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南安市向陽鄉五臺樂山昭惠祖廟
發現一座元代塔碑
引發文物界關注
這座刻有“敕寂感大師塔”字樣的石碑
據考證距今已有695年歷史
或將成為南安市新一批不可移動文物
5月17日上午,記者在昭惠祖廟看到,這座青石質塔碑高約130厘米、寬71厘米、厚10厘米。碑身正中陰刻“敕寂感大師塔”六個大字,單字尺寸約24×25厘米,筆力遒勁。兩側題刻雖部分風化,但仍可辨識“至順庚午十一月住山啟明立”“當山僧祖光捨鈔剙造石碑”等字樣。
昭惠祖廟管委會副主任吳榮昌經過反復推敲,初步解讀碑文:上款記載僧人祖光出資造碑,下款顯示石碑立于元代至順庚午年(1330年)十一月,由昭惠祖廟時任住持啟明監立。
吳榮昌告訴記者,5月16日,他接到線索,在杏田村下壤子水庫泄洪口處發現一塊刻字石碑。得知消息后,他立即聯系人員用拖拉機將石碑運回昭惠祖廟保存。這座重達500多斤的塔碑,曾作為水庫泄洪口的砌石,默默“服役”數十年。
吳榮昌回憶,20世紀60年代末,還是小伙子的他與生產隊社員參與修建杏田村下壤子水庫(小二型)。當時需要大量石塊,又因山上石料短缺,很多社員從昭惠祖廟附近搬運大量塔碑、墓牌用于水庫工程。
“這塊碑被砌在泄洪口,中間鑿出直徑約15厘米的流水洞,用木塞控制排水。”他指著碑體上被煙火熏黑的洞口解釋,當年為拔除卡死的木塞,村民甚至用火燒木頭,才勉強取出。
“敕封‘寂感大師’的記載在閩南地區極為罕見,這座塔碑可能關聯元代宗教制度或地方高僧生平。”吳榮昌說,發現石碑后,他已緊急聯系南安有關部門及拓印專家。
據介紹,南安市文物部門認為該碑具有重要歷史研究價值,擬將其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按照碑刻的時間記載,這塊石碑已存續695年歷史。若能明確‘寂感大師’身份及碑文全貌,可為南安元代佛教文化研究提供實物見證。”吳榮昌說。
“這塊塔碑的重現,折射出半個世紀來基層文物保護觀念的轉變。20世紀60年代,大量碑刻被用作基建材料,如今村民主動尋回文物并尋求專業保護,民間力量正成為文物保護的重要補充。”南安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
近日
一座建于元朝的施食臺
在蓬華鎮華美村被發現
或被認定為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
15日上午,記者在華美村一座宮廟內看到,放置于天井內的施食臺由青石雕琢而成,自上而下分為臺盤、束腰和臺座三部分。臺盤為仰蓮狀,以三層蓮瓣紋樣裝飾,正中可見陰刻銘文4行25字:“奉 真弟子洪天鳳施入 求福佑圣宮供俸者 至大元年三月 日志”。束腰處雕刻著一條蜿蜒的火龍浮雕,龍首昂揚,口吐寶珠,火焰紋飾同樣靈動飄逸。臺座為覆盆式蓮花座,與臺盤呼應的三層蓮瓣紋樣瓣尖微翹,線條流暢。
據相關資料顯示,施食臺又名“乞食臺”,源自佛教“施食”的典故,常見于佛寺。眼前的施食臺被當地村民稱為“博山爐”,建于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距今717年,其所在的宮廟歷經幾度重建,舊貌難存,唯有施食臺被完好地保存至今。銘文中出現的人名“洪天鳳”是當地洪氏家族的開基祖先。
“施食臺佐證了天鳳公于宋末遷居華美村,準確地記載了我們祖先在這個宮廟內敬奉施食臺的史實。因此,每代族人都會視之為寶,口口相傳,囑托后代要保護好它。”華美村村民洪文選翻開《南安蓬島洪氏族譜》告訴記者,該族譜是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華美洪氏家族第四次修編的。這本族譜里有現存最早對施食臺的記載:“佑圣宮石刻博山爐,有洪天鳳之名,為元至大元年置。昭靈宮石刻鐘鼎爐下有洪天鳳之名,為元至大三年置。”
“去年7月,南安的文物專家發現了施食臺,經過仔細勘察,最終告訴我們這是個好寶貝,提醒我們要更加重視它,并建議申報文保單位。”華美村黨委書記洪振榮介紹,村里還有與施食臺相似的寶貝,就是同樣在《南安蓬島洪氏族譜》有記載的鐘鼎爐,只不過現在僅留存臺座。
在一名村民家中的院子里,記者看到了鐘鼎爐的石刻臺座,上方設有一個圓形凹槽。村民說,隨著歷史變遷,鐘鼎爐的上半部分已難覓蹤跡。曾有人表示希望購買這個臺座,被該村民拒絕了。為了防止寶貝丟失,村民將其搬進家中保管。
“我們在‘四普’發現了這件施食臺,其提供了供養人、年代、功能的關鍵歷史信息,是研究元代閩南宗教信仰的實物見證。”南安市博物館館長曾文國說,下一步,文物部門將依法登記公布其為不可移動文物,挖掘其歷史價值,讓它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
來源:海絲商報
記者:黃俊濤、朱曉西 李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