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的畫特別有生命力,很少有程式化的東西,”吳東奮之子吳帆向記者回憶,“有一次我父親無意中把水灑在了畫上,發現比起線條細膩的傳統工筆技藝,這樣一來反而出現了很獨特的斑駁效果,十分有意境,由此開始了對水墨工筆畫的探索。”這樣的探索也使得原本多用于小畫幅的工筆畫,也能表現出宏大的畫面。
5月22日,“承古鑄今 另辟蹊徑——吳東奮水墨工筆花鳥畫展”開幕式暨作品捐贈儀式在福建博物院舉行。
本次展覽是對已故畫家吳東奮藝術生涯的完整呈現,同時遵照吳先生遺愿,《華夏流芳》《陽光初抹》《素墨丹青》等5幅代表作正式捐贈予福建博物院。
吳東奮水墨工筆花鳥畫展現場(福建日報記者 施辰靜 圖)
吳東奮(1943-2022)是福建仙游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工筆畫學會創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他早年師從陳子奮、潘主蘭等名家,在中國美術學院深造期間博采眾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吳東奮也出版了《中國花鳥畫技法》《吳東奮水墨工筆花鳥畫研究》等十多種專著,同時長期執教閩江學院,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為中國傳統花鳥畫的傳承與創新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華夏流芳》
“我父親的畫特別有生命力,很少有程式化的東西,”吳東奮之子吳帆向記者回憶,“有一次我父親無意中把水灑在了畫上,發現比起線條細膩的傳統工筆技藝,這樣一來反而出現了很獨特的斑駁效果,十分有意境,由此開始了對水墨工筆畫的探索。”這樣的探索也使得原本多用于小畫幅的工筆畫,也能表現出宏大的畫面。
《陽光初抹》
本次展覽共展出吳東奮先生代表作53幅,涵蓋白描花卉、雙鉤重彩、水墨工筆等多種技法,全面展現了吳東奮從傳統到創新的藝術探索歷程。
開幕式上,吳東奮的家屬遵照其遺愿,將5幅代表作捐贈予福建博物院。福建博物院張煥新副院長表示:“此次展覽籌備了一年半的時間,精選了吳先生六七十幅精品畫作。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福建文化的深厚底蘊,更體現了傳統藝術在當代的創新與突破。”福建博物院也將秉承“守護文化遺產、傳承文明脈絡”的職責使命,保護好、研究好捐贈作品,為公眾提供更多欣賞和學習的機會,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素墨丹青》
本次展覽由福建博物院與吳東奮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協辦。展覽現場,觀眾們沉浸在其作品的古拙氣質與水墨神韻中,感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藝術魅力。
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6月21日,觀眾可前往福建博物院7、8號展廳免費參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