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一為林徽因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能夠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卻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彰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看看這張照片,這是林徽因與她的表姐妹們的合影。1916年,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在北洋政府中任職,全家從上海遷到了北京,住后王公廠。林徽因當時12歲,與表姐妹們同入了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子中學讀書。照片就是在校期間林徽因與表姐妹們穿校服的合影。
姐妹們身著的統一服裝,就是培華女子中學的校服。這種校服是“五四”時代女學生裝的改良:中式的偏襟立領兒琵琶扣兒圓擺上衣,西式的及膝百褶兒裙,深色絲襪,黑色帶襻兒皮鞋,典雅秀麗中又有些洋派,走在大街上特別引人注目。那時的新女性大都是扎麻花大辮兒,額上留著長長的劉海,保持著上衣下裙的裝式。這張照片正是那個時代時尚女性的典型寫照了。
北京培華女子中學是一所比較現代的貴族學校。林徽因等人所穿的校服,從款式和布料兒上看,都是十分考究的。學校收取昂貴的學費,也有嚴格的管理。它的風格是貴族化的,教會學生怎樣做出色沙龍和聚會的女主人,要求她們秀外慧中,有嚴格的教養和堅強的性格。也是在這所學校里,林徽因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
再看看費孝通兒時的合影,看看他們當時的裝束。這張照片攝于1911年,地點在江蘇省吳江縣縣城富家橋費宅院內,五開間正房門前。這是費孝通的母親楊紉蘭女士和她的五個兒女的合照。被母親抱在懷里的就是未滿周歲的小兒子費孝通——費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人,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28年考入東吳大學醫預科,1938年獲得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博士學位,1945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選為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院士,1988年獲聯合國大英百科全書獎 。
照片中的情景,是在長袍馬褂和制服短發并存的家庭里。每逢晚上出門,孩子們還要提著帶有“江夏費”字樣的燈籠,尚存幾分過往世家和望族的遺風。而看他們手里拿的,白天玩耍的時候,手里揮動著的已經是紅十字會的小旗兒了。——那是“民國”初變,新文化運動還沒有形成“新潮”的特殊時期,社會上的名門大家,還沒有“新文化”呢。
文化,衣裝文化,都是一個時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和“氣質”,看清了它,也能看出社會的“生活面貌”,特別是精神面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