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文 /林鴻東
去年12月,認真拜讀翔安古鄉賢林希元的《便安橋記》(收錄于《林次崖先生文集》,校注者何丙仲),讀到“同安負山襟海,上達京國,下通百粵。七泉之巨邑,南北之要沖,孔道也”一句時,忽然想到翔安各界多年來廣泛引用的關于馬巷是“七泉之巨郡,南北之要沖”的說法。
記得最早看到“七泉之巨郡,南北之要沖”說法是在洪樹勛先生文章《馬巷古代交通史話》。《史話》中寫道:“馬巷三面襟海,一面羅山。水陸交通歷來發達,古道、古橋縱橫四達,內河外海航行兼具。故明理學名 宦林次崖先生推崇馬巷為 ‘七泉之巨郡,南北之要沖’?!?文中洪先生指出“七泉之巨郡,南北之要沖”的提出者為翔安明代 理學名 宦 林希元。
洪先生的說法并非無中生有,其依據是《馬巷廳志》。清光緒黃家鼎編撰的《馬巷廳志》有個形勝篇,篇中首段寫道:“馬家巷店鋪櫛比,煙火萬家,洵村落巨鎮”,這種描述無疑是貼近事實的。然而,在這段關于馬巷形勝的描寫的背后,編撰者摘錄了《林次崖集》、《方輿紀要》、鄭普《平寇記》、《海國聞見錄》、莊光前《海防論》等古文獻中涉及到馬巷廳的關于同安縣、金門島的地理重要性的論述,其中便有一句:“《林次崖集》:‘七泉之巨郡,南北之要沖’?!?br/>
我們知道,“七泉”指泉州七邑,也就是七縣?!翱ぁ币彩且环N行政區劃單位,秦之前小于縣,秦之后大于縣。隋唐以后,州郡開始互稱,而到了明朝,郡這一行政區劃單位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府。不過,盡管到了明清,郡已不再作為正式的行政區劃單位,但在一些文化、歷史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能看到郡的稱呼,這更多是基于傳統或文化習慣。
無論是林希元的原著,還是文理上的邏輯,都可以明了,“七泉之巨郡”實為“七泉之巨邑”的誤寫,且“七泉之巨邑”指的是泉州七邑中的巨邑,古同安縣?!捌呷抟?,南北之要沖,孔道也” ,剛好呼應“同安負山襟海,上達京國,下通百粵”。
關于巨郡這樣的表述,在康熙南巡時的詩句中,倒是可以找到,是形容淮安、揚州二府的,詩中寫道:“淮揚皆巨郡,地本號饒腴。”顯然,稱巨郡,整個古同安都沒資格,又如何會是馬巷廳?更不適合用來形容原來的馬巷鎮與現在的馬巷街道。其實,馬巷就是馬巷,用“店鋪櫛比,煙火萬家,洵村落巨鎮”形容古代盛況即可,無須再說“七泉之巨郡”!
《馬巷廳志》出點錯是很正常的,本來它的內容就是到處摘抄的。再說,《廳志》摘錄 《林次崖集》的“七泉之巨邑,南北之要沖”一句,其實指的是包括馬巷廳地界在內的古同安縣,因林希元的時代壓根就沒有馬巷廳。
《馬巷廳志》的錯,是將《林次崖集》中的“邑”字誤寫為“郡”,遺憾的是,后學們學而不思,從來不去查閱林希元的原文,將錯就錯,且一錯就是一百多年。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