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亮馬河畔的藍港商圈,傍晚的濱水步道擠滿了拍照、遛彎、發呆的年輕人;在上海徐匯濱江,草坪上支起的帳篷與手中的咖啡杯,成了城市周末的標配。深圳灣公園、廣州海珠濕地……越來越多的濱水公園正在成為都市人逃離水泥森林、尋找松弛感的天然出口。自然流量似乎來得輕而易舉:只要有水、有綠、有草地,就能迎來一波又一波的人潮。
但一個尷尬的現實是,在帳篷遍地、人聲鼎沸的背后,真正能把人氣轉化為消費力的商業項目寥寥無幾??此茻狒[非凡的濱水商業,往往消費平平;節假日爆滿,一到工作日就門可羅雀。為什么同樣擁有天然流量,有項目能如同強勁的發動機,持續驅動消費活力,而其他眾多項目卻僅僅停留在“游客拍照打卡、匆匆走過”的層面,無法有效轉化為實際消費?這其中差異究竟為何?
自然流量為何常常止步于“打卡式游覽”?
人對自然的向往,早已鐫刻在DNA里。在被高樓包圍、被快節奏壓縮的生活中,能在河畔吹風、在草地上曬太陽,會喚起了人們對松弛與自由的渴望。這正是濱水公園商業“自帶人氣”的底層邏輯。
這也是為什么濱水公園式商業總能快速匯聚人氣的原因。但問題在于,這類流量承載的是“情緒價值”,而非“消費動能”。來這里的人,想要的是一份松弛感、一次放空時光、一場親密陪伴。他們愿意停留,卻未必會自然消費買單。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亮馬河畔拿著咖啡拍照的人群絡繹不絕,卻鮮有蜂擁進店的消費潮;成都麓湖帳篷很多,卻多為自帶食物的野餐;徐匯濱江黃昏人流爆滿,零售商鋪坪效卻遠低于傳統商圈。自然帶來了停留,卻難以帶來商業轉化。
Little Island是位于紐約哈德遜河上的“漂浮”城市綠洲,融合先進3D設計與預制技術,打造四季分明、生態多樣的景觀公園,擁有可容納687人的露天劇場、近400種植物和132個由深水樁基支撐的雕塑式種植槽,不僅成為科技與自然完美共生的象征,還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體驗這片神奇的城市空間 ?網絡
所以,人流不等于客流,停留也不等于消費。濱水商業項目需深入思考并精心設計從情緒觸動到實際消費的轉化路徑,否則即使人潮涌動,也只能看著潛在顧客悄然流失。
濱水公園式商業常犯的三個典型錯誤
面對天然流量,絕大多數濱水公園式商業項目未能實現商業化突破,問題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大方面:
把自然當“背景板”,而不是“消費引擎”
許多項目在規劃階段,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景觀打造上:河岸綠道,草坪廣場,落日長椅,親水平臺……從設計圖到落地照,景色確實優美。但問題是,自然成了觀賞用的布景板,而不是引導消費的驅動力。消費者來了,走在河邊拍了幾張照片,曬了朋友圈,然后掉頭離開,完全沒有向餐飲、零售、體驗業態流動的引導設計。換句話說:自然景觀和商業動線是割裂的,風景是風景,商業是商業,互不搭界。
停留體驗單一,沒有設計情緒遞進
自然吸引來的,是人們的松弛需求。但如果場所只能提供散步、曬太陽、拍照三種基礎體驗,很快就會感受疲勞。沒有情緒的遞進,沒有場景的豐富,人們就很難在空間中停得更久、花得更多。真正成功的濱水商業,往往是在自然停留的基礎上,構建了一條豐富的情緒體驗鏈:從悠閑的河邊漫步,到偶然發現一家露天咖啡店,再到逛一逛獨具特色的精品小店,參與一場充滿創意的手作市集,最后在黃昏的燈光下享受愜意的晚餐。這一連串的體驗讓消費者從身心松弛,到充滿好奇地探索,主動參與其中,享受社交的樂趣,直至獲得內心的滿足。倘若體驗內容匱乏,即便擁有再美的河岸風光,也難以留住消費者。
位于曼谷湄南河畔的Asiatique The Riverfront,前身為碼頭倉庫,經過精心改造后成為亞洲最大、融合懷舊風格與歐洲小鎮氛圍的復合型夜市,集購物、餐飲、娛樂于一體,設有摩天輪、四大主題區域及豐富多元的業態,不僅重塑了老城區活力,也以有序熱鬧、有品夜市的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與本地民眾 ?網絡
運營節奏斷裂,缺乏四季內容設計
自然場景最大的挑戰,是受季節性影響極大。夏天草坪熱鬧,冬天冷風蕭瑟;春秋人氣爆棚,雨季空無一人。很多濱水商業,春夏舉辦幾場活動,秋冬就放任自流,導致客流高低起伏劇烈,商家經營極不穩定。而成功的自然商業,需要一年四季都有針對性策劃,有節奏地調動情緒,例如:
- 春天野餐季、槳板比賽;
- 夏天夜光市集、音樂節;
- 秋天豐收市集、咖啡節;
- 冬天冰雪露營、森林燈光秀。
將氣候變化視為提升客流體驗的契機,而非風險,是實現自然流量持續增長的關鍵。那些能夠成為“流量引擎”的項目,深諳如何將自然元素巧妙融入消費者的動線設計,不斷激發和升溫消費者的情緒體驗,并巧妙利用季節變化來引領內容的更新迭代,讓每一次到訪都充滿新鮮感。自然環境不僅是吸引消費者的初步亮點,而要讓這一亮點持續閃耀,關鍵在于提供豐富多元的內容以及實施精細化的運營管理,共同構建一個完整而引人入勝的故事線。
如何讓自然資源,為商業創造真實有效流量?
很多項目之所以遭遇失敗,往往是因為它們在優越的地理位置營建出精美景觀之后,便盲目樂觀地期待消費者能夠自發地前來,忽視了更為關鍵的運營策略和消費者體驗的深入打造。而實際上,消費者只會在“內容具象化”之后,才真正愿意停留、消費、復購。
自然景觀本身是一種“開放式接口”,它需要被深度“編程”,才能觸發消費行為鏈條。如果說風景是客流的開場白,那么內容就是留人的整場劇本。很多項目卡在“景美但不想消費”,本質不是自然資源沒用,而是缺乏對自然與運營之間那層“轉譯機制”的構建。
基于對濱水商業的運營經驗,我們總結出一個可落地的方法論模型:“NEST巢式運營模型”。NEST,意為“鳥巢”,隱喻自然之中可棲息、可反復回訪的消費場所,其四個關鍵維度分別是: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N—場景引爆點(Nature Trigger)
自然場景不該只是美的背景,而要成為消費者行為的“第一推動力”。比如湖邊的風,是否能喚起露營欲望?黃昏的光影,是否能引導顧客坐下喝杯咖啡?自然是情緒的引信,要讓場景具備情緒觸發功能。
E—節奏設計力(Experience Choreography)
自然自帶節律,商業需要與之共舞。四季運營就是最好的“劇本策劃”——春日手工集、夏夜市集、秋天攝影展、冬日燈光節,這些不是活動,而是讓自然“開口說話”的方式。缺少節律感的自然空間,只是“沉默的風景”。
S—業態適配度(Scenario-Brand Match)
不是所有品牌都適合放進自然里。與自然共生的業態,如戶外裝備、環保市集、有機餐飲、本地藝術家工作坊,比“全家便利店+女裝集合店”更能讓場景有呼吸感。要思考:每一個品牌,能否成為這片自然的“內容共創者”?
T — 社交傳播力(Topic Activation)
自然傳播不能靠“水拍樹影”取勝,而要成為用戶社交內容的一部分。設計能夠被主動表達的內容機制——比如限定時段的森林瑜伽課、打卡換樹苗的環保計劃、用戶共創的自然攝影展……才是真正能引爆傳播的“流量引擎”。
自然是舞臺,品牌是演員,運營是編?。幌胱岋L景留下客流,得先把劇本寫好。一個代表性案例是日本大阪難波公園,其通過8層立體綠植梯田連接城市與自然,將原本割裂的商業空間轉化為年客流超2000萬的 “城市綠洲”。運營方沿步道布局戶外運動店、綠色休閑餐廳、有機生活方式體驗區,并配合春季 “櫻花手作市集”、秋季 “紅葉瑜伽課” 等四季節律活動,讓品牌汰換率保持25%以上,租金較周邊商圈溢價超過40%。
大阪難波公園以“城市峽谷”為設計理念,通過自然景觀引導消費者動線,巧妙布局零售、餐飲等設施,使人們在探索中自然融入商業空間,在享受自然的同時激發消費行為 ?網絡
結語
商業項目必須要跳出“造景即解法”的陷阱,回歸“自然×運營”的雙輪驅動。與其借風景蹭熱度,不如真正融入生態節律,打造可持續的內容閉環。畢竟,真正打動人的,不是綠地本身,而是綠地之上的生活方式;不是湖光山色,而是那些能讓人愿意一來再來的消費理由。
所以,自然資源絕非商業的終極答案。它既是珍貴的生產資料,更是一面澄明的鏡鑒——映照出操盤者的能力疆界,將戰略短板、運營失序、品牌悖謬等問題,赤裸裸地晾曬在商業競爭的烈日之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