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女士發現10歲的兒子小宇經常說“胸悶”,還總覺得“氣不夠用”,有時要“深吸一大口氣”才會好一些。起初她沒在意,但是此后這種情況頻繁出現,王女士這才引起注意。其實在臨床中,像小宇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很多家長聽到孩子說“胸悶”時,第一反應可能是“心臟有問題?”但其實胸悶是兒童常見的不適癥狀之一,往往讓家長感到焦慮和擔憂。作為家長,了解兒童胸悶的常見原因、識別方法和應對策略非常重要。兒童胸悶的原因很多,大多數并不嚴重,但也有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接下來我們就來和您聊聊孩子為什么會胸悶?哪些情況要警惕?什么時候必須去醫院這些話題。
什么是兒童胸悶?
胸悶是指胸部出現的一種不適感,孩子可能會描述為“胸口發緊”、“呼吸不暢”或“胸口壓著東西”的感覺。與成人不同,兒童往往難以準確描述自己的不適,可能會用“胸口疼”、“不舒服”等模糊詞匯表達。值得注意的是,兒童胸悶的流行病學特征與成人存在顯著差異。在成人群體中,胸悶往往令人聯想到嚴重的心臟疾病,如冠心病或急性冠脈綜合征;而在兒童群體中,絕大多數胸悶癥狀源于非心臟原因,真正危及生命的病例更是罕見。這一重要差異提示我們在面對兒童胸悶時,既需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性,也應避免過度醫療和不當恐慌。
兒童胸悶的常見病因及癥狀
兒童胸悶的病因復雜多樣,涉及多個器官系統。我們可以將這些病因大致分為呼吸系統源性、心血管系統源性、胃腸系統源性、肌肉骨骼系統源性、心理因素相關性和其他少見原因幾大類。了解這些病因的臨床特征對準確識別兒童胸悶原因至關重要。
1.呼吸系統疾病是兒童胸悶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其中,哮喘及其特殊亞型尤其值得關注。研究表明,存在一種被稱為“胸悶變異性哮喘”(ChestTightness Variant Asthma, CTVA)的特殊類型哮喘,這類患者以胸悶或長嘆氣為主要或唯一的臨床表現,不伴喘息、氣急等典型哮喘癥狀。CTVA在6-14歲兒童中有一定發病率,診斷需依賴支氣管激發試驗聯合呼出氣一氧化氮(FeNO)檢測等特殊檢查。除哮喘外,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如肺炎、胸膜炎、氣胸等也可能引起兒童胸悶。這些疾病通常伴有咳嗽、發熱、呼吸急促等附加癥狀,胸部影像學檢查可發現相應異常。
2.心血管系統源性胸悶發生比例雖然比較低,但心血管原因引起的兒童胸悶最令家長擔憂。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等均可表現為胸悶、乏力、長出氣等癥狀。這類疾病的特點是胸悶常與運動相關,可能伴隨心悸、暈厥或近乎暈厥、面色蒼白等警示癥狀。研究顯示,在確診為心臟性胸痛的兒童中,約67%以胸悶為主要伴隨癥狀。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某些心臟結構異常如巨大冠狀動脈瘤可能在兒童期無癥狀,但到青少年期突然出現胸悶或胸痛等表現。肥厚型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也可能在運動時因心輸出量不足而引發胸悶感。心臟原因引起的胸悶雖然少見,但一旦漏診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臨床評估時需保持高度警惕性。對于反復胸悶且伴有乏力、心悸、甚至面色蒼白、暈厥的患兒,我們要對其進行心電圖、心臟彩超、心肌酶等相關檢查,從而了解患兒心肌細胞受損情況、心臟結構有無異常以及心臟電活動是否正常傳導。
3.胃腸系統源性疾病在兒童胸悶病因中約占0.3%-9.3%。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最常見的胃腸源性胸悶原因,系由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引起。這類胸悶通常與進食相關,可伴有燒心感或口酸苦味,平臥位加重,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可緩解。食管痙攣、食管炎等也可產生類似癥狀。較少見但需要警惕的是,某些急腹癥如膽道疾病、胰腺炎等可能以放射性胸悶為主要表現,這類情況通常伴有相應腹部癥狀和體征,仔細查體和完善相關檢查如食管PH監測等可以鑒別。
肌肉骨骼系統問題是兒童胸悶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研究顯示其占比高達38.7%-86.3%。肋軟骨炎、肋間肌勞損或痙攣、胸部外傷后遺癥等均可導致胸悶癥狀。這類胸悶的特點是與特定體位或呼吸運動相關,局部常有明確壓痛,癥狀可持續數周甚至數月。胸壁發育異常如漏斗胸(pectusexcavatum)、雞胸(pectus carinatum)等在兒童中也較常見,嚴重者可因心臟或肺受壓而產生胸悶癥狀,這類患者通常有特征性的胸廓外觀改變,診斷相對容易,但評估其對心肺功能的影響程度常需借助影像學檢查。上述問題可通過適當的伸展和強化練習、姿勢矯正,如改善不良體態或短期使用止痛藥物緩解不適。
4.心理因素在兒童胸悶發病機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高達83.6%的兒童胸悶病例可歸因于心理因素,其中焦慮障礙(40%)和抑郁(21.8%)是最主要的心理病因。這類胸悶通常缺乏器質性病變證據,癥狀描述常帶有夸張色彩,與壓力事件明顯相關,且常伴隨其他身心癥狀如頭痛、腹痛等。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大部分父母認為兒童胸悶是由心臟原因引起,這種錯誤認知會導致父母過度焦慮以及患兒的緊張情緒。
5.其他少見原因。除上述常見原因外,一些少見疾病也可能以胸悶為主要表現。如縱隔腫瘤(如胸腺瘤、孤立性纖維瘤等)可因壓迫鄰近結構而引起胸悶,這類患者癥狀通常呈漸進性,影像學檢查可發現占位性病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兒童橫貫性脊髓炎也可能伴有胸悶癥狀。此外,某些代謝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表現為胸悶。
急性胸悶發作時的應對
1.保持冷靜,安撫孩子避免恐慌,因為焦慮可能加重癥狀;2.幫助孩子采取舒適體位,通常坐位或半臥位比平臥更有利;3.若孩子有哮喘診斷,按醫囑使用急救藥物如短效β2受體激動劑;4.觀察伴隨癥狀,如出現嘴唇發紫、意識改變、嚴重呼吸困難等危險征兆,立即呼叫急救;5.記錄發作時間、持續時間和緩解因素,為后續就醫提供參考。
不同病因胸悶的預后特征
1.呼吸系統源性胸悶的預后通常良好。研究表明,胸悶變異性哮喘患兒經過適當治療,大多數癥狀能得到良好控制,但部分患兒可能進展為典型哮喘,需要長期隨訪。普通哮喘患兒若能規范治療并避免觸發因素,多數在青春期癥狀可顯著改善甚至臨床痊愈。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胸悶通常隨感染控制而完全緩解。
2.心臟源性胸悶的預后取決于具體疾病類型。心肌炎患兒多數可完全恢復;心律失常引起的胸悶在得到適當控制后預后通常良好;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如冠狀動脈瘤的長期預后則取決于病變嚴重程度和干預時機。
3.胃腸系統源性胸悶中,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癥狀多數可通過生活方式調整和藥物干預得到控制,隨年齡增長和食管下括約肌功能成熟,許多患兒癥狀會自然緩解。
4.肌肉骨骼系統原因引起的胸悶預后最佳,多數為自限性,適當對癥處理后癥狀可完全消失。胸壁畸形如漏斗胸在矯正后胸悶癥狀通常明顯改善,長期隨訪顯示患者滿意度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5.心理因素相關性胸悶的預后差異較大,獲得適當心理干預的患兒中,約76%癥狀顯著改善或完全緩解。但未得到及時干預的患兒可能癥狀慢性化,甚至持續至成年期。
兒童胸悶是一個常見但原因復雜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胸悶并不意味著嚴重疾病,但也不應完全忽視。作為家長應了解胸悶的常見原因,學會初步判斷嚴重程度,知道何時需要就醫是幫助孩子的關鍵。
記住以下幾點:1.多數兒童胸悶是良性的,研究顯示97.5%的病例是非心臟原因;2.心理因素在兒童胸悶中扮演重要角色;3.胸悶變異性哮喘是一種需要重視的特殊類型;4.家長的態度和處理方式顯著影響孩子的康復。當孩子出現胸悶時,保持冷靜、細心觀察、及時咨詢醫生是最佳策略。通過醫患合作,絕大多數胸悶兒童都能得到恰當處理,恢復健康快樂的生活。
文/高金明 (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
編輯/汪浩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