來的。
雖然制作工具十分簡陋,工序繁瑣,但成功經驗無疑給了中國車企打了一劑強心針。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汽車企業不斷吸納外企資金、技術,本土企業開始和外國汽車品牌進行合資生產。
1983年,上汽大眾成立,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汽車生產公司,就開啟了合資車時代。
隨著越來越多合資企業的發展,到了90年代末,奇瑞、吉利、長城這樣的本土企業也紛紛發力。
但造車工序仍舊以拆解、重組為主。
奇瑞的學習目標為德系車,通過拆解德系車,研究的汽車的零件為什么能夠如此穩固,并試圖對其技術進行進一步改進,
吉利的關注重點則是日系車,致力于攻克豐田的底盤與動力系統。
就這樣一步一步,中國的各個企業從拆車到重組,再到改造,最終從一無所有到能夠自主研發汽車。
這條路,中國走了三十余年。
好在雖然國產汽車起步比較晚,但是不斷的學習與改進,成功的讓自身與國外汽車的差距逐漸縮小。
現如今的中國,不但傳統技術能夠會熟練掌握,還能夠自行動手研發、創新,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方面。
以前的汽車電池往往要依賴進口,雖然進口電池正負極原材料以及電池隔膜等質量都很好,保障了電池的性能,但價格方面高的離譜。
此后的中國潛心研究國產電池。
很快便研究出來了在質量方面能和進口電池媲美,續航從100公里提到了1000公里左右的國產電池。
最主要的是,自主研發的電池成本比較低,成功降低了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成本。
現如今的國產電池,不僅足夠供應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生產。
就連韓國、美國等車企都紛紛宣布要從中國進口電池。
現如今在新能源產業,中國在電池、電機電控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產業鏈,永磁稀土更有優勢。
瘋狂拆中國汽車
國產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出口量也不短提升。
自2019年起,中國的汽車出口量就在不斷攀升,對比同期的日系車,雖然數量沒有趕超,但發展趨勢良好。
甚至在2022年超過了德系車的出口量。
在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在汽車的出口量就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國。
中國汽車行業的不斷崛起,讓日本、美國等國家產生了危機意識。
近些年,這兩個國家開始步中國的后塵,瘋狂拆解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進行研究。
2021年,日本名古屋大學的團隊將五菱宏光新能源車拆解了個徹底,一個零件一個零件進行分析。
拆解完新能源汽車的日本專家當場愣在了原地。
因為他們面前的這這輛車成本低的驚人。
這輛車并沒有像傳統新能源汽車一樣,應用直流電機,而是利用了中國永磁稀土的優勢,搭載永磁同步電機。
并且配有專用的逆變器,最大輸出功率能夠達到20kW,扭矩為85Nm。
該逆變器采用自然風冷的方式,防護等級達到IP67。
這表示,雖然這一套電機系統價格便宜,但無論是性能,還是安全性都極具優勢。
這樣的成本,所帶來的結果是,這五菱宏光即便是頂配,也不過3.88萬,而同類型的豐田車比其他價格高了一倍還不止。
見日本研究的起勁,美國也心癢難耐。
底特律的一家機構將目光放在了比亞迪這個品牌上。
美國將比亞迪的汽車也拆了個徹底,發現中國產的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性能不但不輸美國制造,甚至比美國還高了好幾個等級,能夠保障車輛續航至少400公里。
最主要的是,這輛車的價格還不到8萬元,換算下來,也只有1萬多美元。
而同品質的雪佛蘭價格約3.5萬美元,續航卻只有300公里。
美國人經過粗略計算,想要造出和中國同等質量的車,成本至少要提高3倍。
這場拆解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熱潮,拆開的是汽車,拆碎的是外國的自信。
中國車企在國際上逐漸站穩腳跟,汽車的成本低廉卻能夠保證質量,也逐漸證實了中國工業體系的完善,其他國家想要趕超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總結
中國汽車產業的不斷崛起,不僅僅是技術的提升,更是政策和市場的共同作用。
一方面,汽車企業逐漸認識到,要在國際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就一定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因此在5G、AI等技術的加持下,諸多車企已經發展了屬于自己的智能車載系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同時國家的政策和補貼,也為車企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機會。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汽車想要保持優勢,仍舊要面對很對競爭壓力。
因此中國車企還應不斷發展自身,提升核心競爭力,在面對挑戰的過程中保持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