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馬安妮 通訊員 方禮 陳朝
新疆喀什,綠意漸濃,生機盎然。麥蓋提縣的沙漠邊緣,連綿的梭梭林隨風輕擺,野兔、狐貍的足跡在沙地上若隱若現;巴楚縣的胡楊林蒼翠挺拔,吸引游客駐足拍照;莎車縣的戈壁灘上,成片的光伏板下綠意萌發,“藍色海洋”與“綠色地毯”相映成趣……這片曾飽受風沙侵襲的土地,如今正煥發勃勃生機。
喀什地區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是全國荒漠化防治重點區域。近年來,喀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系統治理、科學治沙、產業富民為核心,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綠富同興”之路。
巨大的轉變始于一場久久為功的“沙漠阻擊戰”。“十四五”以來,喀什地區依托“三北”工程六期、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等項目,累計治理沙化土地243萬畝。2024年,葉城縣通過草方格沙障鋪設,實現沙漠邊緣24公里鎖邊“合龍”。
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喀什地區科學布局“一帶、兩環、一區”,以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為根本目標,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鎖邊為重點,加強綠洲內部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危害的沙地治理,廣泛開展生態宣傳,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積極引導國企、民企、合作社、農戶參與防沙治沙,建立多元主體“共建共治”治沙模式。
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喀什地區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380.44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299.98萬畝,沙化土地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區生態明顯改善。
在茫茫沙海中,每一個治沙人頂著烈日,在沙丘上鋪設草方格,風沙吹裂了嘴唇,烈日灼傷了皮膚;他們冒著嚴寒,在戈壁中栽種梭梭苗,凍僵的手指仍緊握鐵鍬;他們常年與風沙為伴,許多人患上了呼吸道疾病,卻依然堅守在治沙一線……
沙化土地面積減少的背后是數代人的努力。每年春季,在喀什地區的公路沿線、沙漠邊緣、村莊周圍,總能看到干部群眾植樹造林的背影。在麥蓋提縣生態林建設展示館內陳列的工具、照片,記錄了每個時刻當地各族干部群眾與風沙搏斗的艱辛歷程。
為遏制沙漠擴張,喀什地區創新防沙治沙技術集成模式,針對不同沙化危害程度的區域,實施差異化治理策略。
“我們在風沙活動強烈的區域,會優先采用工程固沙模式,通過鋪設草方格、設置高立式沙障等,快速降低風速、固定流沙;在立地條件相對較好、有水資源保障的區域,同步推進生物治沙,種植胡楊、梭梭等耐旱作物,構建喬灌草結合的生態防護林體系。”喀什地區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說。
由于治沙區域的地理氣候、土地沙化程度和植被分布特點都不盡相同,喀什地區各縣市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施策、科學治沙”的原則,根據不同立地條件和沙化程度,初步總結出“高立式草方格+基干防護林帶+防護林網+光伏”模式、“防護林帶網+集中連片人工造林”等治沙模式,鞏固阻擊戰鎖邊成果,實現擴邊增綠。
據了解,2024年,喀什地區共完成工程固沙面積1.19萬畝,完成生物治沙面積90.88萬畝。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沙漠當然是吃‘沙’嘍!”巴楚縣農民阿卜杜拉·熱合曼通過種植肉蓯蓉,年收入超過10萬元。像他這樣依靠沙產業致富的群眾在當地越來越多。
既要生態“綠被子”,也要發展“金飯碗”。漫步沙區,酸棗、山杏、大果沙棗、文冠果等樹種蓄勢待發,梭梭、檉柳、四翅濱藜下,肉蓯蓉、甘草、羅布麻等中草藥蓬勃生長。
“我們科學利用沙區光、熱等資源,選育適合沙區生長的經濟作物,同時積極引進新型經營主體,打造生態沙產業,實現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喀什地區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此之外,喀什地區始終將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積極發展生態沙產業、沙漠旅游業等綠色產業,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提升”。在麥蓋提縣、莎車縣、岳普湖縣和巴楚縣等地,當地文旅部門充分利用沙漠區域,突出研學科考、沙漠觀光體驗和體育功能,沙漠生態旅游人數逐年增長。
喀什地區各縣市還依托防沙治沙項目,優先吸納本地勞動力參與項目工程建設,在項目運營管護期提供生態管護、光伏電站運維等崗位,鼓勵群眾種植沙棘等經濟作物,參與沙產品加工銷售,形成“家門口就業+產業分紅”的多元增收模式,讓生態效益真正轉化為民生福祉。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