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記者 張雅倩) 5月20日下午,“中國陶都”宜興發布100個微短劇公益拍攝取景地,推出5條精品微短劇拍攝線路,邀全國微短劇創作者、影視機構、新媒體達人及文化愛好者,共赴宜興,以鏡頭為筆,以故事為媒,創作展現宜興文化魅力的精品微短劇。活動由江蘇省網絡視聽協會、江蘇省網絡作家協會、宜興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
微短劇近年來憑借其獨特傳播力,正成為講好發生在江蘇大地上的精彩故事的新范式。活動現場,宜興推出陶瓷博物館、張公洞、窯湖小鎮、竹海等100個點位,為微短劇創作提供豐富靈感與真實拍攝場景,并根據當下精品微短劇的場景需求發布5條拍攝線路,包括古裝奇幻劇線路“善卷洞—張公洞—東坡書院—又見里約—福山寺—茭瀆老街—大潮山郊野公園”、現代都市劇線路“文化中心(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陽光100鳳凰街—蛟橋—東風巷—龍池山自行車公園—鵬鷂滆湖濕地公園—息壤酒店—陶都半島酒店—鐵匠鋪咖啡”等。H5小程序同步上線,方便創作者一鍵查詢拍攝地信息。
宜興微短劇線路推薦官介紹,宜興文體廣電旅游局廣播電視科會負責聯絡協調相關點位,全流程配合拍攝工作。“在劇組前期瞰景或采風時,我們會安排專人引導、介紹各處景點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特色,幫助劇組挖掘各個時期的社會百態、人物命運,讓創作更有深度。如果攝制過程中有需要,我們還可以幫忙聯系非遺資源和民俗資源。”
現場,三位創作者登臺分享宜興印象及創作體驗。
南京藝術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創作教研室主任張印蓉目前正籌拍一部新農人題材的豎屏微短劇,她在創作過程中選擇了宜興“現代都市”這條線路。她說:“宜興是我的故土,相信也是各位創作者去到就會愛上的地方。”
南京米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藝術總監、編劇張寧寧說,前些年她去宜興茶園采訪后寫了一部微短劇,名為《品》。“我覺得宜興的歷史底蘊、人文風貌以及它的紫砂壺藝術和茶文化都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的。希望我們用作品帶觀眾走進宜興,去品茶、品心、品人間冷暖、品人間大愛。”
“宜興是一個被低估的寶藏城市。”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吳念初告訴觀眾,去年她第一次來宜興,夜晚看到了打鐵花等國風表演,去窯湖小鎮坐小火車觀看了整個小鎮風光,感覺特別震撼。“如果未來有更多影視作品在宜興拍攝的話,一定前景無限。”
宜興擁有“三山二水五分田”的黃金比例地貌,素有“陽羨山水甲江南”美譽。這里文脈厚重、源遠流長,7000多年制陶史、2200多年建縣史,孕育了紫砂、青瓷、美彩陶等“五朵金花”。宜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馬鐘說:“我們誠邀廣大劇作人走進宜興,在秀美山水之間獲取靈感、激發創意,將更多宜興好故事、好風景融入到好作品中。我們也將構建一站式、全鏈條的保障服務體系,全面落實現場拍攝便利條件,不斷優化實地采風、內容取景等創作孵化,更好促進微短劇與文旅發展有機融合,推動‘鏡頭里的故事’和‘鏡頭外的生活’雙向賦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