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武漢市氣象臺拉響暴雨紅色警報,局地累計雨量如猛獸般達到160-200毫米。這場暴雨如同一場失控的災難大片,讓武漢大學附近淪為澤國。
從現場視頻中,我們能看到那令人揪心的畫面:多輛汽車如同無助的玩具被積水無情淹沒,路人艱難過馬路時,積水甚至殘忍地淹沒了他們的肩膀。
而其中,珞珈門的受災情況尤為嚴重,也因此,武漢大學保衛部緊急通知,若要進校需從茶港門或西門進入。并且,保衛部工作人員無奈表示,珞珈門那片地勢較低,幾乎每年暴雨都會被淹,學校雖已通過短信通知學生情況,但面對如此頑固的積水問題,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一、武漢大學今年被淹原因分析
(一)極端天氣超出承受極限
今年這場暴雨,其強度和降水量都遠遠超出了正常范圍。暴雨紅色警報意味著在短時間內大量雨水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城市原本的排水承載能力瞬間被擊垮。
對于武漢大學而言,校園內的排水系統在面對如此極端天氣時,就像一個瘦弱的孩子去對抗巨人,根本無法及時將大量雨水排出。這就如同用一個小水管去應對洶涌的洪水,大量的雨水迅速積聚,最終導致校園內多處被淹。
(二)排水系統存在短板
武漢大學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高校,部分區域的排水系統建設時間較早,其設計標準可能無法滿足現代極端天氣下的排水需求。隨著校園的不斷發展,建筑物增多、硬化地面擴大,雨水下滲空間減少,更多的雨水只能依賴排水管網。
然而,老舊的排水管網管徑可能較小,排水速度跟不上雨水的匯集速度,并且可能存在管道老化、堵塞等問題,使得排水效率大打折扣。比如,一些排水管道可能被樹葉、雜物等堵塞,水流在管道中無法順暢流動,從而造成排水不暢,積水在校園內蔓延。
二、武漢大學珞珈門每年都會淹的原因
(一)先天地勢低洼劣勢
珞珈門區域地勢較低,這是其每年暴雨必淹的最根本原因。在地形上,它就如同一個天然的 “洼地”,周圍高處的雨水都會順著地勢向這里匯聚。
就像一個碗,一旦有水流注入,就會首先在碗底積聚。當暴雨來襲,周邊區域的雨水大量涌來,珞珈門區域很難承受如此巨大的水量,積水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二)周邊水系影響復雜
武漢大學周邊水系豐富,湖泊、河流眾多。在暴雨期間,這些水系的水位會迅速上升。珞珈門靠近一些水系,當周邊水系水位高于校園內部地面時,就會出現河水倒灌的現象。
原本應該排出的雨水,因為外部水系的高水位而無法排出,甚至還會有更多的水涌入校園,加劇了珞珈門區域的積水情況。
三、高校加強突發自然災害教育,維護大學生安全的策略
(一)強化自然災害知識普及教育
高校應將自然災害知識納入日常教學體系。可以開設專門的防災減災課程,邀請專業的氣象、地質等領域專家來校授課。
課程內容涵蓋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特點、危害以及應對方法。例如,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暴雨、洪水、地震等災害發生時的真實場景,教授他們如何在不同災害場景下保護自己。
同時,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校園公眾號等多種渠道,定期推送自然災害相關知識,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二)完善應急預案并加強演練
每所高校都應根據自身的地理位置、校園布局等特點,制定詳細且具有針對性的突發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預案中明確在災害發生時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如保衛部門負責安全警戒、后勤部門負責物資保障、教學部門負責組織學生疏散等。
并且,要定期組織全國性的自然災害應急演練,模擬地震、火災、洪水等不同災害場景。通過演練,讓學生熟悉疏散路線、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師生在緊急情況下的應對能力。
例如,定期進行火災逃生演練,讓學生學會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前行,迅速有序地撤離到安全區域。
(三)增強校園基礎設施的防災能力
高校要加大對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升其防災減災能力。對于排水系統,要對老舊管網進行升級改造,增大管徑、優化排水線路,定期清理管道,確保排水暢通。
在校園建設規劃中,充分考慮地形因素,合理設置排水坡度,避免出現低洼易積水區域。同時,加強對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提高建筑物在地震等災害中的穩定性。
例如,對教學樓、宿舍樓等建筑進行抗震檢測,對不符合抗震標準的建筑進行加固處理,增加建筑物的結構強度。
(四)建立有效的預警與信息溝通機制
高校應與當地氣象、地質等部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及時獲取自然災害預警信息。一旦收到預警,學校要迅速通過多種渠道將信息傳達給師生,如短信、校園廣播、校內通知等。
同時,建立校園內部的信息溝通網絡,讓師生在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向學校相關部門報告情況,學校也能及時回應和處理。
例如,在暴雨預警發布后,學校立即通過短信通知學生減少外出,提醒學生注意防范積水、漏電等安全隱患,確保學生能夠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四、網友評價引發的思考
面對武漢大學積水問題,網友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網友提議聯系雷軍,希望他能捐款幫忙修繕地下排水管網系統,這反映出公眾對解決問題的急切期望,也體現出社會力量愿意為高校改善基礎設施貢獻力量的熱心。
還有網友提出,武漢大學的建筑學專業實力強勁,在全球都嶄露頭角,為何不讓建筑專業的學生參與校園布局設計,利用專業知識來改善積水等問題。武漢大學的建筑學專業在全國高校第五輪學科評估中,獲得了A級評價,檔次為中國一流專業。
這一觀點提醒高校,在解決校園問題時,不妨充分挖掘校內專業資源,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需求相結合,為校園建設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
綜合來看,武漢大學的積水問題既是對校園基礎設施的考驗,也是對高校防災教育及應對機制的檢驗。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從提升硬件設施防災能力到加強軟件層面的教育、預警機制建設,全方位保障學生安全,同時也可積極聽取社會各界及校內師生的建議,共同應對自然災害帶來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