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根據作家葛亮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燕食記》登上北京國家話劇院劇場,這部以嶺南飲食文化為脈絡的作品,重新編織了嶺南飲食文化記憶的經緯。本輪首演將持續至5月25日。
《燕食記》演出海報
《燕食記》被視作葛亮“中國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首發于《收獲》2021年第2期,人民文學出版社于2022年7月出版單行本。小說原著以“飲食”為切口,勾勒粵港百年風云,評論家們贊譽其“于鼎鼐之間見乾坤”,既有對傳統文化的致敬,也有對現代性問題的反思。作品獲豆瓣8.5高分,入選多家2022年度十佳好書榜單。
小說《燕食記》書封
對于話劇《燕食記》來說,將四十多萬字的文學著作壓縮至120余分鐘的舞臺作品,猶如在百年歷史的濃湯中萃取最精華的“味魂”。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表示,此次話劇改編不僅是對廣府飲食文化致敬,更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對“傳承與創新”“堅守與變革”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一蔬一飯見天地,一味一情寫人生?!毙≌f《燕食記》的動人之處,在于用食物編織起最樸素卻真誠的情感網絡。榮貽生在美食大賽最后的選擇藏著嚴師背后的舐犢之情;陳五舉與戴鳳行在灶臺前切磋廚藝的默契,是比愛情更深厚的知己之交;慧姑對貽生的關愛和守護,飽含了重情重義的堅守;茶樓里跑堂伙計與茶客間的寒暄,都浸潤著街坊鄰里間的溫熱人情味。
排練照,張肖導演同演員說戲
改劇由中國國家話劇院90后導演張肖執導,他之前從劇院品牌項目“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一季中脫穎而出。“中國人的道理,都在這吃里頭了。”張肖表示正是抓住了原著“戲核”,主創團隊此番以“吃”為支點的重新編排舞臺敘事,精心打磨“辨味”“熬蓮蓉”“改良菜式”等核心段落,讓文學中的哲思通過演員的臺詞與肢體語言自然流淌。
用食物拼貼時代群像
如何讓百年史詩吸引年輕觀眾?此次以張肖為核心的年輕主創團隊,選擇以“游戲感”重構宏大敘事,以原著中的“美食大賽”作為全劇框架,巧妙填充進人物成長的脈絡,讓厚重的故事在插敘結構和幽默敘事中展開,呈現出張弛有度的節奏和輕盈的整體觀感。美食大賽上,熟悉的TVB綜藝感節目片場,4K即時拍攝技術精準捕捉演員面部表情細節,多媒體動畫直觀呈現原著中菜品的色香味,沉浸式觀感令觀眾直呼:“仿佛穿越到《食神》片場!”
《燕食記》劇照
在舞美設計王琛和燈光設計王琦的創意之下,話劇《燕食記》打破傳統設計思維,舞臺巧思和誠意十足,廣彩瓷紋樣投影點明主題,港風茶樓和復古服化勾起回憶?,F代音樂唱段的融入和粵語臺詞的保留,令這種“新嶺南美學”既尊重傳統,又契合年輕審美。這些細節不僅是對原著中港粵茶樓文化的還原,更是對一個時代集體記憶的致敬,讓文學中的“煙火氣”真正走進大家的生活。
面對原著龐雜且個性鮮明的角色體系,在編劇精簡為30余個核心人物的改編后,15位演員以“絲滑換裝+聲線重塑”實現“一人千面”:前一幕還是清末茶樓里拖長腔吆喝的跑堂,轉身便化作西裝革履的現代食客,通過手勢習慣與方言口音的精準切換,演員們“一趕多”演繹的茶客眾生相,無疑在碎片化場景中拼貼出完整的時代群像。
《燕食記》劇照
“好故事的核心永遠是人?!睒s貽生作為時代洪流中被動的文化傳承者,展現了從身世成謎的孤兒到“同欽樓”大按師傅沉重的成長軌跡,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章劼通過收斂克制又飽含深情的表演,刻畫出一代匠人的精神圖譜;中國國家話劇院青年演員張若塵演繹的陳五舉,作為巨變時代下的新生代“革新者”,形象飽滿立體,從謙卑順從到聽從本心的自我覺醒,其成長軌跡暗合改革開放后粵港文化的融合進程。故事線中以“斗雀”隱喻師徒二人的抉擇,更賦予戲劇深層次的象征性,不少年輕觀眾表示在陳五舉身上也看到自己的困惑與突圍。
《燕食記》劇照
葛亮:“書中的‘親人’重回身邊”
在演后談上,原著作者葛亮激動地表示,話劇《燕食記》的改編讓他“如見故人”,不僅看到文字脫離書本活色生香地呈現于舞臺上,還給自己提供了新的視角?!案兄x《燕食記》劇組全體演職人員,用這樣的方式讓書中的‘親人們’重新回到了我的身邊?!?/p>
《燕食記》首演結束后,同名小說原著作者葛亮(中)及演員主創同全場觀眾大合影
葛亮很驚喜主創團隊在《燕食記》原本憂傷的、深藍色的基調當中,發現了如此活潑、朝氣、樂觀的關于傳統文化的表達。“這次的舞美設計非常簡潔,但是它有廣東嶺南特色的滿洲窗、有近代商住特色建筑的騎樓,還有一道道具象化的粵式點心,更有不絕于耳的‘廣普’。這種鏡像式的詮釋帶給我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相信這就是舞臺的魅力。”
在場觀眾也紛紛表示,這部悲喜交織的演出,不同于以往國家話劇院劇目的傳統印象,完全打破了想象,“看完超想吃粵式點心”。主創團隊也就觀眾提問進行了真誠的回答。導演張肖表示,接手《燕食記》這樣的文學著作,內心惶恐又激動,與團隊在一起創作的過程像一次緊張刺激的冒險。
《燕食記》劇照
澎湃新聞記者現場觀察到,《燕食記》劇組還在劇院現場設置了互動活動,希望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地收集來自各方面的建議,讓觀眾不僅在劇場內成為“參與者”,也在劇場外成為“共創者”,助力《燕食記》像劇中烹制蓮蓉一樣,不斷打磨出它的絲滑和香氣。
當舞臺上的“美食大賽”落幕,榮貽生用右手端起了炒鍋,成全的不僅是新一代,更是成全了顛沛半生的自己。這是一場無人勝出的決賽,卻是嶺南飲食文化守護與革新的勝利?!堆嗍秤洝酚梦枧_演出證明,傳統文化與新生代精神可以在當下同時呈現。而刻在中國人基因里的味覺記憶,是每當蒸汽升騰時就會被喚醒的情感共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