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一則《奔流新聞原創微短劇〈東方微笑〉演員全國招募》的消息在互聯網上悄然傳播開來。5月13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走進甘肅新媒體集團奔流新聞編輯部,揭開了這背后的神秘面紗。步入奔流新聞編輯部的小型會議室,一群年輕人正熱烈討論短劇《東方微笑》的劇本細節和拍攝計劃。
梳理線索、策劃選題、召集團隊、分工行動……像這樣的“頭腦風暴”,是奔流新聞編輯部開展新聞報道主業以外的另一種日常。而這一切,還得從奔流新聞著力打造的一項名為“推開甘肅的門”系列文化IP工程說起。
讓傳統文化“破壁出圈”
奔走時代,堅守主流。2021年12月,在媒體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奔流新聞客戶端應運而生。這個由甘肅省委宣傳部主管,甘肅日報報業集團、甘肅新媒體集團主辦的客戶端,是甘肅日報報業集團以掌上蘭州客戶端為基礎平臺,以整體轉型后的《蘭州晨報》采編經營力量為融媒生產團隊,打造的一款全域性綜合型移動新媒體傳播平臺。
“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一帶一路’故事、講好新時代甘肅故事”,奔流新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這樣的發展宗旨。讓想法變為現實,關鍵在行動。是繼續被動等待,還是主動出擊、大膽創新,成為奔流新聞組建初期不得不正視的最大難題。站在媒體深度融合十字路口,奔流新聞毅然選擇了后者。
“從‘等資源’到‘創資源’,從單一輸出到跨界聯動,必須要用創意策劃和創新表達重構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奔流新聞總編輯陳國寧有著深刻認識,“新聞工作者必須跳出舒適圈,從選題策劃到技術落地全程參與,才能讓傳統文化‘破壁出圈’。”
2022年5月27日,奔流新聞制作的原創MV《推開甘肅的門》正式上線發布,發布后僅1小時即登上當日熱搜榜,之后呈不斷刷屏式傳播,全網觀看量超過3000萬人次。“正是這款產品產生的廣泛影響力和傳播力,我們決定以此為開端,打造‘推開甘肅的門’系列文化IP工程。”在陳國寧看來,MV《推開甘肅的門》開了個好局,也推開了奔流新聞文化創意的大門。
正是這次“試水”成功,大大激發出奔流新聞立足甘肅豐厚的文化資源稟賦,著力打造“推開甘肅的門”系列文化IP工程的信心。2023年9月3日,第六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前夕,奔流新聞策劃制作的甘肅首部原創數字樂舞融合作品《敦煌妙音》正式上線,發布當天很快形成刷屏之勢,轉發量、點贊量持續攀升,當天全網觀看量累計超過百萬人次。
堅守精品意識和長期主義
一次不經意間的創作,催生出一個爆款專題。自此,奔流新聞客戶端正式推出“‘推開甘肅的門’系列文化IP工程”專題。奔流新聞副總編輯張海龍告訴記者,如果說MV《推開甘肅的門》是一次小試牛刀,那么《敦煌妙音》算是該系列文化IP工程真正意義上的首部融媒產品。
“《敦煌妙音》是甘肅首部原創數字樂舞融合作品,其結合原創音樂、舞蹈以及3D建模等多種表達方式和技術手段,聚焦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的審美契合點,充滿了濃郁的敦煌韻、中國風,在創作觀念、創作內容、創作風格上求新求變,不斷彰顯了傳統文化的活力和魅力。”陳國寧補充說。
拳頭產品《敦煌妙音》打頭陣,讓大家對后續作品寄予厚望。
隨后推出的動畫微電影《藍色敦煌》,由奔流新聞主創團隊經過數月多輪打磨后才發布。“我們反復修改腳本,只為深度挖掘敦煌故事里共通的感情,把文化故事講得動人。”奔流新聞視覺中心總監田海珠說,這種策劃前置、精益求精的模式,讓《藍色敦煌》上線后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全網累計閱讀量達1020萬人次。
張海龍介紹,繼《敦煌妙音》《藍色敦煌》成功之后,奔流新聞又陸續推出了《歡迎你到敦煌來》《炳靈秋月》《“五朵金花”勇闖江湖》《東方微笑》《敦煌消息》《夢回雄關》等12部“硬核”作品。
從《敦煌妙音》用原創樂舞破譯壁畫密碼,到《藍色敦煌》以三維動畫講述敦煌文化,再到《炳靈秋月》試水文旅融合新表達,奔流新聞用“干貨”夯實“推開甘肅的門”系列文化IP工程的含金量。截至目前,系列作品全網累計閱讀量突破1.7億人次。
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媒體而言,這樣的成績是亮眼的,更是不易的。陳國寧說,精品意識和長期主義是“推開甘肅的門”系列文化IP工程的“秘訣”。
“持續推出創意短視頻、微動畫、微電影、MV、手繪長圖等多種形態的融媒體產品,主要目的就是想讓甘肅文化以多形態‘破壁出圈’。”陳國寧說,爆款產品《敦煌妙音》《藍色敦煌》為后續創作帶來兩點啟示:一是向內挖掘本土文化IP,以媒體力量探尋傳統文化的創新“爆點”;二是向外加強合作,借助高校、院團等“外腦”,以新技術、新應用賦能產品創新。
文化IP的終點是人心共情
奔流新聞副總編輯李海波表示,“推開甘肅的門”系列文化IP工程的推進實施,不僅讓奔流新聞青年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展現,也帶動了甘肅文化創意傳播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
奔流新聞視覺中心副總監李雨桐是一名“90后”,2020年被評為甘肅省青年優秀文化人才。2024年底,在奔流新聞的支持下,她的“西部·山海——古風插畫藝術展”在蘭州成功舉辦。在參與創作“推開甘肅的門”系列文化IP作品及辦展經歷中,李雨桐越來越意識到,“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必須找到與現代人情感共鳴的契合點。要運用新技術,通過不同的展現形式,把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呈現給讀者,尤其是要爭取年輕群體。”
持續探索實踐機制創新、人才建設、創意生產與跨界傳播,奔流新聞今年還成立了“鄭重其事”工作室、AI浪創意工作室、浪花短劇工作室三個工作室。多次參與“推開甘肅的門”系列文化IP作品創作的“鄭重其事”工作室負責人鄭重告訴記者:“在媒體變革時代,要做好文化領域的融媒體產品,創作者本身要有積累積淀,必須不停地讀書學習,再從中提煉。”
打開奔流新聞客戶端,首頁上“‘推開甘肅的門’系列文化IP工程”專題在常態化展播。據奔流新聞云平臺大數據監測,每天平均有數千人次進入閱讀。“文化IP的終點不是流量,而是文化共鳴、人心共情。”陳國寧說,當《敦煌妙音》的樂聲響起,當“五朵金花”在屏幕上靈動跳躍,古老絲路的文化基因正以青春的姿態,推開一扇通向更廣闊世界的門。這個持續生長的文化IP集群,正在用新技術、新思維、新理念,探索表達甘肅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無限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