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晚,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內座無虛席,由中央戲劇學院出品、實驗劇團制作的大型原創(chuàng)話劇《屈原辭》迎來本輪首場演出。該劇由表演系王鑫教授擔任導演并領銜編劇張立臣,著名舞美設計師孫大慶教授擔綱舞臺設計,集結了一支以青年藝術家為主體的主創(chuàng)團隊和表演陣容。
作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4年度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資助項目,《屈原辭》以全新的藝術形式呈現中華詩人屈原的傳奇一生,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反響。
青年語言,說出屈原的堅持
話劇《屈原辭》以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為藍本,講述他在楚國政局動蕩中堅持理想、力主變法、終被流放投江的悲壯一生。劇中通過屈原與鄭袖、靳尚、張儀等人物的政治博弈,展現了忠誠與權謀、信念與現實的激烈沖突。劇本以青年視角重構屈原形象,使這位詩人既有理想的光芒,也有現實的情感厚度。面對楚國衰亡與百姓疾苦,屈原寧死不屈,以生命書寫忠貞之歌,呈現出一位理想主義者在亂世中的光輝與悲劇。
在藝術呈現上,《屈原辭》融合詩意與寫實手法,將《離騷》《天問》《九歌》等屈原經典篇章巧妙融入劇情,對楚辭文化進行了當代表達。全劇以“民心”為主題核心,通過廷辯、流放、訣別等高光場景,展現了屈原堅守信念、直面權謀的精神抉擇。劇中眾多人物的命運與選擇,共同烘托出“民心所向,政之所存”的思想內核。結尾部分以屈原與漁父的問答代替直觀的“投江”場景,使整部作品在詩性與現實之間完成一次精神升華,傳遞出理想主義者不屈的靈魂力量。
舞臺如詩,書寫楚辭新意
該劇的舞臺美術別具匠心,將象征楚國文化的元素融入舞臺空間:青銅編鐘、祭祀之鼎分列兩側,莊嚴厚重的鐘鼎之聲貫穿全劇,成為權力博弈的隱喻背景;高懸空中的層疊竹簡幕簾若隱若現,營造出古樸蒼茫的書卷意境;舞臺地面上水波燈影流動,重現汨羅江畔的意象,隨著劇情推進由靜轉急,烘托出屈原人生的悲歌壯志。再配以融入楚地民樂元素的背景音樂和莊重唯美的舞蹈編排,全劇營造出亦真亦幻的史詩質感和震撼人心的舞臺感染力。在詩化意象與數字舞臺語言的融合中,《屈原辭》建立起一套具東方氣韻的現代劇場美學。
青年力量,文化傳承的新表達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屈原辭》由一批富有朝氣的青年藝術工作者共同打造。導演王鑫帶領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青年演員傾情出演,將課堂所學融入舞臺實踐,在角色塑造上展現出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和真摯的情感投入。青年主創(chuàng)團隊大膽嘗試新的戲劇表達方式,使這部歷史題材作品散發(fā)出蓬勃的時代氣息。作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支持項目,該劇也是高校青年藝術人才舞臺實踐能力的重要體現。全劇節(jié)奏明快緊湊,多媒體影像與演員肢體表演交相呼應,臺詞既保留古典韻味又融入當代語言的點綴,成功拉近了古老主題與當代觀眾之間的距離。可以說,《屈原辭》是傳統(tǒng)文化經由青年一代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生動實踐。
首演當晚,劇場內多次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許多觀眾為劇情所打動,紛紛表示“在話劇舞臺上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屈原”。不少青年觀眾也從中找到了共鳴:“屈原堅持正道卻屢受打壓的遭遇,讓人聯想到現實中理想主義者的堅持,非常震撼!”現場有專家評價認為,該劇在思想性與藝術性上取得了出色的平衡,通過豐富的舞臺手段賦予經典題材新的生命力,對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具有積極意義。
據悉,話劇《屈原辭》首演后還將于5月12日至18日在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連續(xù)上演九場,力求將這部凝聚匠心與熱忱的作品呈獻給更多觀眾。
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
5月11日-18日 19:30
5月17日-18日 14:30
演出地點
中央戲劇學院 · 實驗劇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