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有這樣一則帖子很火,引發了網上鋪天蓋地的吐槽。
上海有人在一家甜品店里,買了一份48元的小泡芙。
里面也就6、7個左右,一口一個的大小,居然還是空心的。
奶油另外裝在了一個袋子里,要吃還得自己動手擠進去。
買一袋只送一種奶油,想要其他口味的奶油還要再付10塊錢。
發帖人吐槽:“我請問這種產品的意義是?鍛煉消費者的動手能力嗎?買完感覺自己像大傻。”
評論區里,很多人都表示見怪不怪:
“加深我對該ip的偏見,后面加個0賣給上海人真不是開玩笑的。”
“他們還省了人工費哦?”
“48還讓我自己擠?這都能賣出去,再往后48是不是得自己和面自己烤了。”
你會發現,現在一些甜品的價格,越來越讓普通人望而卻步了,感覺我的嘴配不上高貴的它。
28元一個拇指蓋大小的巧克力,5塊錢一小根的辣條堿水棒,24塊一小個的肉骨頭形狀可露麗......
14元一片的北海道豆乳吐司,10元一片的蜂蜜吐司,讓人不禁思索:《這片吐司是救了面包師的命嗎?》
還有100元一個的《焦糖葡萄布里歐》,嫌貴就是你命里不帶安佳黃油。
難怪都說,當代虛假的奢侈品三件套:愛馬仕、香奈兒、LV;
真實的奢侈品三件套:鹵味、麻辣燙、面包。
02
更不用說前段時間,幾乎全網都在吃的玉米蛋撻。制作工藝其實并沒有多復雜:
酥皮撻里填上蛋撻液,烤好后涂上一層玉米卡仕達醬,再蓋上一塊烤玉米封底。
簡簡單單一小個,你猜多少錢?48元。
毒販思考了一晚上都打算改行去做玉米蛋撻。
很多探店博主都把玉米蛋撻吹上了天,但話術實在是有點令人啞然失笑:
《它上面居然真的有玉米哎》、《就有種空口吃玉米的快樂》。
玉米是什么很稀有的東西嗎......
要知道,去年玉米的收購價,最高是1塊6一斤,普遍在幾毛錢左右。
也就是說,農民最少需要賣出30幾斤的玉米,才夠買一個玉米蛋撻。
至于味道嘛,很多人滿懷期待地花大價錢嘗鮮之后,失望得無以復加:
“不要再發明這些難吃無聊的東西了行嗎?簡直難吃到死,太甜了”。
針對玉米蛋撻的吐槽越來越多,有人一針見血地戳穿了本質:
“東西賣不出去怎么辦?第一招綁定愛情,第二招綁定潮流,第三招,到底是誰還沒有吃到閨蜜買的玉米蛋撻啊。”
有人為種玉米的農民感到不值,因為他們似乎是經濟鏈條中得益最少的:
“我親眼看著那群年過半百的老人,顫巍巍地以8毛錢的價格,將玉米成車往外運。
然后又親眼見證,只不過是加了一層所謂的蛋液和塔皮,就以38塊錢的價格重新賣到了農民的兒女手上。”
也許有人會覺得,人家明碼標價,你嫌貴可以不買啊。
這種論調引起了評論區齊刷刷的排隊反駁:“價格本就不合理,為何不讓說?”
03
你會發現這些每段時間都推陳出新、全網爆火的貴價網紅美食,往往會和一些消費主義制造出的洗腦概念所綁定。
比如128元的草莓塔、168元的1米糖葫蘆綁定愛情:“愛她就送她一個草莓塔。”
“這個冬天誰還沒有吃上男朋友送的1米糖葫蘆?”
48元的玉米撻綁定閨蜜:“我好閨蜜會請我吃一萬個!”
588元揚州炒飯綁定非遺:“唐宋元明清,從古炒到了今。”
一個48元的玉米蛋撻,也許真實的價格可以拆解成:
玉米(0.5元)+蛋撻液(1元)+酥皮(1元)+故事(45.5元)。
越來越多的商家,正在用故事、概念包裝普通食材,將成本低廉的東西賣出10倍高價,以“網紅爆款”的名義來收割消費者。
行為經濟學家發現,當商品附加“故事”、“體驗”等標簽時,人的大腦前額葉皮層,對價格的敏感度就會下降。
之前在紐約,就發生過這樣一個真實案例。
有3個室友,因為喜歡吃牛排,就開玩笑地把自家房子,在谷歌地圖上改名為“梅蘭牛排館”。
并叫來一些朋友給自己寫好評,讓它搖身一變成了“紐約上東區最好的牛排館”。
在這種轟炸式營銷下,上千人蠢蠢欲動,紛紛預約了這家牛排館。
這3位室友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自己房子改造成了一家真正的餐廳,不過只開一個晚上。
他們從預約名單中挑選出了120名身份高貴的食客,并用一些故事、概念,讓他們相信:
自己真的是在一家超級高檔的餐廳用餐。
他們發明了五道菜,取名為“牛的一生”,要價114美元每人。
前菜《草地帶來了生命》,也就是沙拉,讓顧客體驗像牛一樣吃草;
開胃菜《青春轉瞬即逝》,其實就是牛肉做成的肉丸;
《農業協同效應》:超市法棍上放一些西紅柿、羅勒、奶酪;
主菜:簡單的牛排搭配馬鈴薯;
甜點《天使與惡魔的蛋糕》。
看起來高大上的概念,實際后廚卻亂作一團,是由一群沒有任何餐廳經驗的二十幾歲年輕人來掌舵的。
這場“惡作劇”卻騙過了幾乎所有人,紐約上東區的精英們,花大價錢吃了一頓騙子們故弄玄虛的晚餐。
04
希望越來越多人能看清,這個消費主義時代下:
一些商家正在用故事編造騙局,用場景綁架需求,用噱頭掩蓋性價比。
有錢人當然可以為這些虛假的概念、情懷、故事的溢價買單;
但普通人就有點可憐了:辛苦工作了一天,想買個小蛋糕犒勞一下自己;
結果買單的時候一看價格,發現自己一天都白干了。
當流量退潮,你會發現:玉米還是那個玉米,蛋撻還是那個蛋撻,只有你的錢包變空了。
熱搜上荒誕的“48元空心小泡芙”“48元玉米蛋撻”,本質其實是:
資本用濾鏡篡改食物的本質,用營銷替代味覺的判斷。
所以啊,如果你認為定價不合理,不買就是最大的反抗。
市場終將用銷量,教商家重新定價。
共勉。
作者:小椰子,個人成長領域作家,全網粉絲量破200萬。關注我,用獨特視角解讀社會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認知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