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22日電(記者余里、薛晨)從若爾蓋濕地翩翩起舞的黑頸鶴,到橫斷山脈崖壁間巡游覓食的雪豹;從大相嶺山谷中如白鴿振翅的珙桐花,到攀枝花干熱河谷里跨越冰川時代的灰干蘇鐵……巴蜀大地上,4萬多種生靈正演繹著生命共同體的交響樂。
地處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四川“庇護”著大熊貓、川金絲猴等多種珍稀動植物。四川以橫斷山脈為脊,以長江黃河為脈,將“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淬煉成現代生態保護的密鑰。
“鐵樹開花已屬難得,而雌雄蘇鐵同時綻放更是難得一見。”5月,攀枝花蘇鐵園內兩株稀有的灰干蘇鐵盛開,雌株與雄株的花序在同一時間綻放光彩,形成雙株同步開花的奇特景觀。攀枝花蘇鐵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與四川大熊貓、自貢恐龍并稱為“巴蜀三寶”,依靠得天獨厚的金沙江干熱河谷氣候條件,避開第四紀冰川威脅而孑遺至今。
從攀枝花蘇鐵的繁茂,可一窺四川獨特自然環境的“秘密”——橫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等五大地貌單元,囊括從亞熱帶到寒帶的六個氣候梯度。森林覆蓋率超40%,草原面積1.45億畝,3.81億畝林地織就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如同巨型廊道串聯起生命譜系。
據統計,四川自然分布有脊椎動物1400余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305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4種;高等植物1.4萬余種、占全國總數的1/3以上,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62種,“生物多樣性”家底豐厚。
“山脊相對平緩,野生動物大多喜歡沿山脊活動。這里視野好,一眼能望去20多米,能拍到的東西更多。”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管護總站隊員楊稀熟練地將紅外相機架設在視野開闊處,他和同事們每三個月要完成一次覆蓋860公里、440個網格的巡護任務,更新紅外相機的監測數據。
這些“生態之眼”每年累計拍攝超10萬條影像,記錄下大熊貓、林麝、四川羚牛等多種珍稀物種的活動軌跡,與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等共同編織成一張“保護密網”,折射出生物多樣性立體保護的全景。
據介紹,近年來四川省已構建起“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保護地體系,形成層次分明、類型多樣的保護網絡。有序實施人工繁育大熊貓、林麝、豺、朱鹮、豚鹿的野化放歸,物種遷地保護卓有成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