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紹興,不識古橋。
紹興,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水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影響深遠的歷史名人(先生魯迅、周總理、北大校長蔡元培、鑒湖女俠秋瑾...)。當然,幾乎所有人來紹興首先是因魯迅先生而來。他的文學作品后勁兒太大了,是很多人兒時對江南水鄉的深刻記憶,尤其是北方人,比如我。
為了親眼看一看先生的故鄉,驗證現實中的百草園、三味書屋和他的生活過的地方是不是像他寫的那樣?直到讀完先生文章的三十多年以后,我才有機會來到了紹興。魯迅先生誠不欺我,他的家鄉和課文里寫的大抵是一樣的,那些一草一樹、一桌一椅、小橋、小船......都還在。
不過,讓我印象更深的,或者是更感興趣的,大概還是紹興的橋。魯迅先生曾在多篇關于家鄉的文章中提到水鄉的橋。“不到紹興,不識古橋”是現在紹興的旅游宣傳語,古橋是所有江南水鄉的標志,也是很多古城、古鎮的文化符號,有小橋、流水、人家(亦或再加上“小船”)的地方,便可稱作“水鄉”。
我曾到過多處江南水鄉,走過很多座水鄉的小橋,它們中大多是超過百年,很古老的石橋,而唯有紹興的橋,讓我興奮、驚嘆不已,以至于不由得我走過一遍,又一遍。廣寧橋、泗龍橋、太平橋、謝公橋、題扇橋、拜王橋、接渡橋、融光橋、涇口大橋、八字橋、光相橋......
紹興的橋很多,合稱作紹興古橋群,幾乎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最獨特,最有歷史文化價值,最有代表性的當然還屬八字橋,這座已有八百年歷史的石橋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在紹興的一處遺產點”。
光看名字便知不一般,八字橋,似乎有點奇特,不像其它的橋,名字較“有文化”,或者是為了紀念某位歷史名人。八字橋原名叫八士橋,據傳是當時有八位信士捐資建造而得名。后來改叫八字橋主要是源于這座古橋的結構與造型。
八字橋設計精巧,因橋建在三水匯合處,造型像八字,所以就叫八字橋了,既形象,也容易記住。八字橋看似是一座橋,其實是兩座八字形橋梁合二為一,完美解決了此處的水陸交通問題,這樣的古橋在全國的水鄉里較為少見(浙江上虞豐惠鎮也有一座類似的八字橋)。
八字橋還是我國古代極其先進的“立交橋”,是古人獨具匠心的偉大創造。由主橋和輔橋組成,共有四組臺階,為石梁橋,主橋洞凈跨4.5米,高4米,便于河面船只通行,兩邊各并立9根石柱,石柱略有側腳,方向朝外,緊靠金剛墻組成橋墩,下面的橋基用大條石砌筑,十分穩固。
那么,八字橋到底有多古老呢?超過八百年。橋洞石柱上“時寶祐丙辰(公元1256年)仲冬吉日建”的題刻,為南宋時期。不過不是始建年代,而是其中的一次重建記載。根據推測,八字橋大概始建于南宋嘉泰年(公元1201年-1204年)之前,也就是八字橋距今至少有八百年歷史。
跨越八百余年,八字橋經過多次重修,據《乾隆府志》記載,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由楊周圣主持重修過八字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再次重修,至近代也經多次修繕,我們今天看到的八字橋主體是清代建筑,不過造型和結構一直未變,沿用南宋時期的設計。
橋洞近水處留有供纖夫通行的纖道,石壁轉角處被纖繩磨出的痕跡清晰可見,古代運河上貨船通行,有時需要纖夫人力拉船通行。副橋橋面有一個層面供行人通過,設計非常人性化,實用又美觀。橋梁外側用石二層,略作月梁形,石制欄桿,望柱上刻有歷代造橋捐資者的姓名,紀念他們的功德。
嚴格來說,八字橋是一座石梁式多踏步橋梁,在中國橋梁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特點如:一是落坡結構特殊,為了適應三街三河交叉的復雜環境要求,四個方向落坡設計。橋東為南、北落坡,呈八字形。橋西為西、南落坡,呈八字形。橋兩端的南向二落坡也是八字形。
二是橋中有橋的特殊結構,南向二落坡下各有一橋洞,二橋坡成了二小橋?!?strong>二橋相對呈八字”:主橋和一邊的橋坡小橋與另一邊的橋坡小橋相對呈八字,二座拱橋一大一小,恰如八字的左右二筆。
隔壁上虞市豐惠鎮的八字橋和紹興這座結構基本一致,當地稱為大八字橋、小八字橋。大八字橋正名為通濟橋,小八字橋為永新橋。兩座八字橋相比較,紹興八字橋為閉口八字,而豐惠八字橋是一個開口八字。
歷史悠久、造型美觀、科學實用的八字橋是水鄉紹興眾多古橋中的經典之作,如果你來紹興,一定要走一走八字橋。借鑒一個“魯迅式”造句:其實河上本沒有橋,為了迎接你的到來,古人便修了各式各樣的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