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正在經歷一個魔幻的現實,中國新生兒數量已經跌倒了歷史最低,急的那些專家紛紛跳腳思考對策。
一堆奇葩建議從專家的嘴里說了出來,甚至還有專家提議:“要是二胎、三胎再沒人生,干脆直接下調養老金。”
廈大趙燕菁教授認為,所有人應該按照出生子女人數領養老金,子女生的多,拿到的養老金就多,生的少的或者不生的,養老金就下降。
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觀點,也是因為如今的養老金制度,現在老一代人正在領的養老金,說白了就是年輕人交的錢。
等到現在的年輕人老了之后,再用下一代年輕人交的錢發養老金,就這么一代一代接力下去。
如果人口數量能夠保持原來的發展形勢,那么人口只會越來越多,養老金不用任何調整,養老金就夠維持每一代人。
但是如今人口比例開始傾斜,老齡化少子化的問題開始加重,如果人人都不生孩子的話,那么以后老人數量只會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數量越來越少。
年輕人繳納的養老金總額開始降低,但是領養老金的人數變多了,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每個人分到手的養老金只能下調,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均勻分到錢。
按照這個思維來看,廈大教授的觀點也沒什么問題,但是他好像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點,現實中許多人甚至連社保都沒有交。
很多自由工作者,或者不在公司上班的人,壓根就沒有交養老金,不管養老金上升還是下調,對他們來說都沒有太大關系。
只能說有些教授還是太高高在上了,根本就看不到最真實的民生訴求,提出的建議根本就沒有任何建設性作用。
許多人連孩子都養不起了,難道還關心以后養老金的下調?對比不切實際的未來,還是追求當下的實際更為穩妥。
之前還有位教授,講話更加離譜,看到當下經濟形勢不好,居然建議老百姓把多余的房子出租,把多余的車子拿出來跑滴滴,這樣就在原本的工資基礎上,又多出來兩份收入。
這位教授難道不知道,現實中有多少買不起房,又有多少人背負著高額的房貸,專家就這么上嘴皮碰一下下嘴皮,老百姓就有多余的房子了,實在是可笑。
許多專家只考慮結果卻抓不住重點,這種催生建議不僅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還會讓年輕人產生逆反的心理,更加不愿意面對結婚生子。
其實年輕人不生孩子,無非就一個原因,養不起,三大現實難題,哪個都讓年輕人不堪重負。
以前人結婚多簡單啊,只要兩人看對眼,不需要那么多物質條件,也能夠相愛相守一生。
但是現在光一項結婚,成本就高到離譜,幾乎要掏空普通人的家底,高額的彩禮,還有婚禮婚宴等雜七雜八的費用,就算是在五線小城市,也得五十萬打底。
光這第一步就已經卡掉了不少年輕人,連婚都結不起,又何談生孩子。
為了結婚買房,需要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房貸一背就是幾十年,還清更是遙遙無期,這種日子簡直想都不敢想。
自己都活成了房奴,孩子的到來,只會給家里帶來更多的麻煩,養個孩子不亞于養了個碎鈔機,方方面面都得花錢。
孩子沒出生,各種產檢都得做,出生以后花錢的地方更多,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興趣班、補習班也少不了,加上大學的花銷,養一個孩子沒有五十到一百萬真不行。
相比那些微弱零星的生育補貼,老百姓更希望來點更實際的,在買房、教育、醫療這三大項的花銷降低,當人們的幸福指數上升, 還愁沒人愿意生孩子嗎?
在古代人們認為多子多福,一大家子其樂融融,家里人丁興旺,誰不喜歡這樣,但現在多一個孩子就是多一個拖累。
當一層層現實困境被突破后,相信不用專家催促,大家也會積極生孩子。
僅靠“催生”或“扣減養老金”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唯有通過系統性改革,平衡代際負擔,優化資源配置,才能確保人口結構與養老保障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資料
云上深夜快遞 - 2021年8月14日:廈大教授建議把生孩子和資本掛鉤:不生孩子下調養老金、沒有保障房。網友:鼓勵生育怎能靠懲罰不育
觀察者網 - 2024年2月22日:經濟學家趙燕菁說要懲罰不生孩子的人?本人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