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兩年,時光如蓮,一瓣一瓣舒展。前年五臺山的文殊智慧猶在眉間,去年九華山的地藏悲愿仍駐心頭,而今因緣和合,于5月20日至22日,終得隨寺院赴普陀山——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道場。
籌備時,“中雨/小雨”的預報成了熱議。師兄笑言:“多念觀音菩薩圣號,或可轉晴。”也有師兄躊躇,擔心雨天不便;另有師兄豁達道:“若真下雨,那也是大悲甘露水遍灑。”而我心里早已決定:風雨無阻。與觀音菩薩結緣已久,早該去他的道場,聽聽“梵音海潮音”。
學佛日久,心量漸寬。這次行程,師兄們自發籌備物資、藥品,更有師兄連夜包了素粽,分給眾人。承蒙師父信任,委我以“小組長”之責,名義領隊,實為護持同修周全——確認行程、清點人數、介紹圣地。付藝師兄精心備妥導覽文詞,我的組長之任,便是為每處道場做介紹。前一晚,去義工辦公室清點物資,見準備具足,心中安然,早早歇下。
TONG JUE
第一日 | 古剎尋蹤·舍利塔前
晨起趕赴大雄寶殿途中,睡眼朦朧間已見觀音側顏。殿內燃香祈愿畢,復向韋馱菩薩告假登程。車上,心慧法師分發《觀音菩薩發愿偈》等經文,又播放齊豫的唱誦版。她的聲音如清泉流淌,空靈悠遠。奇妙的是,原本淅瀝的小雨,竟在抵達阿育王寺時漸漸停歇,只剩零星雨絲。天光微亮,云層透出一線晴意,仿佛菩薩真的聽見了我們的呼喚。
此行的重點是普陀山,但首日在寧波鄞州參訪的兩座千年祖庭,已足夠攝心。
阿育王寺千七百載春秋,沉淀于磚石古木之間。“晉代古剎”匾額莊嚴肅穆,樸老“八吉祥地”墨寶骨力遒勁。釋迦真身舍利塔前,心慧師父領眾禮佛繞塔,同誦七寶如來圣號。《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同行的師兄們,不正是如此嗎?一聲佛號,一念清凈,皆是菩提種子。
午齋用畢,轉赴天童寺。這座深山古剎更顯清幽,長長的連廊下陳列著18、19世紀的老照片,百年光景恍如昨日。雨水淅淅瀝瀝地打在銅鈴上,庭院粗壯的的廣玉蘭含苞待放,仿佛見證了這百年間的佛教傳承史。
殿內播放著圓瑛法師紀錄片,心慧師父率眾靜觀。初識這位佛協首任會長生平,復知太虛大師于此受具足戒,與圓瑛大師結盟的故事。猶如去年在極樂寺拜倓虛法師舍利塔時,才初讀《影塵回憶錄》,又知近現代佛教史的波瀾壯闊。每次參訪祖庭,總覺時間太短,而收獲太多。
暮色中赴舟山途上,妙禪法師領眾唱誦《觀音偈》《暮鐘偈》等。梵唄裊裊,眾人閉目諦聽,如飲甘露。窗外晚霞漸隱,對觀音道場的向往,愈發明晰。朝山首日,便在鐘聲、佛號與海風的低吟中,安然落幕。
TONG JUE
第二日 | 海天佛國·紫竹現圣
晨抵朱家尖,云開微霽。景交車搖搖前行,換乘索道登佛頂山。遠眺處,霧氣氤氳;近海之外,遠處海水碧藍,真有“海天佛國”之感。慧濟寺雄踞山巔,獨樹一幟主供釋迦本師。“佛頂頂佛”四字蒼勁。先禮佛陀,再謁觀音。
法雨寺山門,弘一大師“天華法雨”墨寶猶新。檐角風鈴輕響,似在訴說印光大師四十載閉關著書的歲月。《印祖文鈔》的墨香仿佛仍在空氣中流轉,當年弘一法師頂禮求法的身影依稀可見。居士班研習的《六百問》,此刻在斑駁石階上鮮活起來。
午后到達普濟寺時,陽光傾瀉而下,原備避雨的明黃傘朵朵綻放,自成風景。怕熱怕曬,不禁想到,大家之前無比期盼晴天,晴天真的來了卻還是會嫌棄。真正的安住在當下不該是“晴好,雨也好”嗎,陽光雨露皆是菩薩恩賜。主殿毗盧觀音寶相莊嚴,千三百年歲月更添慈悲。繞佛后,我掏出隨身攜帶的法華經,幾位師兄齊聲誦了《普門品》,回向給同覺寺的師父居士們,念完頓覺神清氣朗。
紫竹林深處,不肯去觀音院幽靜莊嚴。拾級而上,樹影婆娑,云層細密,忽現南海觀音側顏。乍時陽光穿透云層,為菩薩“鍍”金身,實有“撥云見日”感。兩位領隊法師帶我們發愿,觀音偈,回向。大家如在同覺早課一般唱誦觀音名號。回向已,熱淚盈眶。都說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有緣,即使沒來普陀山,呼吸吐納間,舉手投足處,無不是觀音慈悲示現。
TONG JUE
第三日 | 法界圓明·三十二應
晨時集合,尚睡眼惺忪時。心慧法師忽問西博:“今日可要請導游?”西博笑答:“不必,我們自有導游。”說罷目光轉向我。一下傻眼——雖早安排我做講解,昨日有專業導游在,把這件事忘得干凈。只得臨時抱佛腳。下車伊始,便硬著頭皮開始解說。幸而時間安排妥帖:做好了介紹,看了明清造像展,六道觀音等……沒錯過須彌山燈光秀和動畫電影《普陀洛迦》。
進入圓通大廳,千手千眼觀音無比莊嚴。繞佛過后,走到樓上六層,入殿堂時,左側看到“童女”配一個拜墊,心生疑惑,童女為何要拜呢?之后慢慢看下去。依次還有“婦女”“宰官”“優婆塞”等等,驀然驚覺——這不正是《普門品》所言“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雖常見菩薩圣容,如此完整的三十二應身卻是初遇。不禁凜然:原來眾生形貌,無不是菩薩千百億化身。怎敢輕慢身邊任何一人?
“普陀洛迦”放映廳活脫脫像小電影院。四個篇章徐徐展開:唐代日僧慧鍔請觀音像遇阻,開創普陀道場;宋代皇室敕建寺院,香火鼎盛;清代康熙賜金重修,中興伽藍;至當代觀音文化園建成,法脈相承。最震撼莫過于開光大典影像:當日烏云密布,眾人持誦圣號時,陽光忽破云而出,金光遍灑——恰似昨日紫竹林,樹影分開時菩薩金身乍現。
歸程時,山間云霧繚繞。車行漸遠,恍惚又見菩薩慈容。“觀音菩薩妙難酬”的梵唄在耳畔響起,與海潮音漸漸相和……
憶及去年天臺山參學時的自己——干活不情不愿。一年后已然受持菩薩戒,食全素,與師兄們同吃同住幾日無比幸福,如回家般自然。普濟寺前“來了就好”的石碑,讓我想起同覺“到家了”的木牌,忽然明白:這兩年的修行路,從初皈依時的生澀,到今日的安然,步步都有觀音慈光指引。同覺寺的晨鐘暮鼓,師父們的諄諄教誨,師兄們的相互扶持,無不是菩薩精神的化現。在大巴上沉沉睡去,回同覺的路上。只覺得內心安然:回家了。
-FIN-
責編 | 妙 性
撰稿 | 妙 修
拍攝 | 妙禪、妙鑫
編輯 | 種 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