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米直徑的鋼鐵圓環,20米深的地下宮殿,5000萬噸的年吞吐能力——這不是簡單的工業建筑,而是鑲嵌在渤海灣畔的‘煤炭心臟’。”前不久,在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唐山港煤炭儲運配套翻車機房項目主體結構封頂儀式現場,項目副經理白錄望著這個凝聚團隊153天心血的杰作,感慨不已。
翻車機房是用于卸載煤炭等散裝物料的關鍵工業設施,是保障我國“西煤東輸”“北煤南運”戰略的重要支撐力量。此次施工的翻車機房南北長380米、東西寬120米,采用“三線三翻”的工藝布局,年煤炭卸車能力高達5000萬噸,對擴大唐山港儲運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該工程不僅再度刷新五公司在該領域的建設紀錄,也創下了同類工程中主體結構用時最短的中國紀錄。然而,想要創造這樣的業內紀錄絕非易事。
從項目啟動之初,施工環境的復雜性便已凸顯。現場東臨繁忙道路,西接國投鐵路線,極為有限的空間里,要容納下龐大的機械設備、原材料堆場、施工人員通道……“這是公司建設翻車機房以來場地最掣肘的一個。”項目總工嚴怡站在現場,眉頭緊鎖。
為了解決這個“卡脖子”難題,項目部反復調整、優化,足足繪制了十余版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圖。從改遷水電管線到重構場區排水系統,從鋪設進場道路到建設永臨結合的環形通道,僅用28天便把一片雜亂的空地打造成一個科學、有序的施工戰場。
而在地表之下,更有“看不見的敵人”。項目緊鄰鐵路線,地下水位高、水壓大,一旦控制不當,將可能影響鐵路路基的穩定,甚至危及施工安全。項目團隊創新性地設計了一道L型止水帷幕,有效隔絕了外部水源,并在施工區布設了61口降水井,24小時不間斷地動態監測和抽水降壓,成功打造出一道安全防線。
真正的較量,在于深達20米的基坑施工。為了營造基坑內部干燥、安全的作業環境,項目團隊必須正面對抗來自地下的巨大水壓,壓力之大相當于34頭成年大象同時施力。這無異于與大自然“拔河”,稍有不慎便會造成“水淹工地”的嚴重后果。對此,項目團隊將“支護體系”視作工程安全的命脈,圍繞整個作業區域,打設一圈相互拼接的地下連續墻,猶如給基坑穿上一層厚實的鎧甲。
然而,要把每一道地連墻都嚴絲合縫地連在一起,遠比想象中更困難。由于成槽采用的是泥漿護壁工藝,每一幅墻體完成后,混凝土接縫處難免附著一層泥皮,如不清理干凈,一旦水壓襲來,很可能滲水甚至冒砂。于是,項目團隊在每次下一幅墻體施工前,都會對上一幅墻體進行刷壁處理,像雕刻藝術品般,眼中不容得半點泥土。
為了進一步解決接縫處易滲漏難題,項目部還應用三根互相咬合的高壓旋噴樁進行“縫補”,形成一個穩固的三角結構,如同在兩塊鋼板之間精準焊上一道無形的鋼縫,為防滲防漏再添一道保險。不僅如此,項目還摒棄了傳統的磚砌泥漿池,引入環保型泥漿循環置換處理系統,實現了泥漿的凈化回用,大幅減少了資源浪費。
“在整個基坑開挖過程中,地連墻沒有出現任何滲水漏水現象,這也是公司建設翻車機房以來,地連墻施工質量最好的一次,為主體結構施工奠定堅實基礎。”項目執行經理馬學偉自豪地說。
如今,三線翻車系統雛形初現,20米深的地下空間已從藍圖變為現實,一座凝聚了工程智慧與科技力量的“煤炭心臟”就要開始跳動。
李國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