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程家橋街道舉辦“口述社區故事——長寧外環生態綠道的蛻變”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活動。社區志愿者和虹橋中學的孩子們來到有年堂驛站,共同講述從環城林帶到生態綠道的綠色轉型之路,見證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動實踐。
自廣順北路至空港八路,長寧外環林帶生態綠道全長約6.25公里,以“林水交融、四季皆景”為特色,串聯起密林、濕地、花海、橋梁與驛站,被市民譽為“最美騎行路線”“最佳跑步訓練路線”。
這樣一條城市綠道曾經是什么樣子?它是如何建成的?程家橋街道的社區口述志愿者從一張1995年的老照片開始講起:“曾經這里是一片宅基地,居民因為建設環城林帶而搬離,現在的有年堂就是曾經宅基地里保留下來的房子。”改為防護林帶后,這里被一枝黃花等入侵植物占據,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生態環境岌岌可危。然而,隨著城市更新的步伐加快,上海綠道專項工程的實施使得這片區域煥發了新生,成為長寧區乃至上海市中心城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范。
一段段故事的講述,讓參與活動的居民們深有所感。“以前這里幾乎沒人過來,現在專門來這里騎車鍛煉的人都多了”“現在不僅環境變美了,路上遇到的小動物也變多了”……
活動中,來自虹橋中學八(1)班的吳雋喆、顧逸菲、湯佳怡三位學生代表們分享了各自小隊開展的昆蟲屋自然調研實踐活動,為活動增添了青春的色彩。此前,學生們利用廢舊材料制作了三座環保昆蟲屋,并分別安置在“融”“憶”“荷”三個生境花園內。這些昆蟲屋既成為了昆蟲的溫馨家園,也是學生們觀察自然、記錄生態的小小實驗室。通過持續的觀察與記錄,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到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增強了環保意識。
“保護自然可以從為一只小螞蟻建造家園開始,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生態環境的守護者。”“通過這次活動,我開始學習從其他生物的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希望萬物都可以有自己的棲息地。”學生們表示。
據了解,此次活動是長寧外環林帶生態綠道“小寧綠道觀察家”系列活動之一,10余位來自程家橋街道王滿泗橋居民區、虹橋機場新村居民區和上航新村居民區的居民志愿者代表們共同參與。
圖片來源于程家橋街道
撰稿:譚奕茂
編輯:竺嘉茹
責編:顏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