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設計的校徽
林徽因在東北大學辦公照片
1928年深冬,沈陽城的積雪尚未消融,林徽因裹著大衣,走進東北大學新建的建筑系校舍。
此時的她剛從美國賓大畢業,與梁思成一同應張學良校長之邀,成為這所關外最高學府的首批建筑學教授。
東北大學自1923年建校以來,始終在列強覬覦中艱難成長。
張作霖被炸身亡后,少帥張學良主政東北,決心將東大辦成 "東方的柏林大學"。
1929年春,他親自發起校徽設計征集,要求 "既含地域特色,更顯民族氣節"。
作為東北大學教師,林徽因也參加了這次設計。
這是林徽因設計的設計稿。
頂部“東北大學”四字,用篆體字書寫。中間是艮卦符號,標定東北方位。
這是《易經》中 “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的方位,暗含復興希望。
最具震撼力的是底部的白山黑水圖案:長白山屹立如劍,兩側分別繪有熊與狼的圖騰。
熊代表沙俄的貪婪,狼象征日本的兇殘,而白山黑水巍然不動,正如抵御外侮的決心"。
這種將傳統易學、地域特色與民族隱喻熔于一爐的設計,令張學良拍案叫絕。
最終林徽因的作品,在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東北大學的校徽,還獲得了400銀元重獎。
新校徽設計圖
這是如今的東北大學校徽圖案。
這枚校徽以圓形為基底,整體采用深藍與白色為主色調,頗為簡約。
頂部鐫刻著 “東北大學” 四個字,是1993年,校方專程去請回的張學良筆跡。
校徽中央,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長白山與黑龍江的輪廓。
校徽底部,波紋中暗含《易經》艮卦符號,標定東北方位。
這一設計既延續了林徽因1929年設計的核心意象,又通過現代化的平面手法,使設計更貼近國際化。
林徽因的其他代表作品
這是林徽因設計的吉林西站。
20世紀20年代,日本通過南滿鐵路,逐步控制東北經濟命脈。
為打破壟斷,吉林省督軍張作相力主修建吉海鐵路,明確要求 “完全由中國人設計施工”。
1927年開工典禮上,張作相擲地有聲:“寧可多繞百里路,不借東洋一粒釘!”
而這座鐵路的總站,便由林徽因執筆設計。
車站以哥特式尖頂為主體框架,整座建筑俯瞰如伏臥雄獅,寓意 "東方睡獅覺醒"。
磚石結構的外立面,采用吉林本地云母石砌筑,日光下泛出細碎金光,暗含 "金石之堅" 的隱喻。
林徽因設計這座車站,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呼應著二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愛國意志。
如今,歷經近百年風雨,吉林西站至今仍保存完好,而且其空間適應性依舊令人驚嘆。
這是林徽因設計的八寶山公墓。
1949年后,北京提出要在西郊修建公墓,以安葬為民族獨立犧牲的英烈。
公墓選址最終確定在八寶山明代褒忠護國寺舊址。
于是,1950年林徽因便承擔起了設計任務。
此時她已罹患肺結核多年,臥床不起仍堅持工作。
在協和醫院病房,她伏在畫板上反復修改方案,親自繪制墓區詳圖。
林徽因以 “園林式公墓” 為理念,采用中軸對稱結構。
以明代護國寺為中軸線起點,主墓區沿山勢層層遞進,形成 “一軸多進” 的空間序列。
俯瞰公墓,整體呈綻放的花朵形狀,花瓣區域為墓區,花蕊位置設骨灰堂,寓意 “生命如花,精神永續。
林徽因還是英雄紀念碑設計團隊的主要成員。
設計初期,設計團隊成員面臨 “仿西方紀念碑” 與 “走民族風格” 的爭論。
林徽因堅決反對照搬歐美紀念碑的方尖碑形制,提出:“中國的紀念碑應從中華文化基因中生長出來”。
此外,林徽因承擔了紀念碑紋飾設計的核心工作。
時有人提議采用歐洲古典的莨苕葉紋飾,林徽因反駁:“先烈豈能讓洋花草裝飾?”
最終確定以國產的牡丹、荷花、菊花組成的 “花環” 為核心紋飾。
1955年 ,林徽因已陷入昏迷,床頭仍放著未完成的浮雕修改稿 。
可以說,林徽因的設計從未脫離家國情懷,無愧于“滿門忠烈”。
作為一個建筑師設計師,她用一生作答著:如何讓鋼筋水泥擁有民族的體溫,讓磚石草木成為家國精神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