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3日電 (記者李博)到今年底,北京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5%,同時建設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20處,百花山自然保護區將積極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模式。
在5月22日舉行的《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林晉文介紹了上述情況。
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突破91%
“一屏五帶、兩軸三環、九楔十五片”的綠色空間為北京帶來了鳥語花香的城市森林,串聯了環繞都市的公園項鏈。目前,北京森林覆蓋率達到44.95%,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突破91%,79處總面積3680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地串聯成網,延慶野鴨湖、門頭溝褐馬雞棲息地等關鍵生態廊道實現貫通。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北京正以花園城市建設為引領,創新構建“就地保護+科學修復+全民共享”的生態治理模式,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林晉文說:“首都北京,不但是市民‘推窗見綠’的綠色家園,也是野生動物安全棲息的生態樂園。”
北京已建成558處自然帶 相關地圖將發布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發布人在發布會上展示花園城市自然帶示意圖。 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如果說自然保護地是野生動植物的王國,那么創新實施的自然帶建設就是要打造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綠洲。發布會上,林晉文現場展示了一張標注著已建成的自然帶坐標的地圖,總計有558處,他說:“這張圖直觀呈現了市民生活區域周邊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也是北京花園城市建設成果的體現。”
北京花園城市自然帶示意圖。
據悉,北京花園城市自然帶示意圖將在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官網和微信公眾號同步上線。
“自然帶的概念是北京首創。”林晉文介紹,2021年以來,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在城市公園、林地綠地區域內保留較大面積且具有良好聯通性的區域,通過保留枯木落葉、恢復鄉土植被、搭建本杰士堆和昆蟲旅館、懸掛人工鳥巢、改造小微濕地等措施,建成自然帶558處,包括生物多樣性示范區、生態保育小區等,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生態網絡,為刺猬、松鼠、昆蟲、鳥類等城市中的野生動物留下棲息繁衍的空間。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還針對黑鸛、褐馬雞等重點物種專門設立了野生動物保育小區。林晉文透露:“就在今天,北京市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丁香葉忍冬’野生植物保護小區在門頭溝區清水鎮正式掛牌。”
截至目前,北京各類自然帶共建設本杰士堆2600余個、小微濕地700余處、放置人工鳥巢7800余個,昆蟲旅館3000余個,種植食源蜜源性植物(含地被)75萬株。監測數據顯示,自然帶內鄉土植物群落覆蓋度提升30%,濕地生態鏈修復率達85%。頤和園后溪河、翠湖濕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示范區域,已成為蒼鷺駐足、野兔棲居的城市秘境。
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國“輸出”668只麋鹿
據科學監測和統計,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已達620種,較2024年612種新增8種,且全部為鳥類,麋鹿、黑鸛、褐馬雞等“國寶級”物種種群持續增長。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國“輸出”668只麋鹿,在全國建立了47處麋鹿遷地種群。
京津冀晉蒙五地山水相連,草木相依,聯防聯控機制成效顯著,森林防火、疫源疫病監測實現信息互通,野生動物收容救助率達100%。北京通過支援周邊地區建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聯合開展檢疫專項行動,為華北地區2.8萬平方公里生態屏障筑牢安全防線。林晉文表示,這種跨區域協同保護模式,為全球特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北京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