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一種傀儡戲。成都人喜歡稱之為,燈影兒戲。
在時尚、藝術領域之中,皮影常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被視作創意源,或被借鑒。
回到原點,皮影是廟會、市集上的“小戲班”,也是牛皮、驢皮、羊皮雕刻出的一個個具象角色,表演者用手藝操控,在幕前演盡人世悲喜故事。
皮影的初心純粹且質樸,承載著生于民間、長于民間的智慧。
成都,這座煙火之城,其皮影鼎盛時期可追溯到明清,盛行時有16個“成都燈影”班之多。迄今,武侯祠錦里等地仍有皮影演出,這里還有中國唯一一家冠名國字號的皮影專題博物館。
為探尋成都皮影最初的模樣,我們將開啟一條皮影主題線路,陸續探訪成都的皮影博物館。
第一站,我們去了在都江堰的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
在,我們曾經走進過成都博物館五樓的中國皮影博物館,看過清代陜西地區的牛皮皮影《西廂記》、清代河北地區的驢皮皮影《砸鑾駕》。
同樣,在都江堰也藏了一座皮影博物館,它的名字叫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
因處在青城山腳和都江堰市區之間的玉堂街道花木城內,位置相對偏,沒有公共交通能夠快速直達,從市中心出發約輾轉4至5趟地鐵與公交,花費將近4個小時。所以,建議最好跟朋友相約開車前往。
高德地圖定位,離皮影藝術博物館不遠,還有一座烏木藝術博物館,30元/張門票,空間不算大。所以,選擇完全在個人。
01/
皮影是,卻不只是
一個家族傳承的印記。
午休結束的時間,我到達青城山大道邊,先看見的是烏木藝術博物館幾個大字,一條條粗大的烏木木樁矗立在路邊很醒目。于是,徑直沿路標走。
盡管早就做過功課,知道皮影藝術博物館的位置,但滿眼往下延伸的鄉道、密密的樹林,讓人有點遲疑:是——這里——吧?
這時候,一對熱得汗長流的男女生拐出鄉道走來,用濃重的北方口音普通話問:你是去那個皮影博物館吧?
我毫不遲疑回答:是。
女生說:那里怎么是一個民宿,沒有什么博物館?男生在旁邊補充,他們看這里有好幾個博物館就順便來逛逛。
估計是游客。我又答:應該不會吧。雖心懷狐疑,腳依然直端端向前邁,想無論如何還是要碰了南墻再死心。
走過一段路,一座傳統小院就橫在眼前,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的牌匾懸掛在門側。
兩人叫道:哎呀,走錯了門,走到旁邊去了。
掃視一圈,兩條鄉道的交匯之處,這座川西小院別具一格,雙開木門敞開,兩只石墩靜守,兩顆紅燈籠懸于檐下,再往前密林蔭蔽,沒見其他農家建筑,心情難免有點急切,急起來嘛,就難免搞錯。
見來人,非遺手工體驗區走出一位工作人員,她得知來意,隨后為我們接通各個展廳的電源。看得出跟市區打卡不斷的博物館比,這里比較小眾,工作日不太有人來。
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是一家民辦博物館,由雕塑家、收藏家趙樹同及兒子趙洪創辦。趙樹同老先生是大型泥塑《收租院》的主要創作者之一,目前這件雕塑被收藏在劉氏莊園博物館。
皮影的收藏是從趙樹同開始的。1980年代,大量中國民間藝術珍品流向海外,加上觀眾群流失,皮影制作和表演的師傅們挨個轉行。趙樹同不忍心這些雕鏤精品殆盡,于是,他幾乎跑遍全國,耗盡積蓄來購買皮影,甚至有段時間還把自家電視機賣了。
趙樹同收藏了數萬件皮影,全國各個派系的皮影都能找得到。根據數量來推算,制作這些皮影需要1500頭驢的皮革,能夠裝備將近40個中型皮影劇團。
·左為趙樹同,著名雕塑家、收藏家。攝影/王勤
經常有慕名前來的外國人,出高價收購趙樹同的皮影藏品。
2003年,趙樹同思考再三把他多年收藏的100多箱共計47000多件明、清等各個時期的皮影影偶、手抄劇本等捐贈給了自己任教的中國美術學院。這批捐贈直接促成中國美術學院皮影藝術博物館的誕生。
2015年,中國美術學院皮影藝術博物館并入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以館藏皮影為基礎,后來的皮影數字博物館又得以建立。
·皮影數字博物館,是一個皮影主題的科普網站,內容非常完備,資料也很詳實,皮影的起源、制作以及不同地域的皮影特色、皮影的創意延展、文獻資料都有相應介紹,這可以說是供皮影迷了解皮影前世今生的最佳途徑之一。
2006年,在都江堰政府的支持下,趙樹同與兒子趙洪創辦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F今,趙洪為館長,他也是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成都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館內收藏有超過1700件/套皮影,絕大部分是成都皮影。
·中為趙洪,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館長、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成都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攝影/劉海韻
原來趙洪是一名體育老師,后受到父親的影響也開始喜歡皮影,投身其中。繼承父親的遺志,他一直在為成都皮影的傳承奔走,也曾調入成都博物館,協助其在全國系統征集皮影,并創辦中國皮影博物館。
可以說,成都、杭州兩地的三座皮影博物館,背后都有趙樹同、趙洪兩父子不同程度的參與、推動。
02/
舊日時尚
到今日時尚的易幟
回到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整座小院即博物館的全部,被分隔為不同區域,包括兩個展廳、手工體驗區、互動表演區……
第一個展廳,大致展示了成都皮影的歷史以及相關媒體報道,這些報道的時間大多集中在千禧年前后。
各篇報道里談到那個時期,皮影從業者、愛好者面臨的沖擊與困境,他們又是如何變通、篤守自己的熱愛——
川北皮影創始人、閬中市民間藝人王文坤組建家庭皮影藝術團,堅持自編自演農村新變化的劇目。
趙洪曾在人民南路開過一個皮影酒吧,酒吧里掛著經典的皮影造型,同時,定期還會進行皮影戲表演??腿艘部梢陨吓_玩皮影。
原成都木偶劇團創建人的后人沈曉做過皮影劇團,哪怕自己的觀眾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他也不遺余力地表演、主持、配音。一場表演結束,沈曉又急忙忙地收拾道具、鋼架,綁在永久牌自行車上,招呼幾名徒弟擠進自行車流離。
癡迷于鑄劍的李永開,他不斷花錢收買川北、陜西、甘肅等地的皮影,并且利用電腦對皮影進行儲存、整理。他也曾夢想重建一個作坊,親手雕刻制作原汁原味的皮影。
也有法國漢學家雅克·潘帕諾(亦作雅克·攀芭諾),如何熱愛著中國傳統皮影戲。
20年前的媒體報道,再來回頭看,這種感覺不只是奇妙。那時候,我們已經體察到工業復制時代,皮影戲、雞公車、青石板路正在向世界告別,也在思考舊日時尚如何完成今日時尚的易幟。
這間展廳的最后,有一幅長長的古代官員巡視皮影圖。最前面鳴鑼開道的清道隊,有人伸出手指威懾圍觀群眾;橫眉怒目的轎夫抬著轎中眉眼開懷的官員;受驚的百姓跑到一旁……細節精妙,畫面生動,一下子就勾勒出典型的貪官形象。
03/
成都皮影
最復雜的皮影。
成都皮影,又被稱為“燈影戲”,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張獻忠、劉文秀等農民起義軍把湖北皮影帶到川北地區,后吳三桂軍隊帶入云南皮影,外省皮影跟四川本地文化結合逐漸形成川北“土燈影”。
清朝乾隆,陜西“渭南影子”傳入川北。嘉慶年間,“土燈影”與“渭南影子”傳入川西。咸豐年間,川西民間藝人融合兩者優點,創作出被外國友人譽為“最復雜的皮影”,即成都皮影。
·成都大皮影、中皮影
受到滿城旗人們喜愛的“成都皮影”,在流傳和發展過程里開始吸收“京燈影”(京城燈影)的精華以及“川人終是愛高腔”的文娛偏好,最終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代舉人周詢評價成都皮影:“燈影戲各省多有,然無如成都之精備者?!?/p>
·成都大皮影,女將軍
造型上,成都皮影流行大影兒,按尺寸分“大中小”,多采用堅硬的黃牛牛皮制作,高可達70—80厘米,造型大氣是它最醒目的標志。相比之下,北方地區的皮影較小,30公分左右,因為氣候干燥,皮影制作大了容易翻翹。
除了說到的“精備”,也就是雕刻細致、圖案精美,跟各地的燈影比,成都皮影全身還有13個關節(也有14個關節一說,在手腕處多了1個關節。一般皮影的關節就6至11個),也就使得它表達情感更加生動。
在博物館的第二個展廳里,就主要展示了成都皮影。
·第二展廳
過去,皮影表演藝人都會把皮影戲道具裝箱,背著箱子走街串巷來進行表演。一件皮影,大致為:帽、頭茬、身段三部分。為方便整理,皮影戲角色、道具又被分門別類分裝成不同的皮影包。
·皮影包
打開一個皮影劇團的道具箱,有根據角色來分的:雜頭包、旦頭包、官頭包、神頭包等形形色色的頭茬;還有根據場景、道具來的:場面包、扎巾包……
皮影戲的表演,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小型片場,必須配備服、化、道等,為人物塑造、故事敘述服務。而我國各地域的皮影和傳統戲曲結合相當密切,所以包括成都皮影在內,其頭茬/臉譜呈現出高度戲曲化、典型化,比如——
·官頭包
現在的公職人員沒有服飾外觀上的不同,但在過去,不同的社會時期,官員有著形態各異的頭飾和服飾打扮,這些也象征人物的權力和地位。
皮影通過借鑒中國傳統戲曲里的金面、白面、紅面、黑面等面譜,來分辨人物的忠、奸、善、惡等形象,以及智、勇、魯、直等性格。像金面,金色油彩為主勾畫的面譜,象征角色有異于常人的威嚴、勇猛,番邦大王、將軍或神怪等角色愛使用金面。
而傳統習慣喜歡以紅色象征正義、忠誠、正直的品格,紅面即是如此。
·旦頭包
女性在戲曲表演中的地位、角色很重要,她們的面譜都有嚴格的規定。
應用到皮影戲里,老旦、武旦、清旦、姑娘、小姐等各有特點,頭飾、發型均不同。有的戴鳳冠,有的戴帽,有的扎辮……
·高盔包
皮影戲里還有很多打斗場面,武將出現的時間比較多,各種盔帽也反應出故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等級。像男武將面譜根據正反立場、武力值等都有面譜上的區分。
館內展現的女武將面譜大都是白面,多以俊逸清秀為主。
盔帽上搭配羽毛,男女武將更顯飄逸灑脫,打斗畫面也更有美感。
·神頭包
在成都,皮影戲演的劇目以神話、傳說比較多,臉譜服飾多模仿川劇,包括對川劇五腔——昆、高、胡、彈、燈都有一定吸收。
神頭包就主要收納神話故事里的角色,《山海經》《封神榜》《西游記》等文本,為皮影提供了一眾神話人物和故事。神仙、妖魔、鬼怪,無所不包。像館里展出的神頭包里,有我們熟悉的玉皇大帝、孫悟空、龍王,沒猜錯的話,中間的那個是唐僧。
·雜頭包
雜頭包里的角色就更為復雜多元。
跟高度類型化的旦頭包、神頭包、官頭包不一樣,它收納的角色多為地方民間故事傳說里的各色人物,年齡、職業不同,人物的造型也各有特點,但無一例外他們的造型脫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地方風俗。
·身段包
頭茬之外,還得有身段。身段又叫戳子,在它之上附著的服飾,龍袍、蟒袍、旦衣、官衣、褶子、靠子、帥袍、 監衣、青衣等,也代表著角色身份、地位的差異。
·場景包
只有了人物還不夠,還得有故事發生的地點、場景,場景包的存在就等于有了一位千變萬化的置景師、道具師。角色居住、使用的房屋、桌椅、工具、兵器等,各個故事的見證物,樹木、花草等,都是皮影戲里不可缺少的。
倘若分的更細,僅僅是坐騎、云朵等,也會有單獨的分類收納。館里就展出了專門為清朝時期角色定制的官員頭茬。
·清朝包
在清代,成都城里人家逢喜慶、廟會,會館、祠堂辦會都會演皮影戲,也就是“燈影兒戲”。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成都的茶鋪或者演出場所,還能看見皮影戲,但是,后來慢慢變成了稀罕物。
稀罕,不只是皮影本身的流失、遺落、毀壞,還有皮影戲作為一種表演方式,其表演的細節很難被完整復原了。
在趙洪看來,搜集、整理、搶救皮影之外,如何讓躺在博物館里的皮影活起來,重新回到現代成都人的娛樂生活中也很重要。所以,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設有皮影手工體驗區、互動表演區。
·互動表演區
在互動表演區,搭有一處仿傳統戲臺,墻上懸掛著皮影,博物館提供自己編創的皮影劇目給大家表演體驗。趙洪希望皮影不只是隔著玻璃被觀賞,也能被親手制作、演繹。
不僅如此,館里還成立了皮影藝術團,有皮影演員10人左右,趙洪帶著團隊不斷創編皮影戲、宣傳皮影文化及培養非遺人才。
在攔不住的時代潮流前,很多傳統技藝難以抗衡,執迷回到某種古老的傳統之中,并不符合現代人的習慣、審美。趙洪不排斥通過現代劇目、跨界合作、文創周邊等各種形式,跟當下年輕人產生新的鏈接,他覺得這樣成都皮影才能真正“耍”起來。
2000年的一篇報道里,國內最重要的皮影戲研究專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江玉祥談到成都皮影。
他說:悲觀地看,皮影藝術將會走向枯萎,因為皮影是農耕文化的產物,皮影根植的經濟基礎即小農文化不復存在。文化斷層和外來文化的侵入,傳統皮影面臨著觀眾群的流失。再就是成都搞皮影的人沒幾個了,差不多都去世了,也就沒有高手了。
最后他也樂觀地預言:至少20年后才會有人想要保護并喜歡上它。
2006年,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提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家戰略高度,皮影戲入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在,剛剛好是江玉祥發出預言的25年后,也是皮影戲入選“非遺”的19年后。
今日互動
你有哪些心水或私藏的
皮影主題博物館以及空間?
留言區來大膽開麥
編輯丨歡歌
未標注圖源丨歡歌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 | 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